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科技在舞藝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磊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隨著現代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深入藝術界的各個角落。多媒體不僅給舞美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而且使舞蹈這門表演藝術緊隨時代步伐與其巧妙結合。從多媒體的本體角度切入,探討多媒體及其技術在舞蹈中的運用及影響,有助于了解舞蹈怎樣有效利用高科技豐富自身,并怎樣借此實現新的突破。
一、多媒體的含義及其特點
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多媒體”這一概念,會有不同的定義。單從字面上講,多媒體是多種媒體的綜合,是指在計算機系統中,組合兩種或兩種以上媒體的一種人機交互式信息交流和傳播媒體,其載體包括文字、圖片、照片、聲音、動畫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動功能。從技術層面講,有的學者認為“多媒體計算機是一組硬件和軟件設備,結合了各種視覺和聽覺媒體,能夠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聽效果。在視覺媒體上,包括圖形、動畫、圖像和文字等媒體;在聽覺媒體上,則包括語言、立體聲響和音樂等媒體。用戶可以從多媒體計算機同時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媒體來源”;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多媒體是傳統的計算媒體———文字、圖形、圖像以及邏輯分析方法等與視頻、音頻以及為了知識創(chuàng)建和表達的交互式應用的結合體”。綜上所述,多媒體是指計算機交互式綜合處理多種媒體信息———文本、圖形、圖像和聲音,使多種信息建立邏輯連接,集成為一個系統并具有交互性。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就是具有集成性、實時性和交互性的計算機綜合處理聲文圖信息的技術。由此可見,集成性、實時性和交互性是多媒體的三個最為重要的特點。
(一)多媒體的集成性
多媒體的集成性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媒體與媒體之間的集成;二是處理這些媒體的設備和系統的集成。在多媒體采集和容納信息時,往往更關注媒體之間的協同關系。
(二)多媒體的實時性
多媒體的實時性是指多媒體所獲得的信息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舞蹈演員要求舞美操控人員給一個追光時,操控人員給出的操作命令可以使相應的多媒體信息得到實時控制。
(三)多媒體的交互性
傳統意義上的多媒體是單向地為人們傳遞信息的,如電影、電視機等,它們并不具備交互性。換言之,它們可以給人們帶來信息,但人們不能自由控制或處理信息。而現代意義上的多媒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具備交互性的。比如,我們通常使用電腦傳送文件,收發(fā)兩端可以相互控制,彼此可以要求對方收發(fā)不同形式的多媒體信息。這種人與計算機媒體之間的交互操作,為人們提供了更為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當然,多媒體的特點不僅限于以上三種,還有動態(tài)性、復合性、非線性、多樣性、控制性等等。
二、多媒體在舞蹈中的運用
(一)LED屏在舞蹈中的運用
LED屏是集光電子技術、視頻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為一體的科技產品。LED屏的表現力十分強大,既可以模擬實景、再現自然,又可以展現材料并顯示效果圖像。它因自身所具有的強大功能在現代舞臺的演出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與傳統布景相比,LED屏更靈活多變,虛擬性更強,具有燈光系統所具備的部分光源特點。比如,它可以通過自身所具有的光源性能模擬出形態(tài)迥異的現實空間造型,還能表現出燈光的光效(這完全歸功于它的構造———具有能發(fā)光的二極管)。伴隨LED屏的頻繁使用和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改善,LED大屏幕逐漸代替了傳統布景功能。傳統布景由具體的物質材料構成,給觀眾實體般的視覺感受,而LED屏則可以播放任何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畫面,寫實的、寫意的、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效果更加生動逼真,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如在大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第一章《山河祭》中表現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的場景:先由昆曲《驚夢》開場,隨著巨型圓鏡的破碎,大火“燒遍”整個舞臺;緊接著,一個清朝疆域版圖的中間出現了一個燃燒著的圓點且越來越大,一排太監(jiān)伸著雙手,跪在臺階上,一幅幅卷軸式的不平等條約在舞臺上空展開;18條滾動的屈辱條約及LED大屏幕上逼真再現的烈火將演出推向高潮。又如,歌舞《遙望我藍色的星球》,神舟七號在太空中遨游,舞臺上天真爛漫的卡通造型人物和舞蹈,把觀眾帶入一片遐想,仿佛漫步在太空中遙望著我們共同生活的藍色星球。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舞蹈類節(jié)目《小城雨巷》,其所應用的LED大屏幕采用動態(tài)實景的效果和燈光變換的技術把江南小城的古道美景逼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有較強的立體感和縱深感,再加上舞蹈演員柔曼婀娜的舞姿和江南特有的古樸油紙傘的巧妙運用,觀眾很快便被引入形色生動的江南水鄉(xiāng)美景中。
(二)舞臺照明在舞蹈中的運用
舞臺照明是指利用燈光為舞臺照明并為人物、景物造型的藝術。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據整臺演出的要求,按照舞美的設計,運用舞臺燈光的技術設備和手段配合演員進行表演。燈光的調配必須緊扣整臺演出的主題,根據不同的節(jié)目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調配。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舞臺燈光的使用價值,實現燈光的表現形式與節(jié)目內容的高度統一。一般情況下,舞臺燈光主要根據音樂節(jié)奏來控制燈光的亮度和閃頻速度,燈光的色彩變換主要以聚焦變化為主,營造出一種交叉影合的絢麗美感,為節(jié)目增光添彩,為舞臺增加效果。如2012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舞蹈類節(jié)目現代舞《天鵝湖》,當音樂進入抒情階段時,燈光以溫和的藍色為基調,仿佛帶觀眾泛游于湖水之上;當街舞穿插進來時,音樂節(jié)奏頓時變得緊湊,燈光也隨音樂的變化而聚焦閃爍,使觀眾在視聽覺上獲得層次分明的動態(tài)感。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文藝演出的興盛及其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舞臺照明技術有了長足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初,舞臺照明一直采用手工更換滌綸色紙的方法,這種方法較為繁瑣,失誤率極高。而今,我們不僅逐步擺脫了手動操作,而且使舞臺色彩表現得更加完美。無論節(jié)目中音樂節(jié)奏怎么變化,在多媒體的操作模式下,我們只需輕輕一按便能達到預期效果,實現舞臺燈光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科學化。
(三)舞臺音響在舞蹈中的運用
伴隨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舞臺音響技術也朝著數字化方向邁進。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舞臺音響越來越普及,其作用也隨著當代傳播范圍的擴展和傳播方式的數字化而愈加重要。比如,多維數字音響技術、音頻中多軌分頻技術等都是近年來在舞臺音響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多維數字音響在上海世博會上有著較為成功的應用。在場館內,參觀者都是站著觀賞舞蹈的,多維數字音響可以給觀眾提供很大的自由支配空間,使其可以通過這種技術產生的高品質音效和旋律,運用自己的身體把所聽到的音樂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進而達到互動的效果。在世博會的一些場館內,通常會有很多具民族代表性的舞蹈表演,其中有的動作較為粗獷,音樂激情洋溢,現場演出極為火辣勁爆,常常會讓觀眾情不自禁地隨之起舞并與之融為一體。音頻中的多軌分頻技術是一種環(huán)繞立體聲音頻壓縮編碼技術,可以給聽者帶去環(huán)繞感覺的聲音。
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使舞蹈更好地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是幫助舞蹈完整表達主題并更好地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舞蹈詩《金面王朝》就很好地運用立體環(huán)繞音響將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逼真再現。其多軌分頻技術將舞蹈推向高潮,使整個劇院環(huán)繞著不同的音效,把舞蹈表現得更加真實,讓觀眾的聽覺和視覺在觀賞中達到高度統一。
三、多媒體技術在舞蹈中的運用
伴隨現代舞蹈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編導開始注重形式美。在足以表達出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技術所帶來的多樣化的形式感,使舞蹈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解決舞蹈“長于抒情,難于敘事”的難題。舞蹈編導借助多媒體中運動畫面、廣角鏡頭、特寫鏡頭的技術,可以加強舞蹈的形式感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內容。
(一)運動畫面在舞蹈中的運用
運動畫面是通過鏡頭的運動完成的,鏡頭的運動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鏡頭的運動是由攝像機在拍攝過程中機身的移動造成的;另一方面,攝像機取景器下的景別變化同樣會使觀者產生一種運動的感覺。比如,鏡頭向被拍攝物體推進,往往是想給人以貼近感;鏡頭由被拍攝物體向反方向拉出,會使觀者產生距離感。在舞劇《天鵝湖記》的開場部分,6個主人公各自進行簡單介紹,采用的鏡頭就是由舞臺遠方慢慢推進,給人一種貼近感。在“圓圈”舞段中,每兩個人之間進行肢體碰撞以說明一種內在復雜的人物關系時,鏡頭采用拉近的方式。只要舞蹈演員跑動起來,鏡頭就逐漸拉遠,給觀眾一個整體的畫面感,告知觀眾舞蹈調度所蘊含的敘事力量,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內容解讀。
(二)特寫鏡頭在舞蹈中的運用
特寫鏡頭是用近距離拍攝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強調,從而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特寫鏡頭中的背景處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消失,主要表現人或物的局部特征。在舞劇中給予演員特寫鏡頭主要用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并通過演員的面部把其內心活動傳給觀眾,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在舞劇《雷雨》“掙扎”的舞段中,繁漪和周萍懷著罪惡感陷入愛河時,鏡頭給予兩位舞者以面部特寫。在兩位舞者的臉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yōu)檫@段不為人知的愛情充滿了羞恥感。這便是特寫鏡頭給予舞蹈的力量,能讓觀眾通過舞者的面部表情更清楚地明白動作所表達的意思。
(三)廣角鏡頭在舞蹈中的運用
廣角鏡頭是指畫面在短焦聚鏡頭下會變得比較寬,使觀眾的視野有一種縱深感。廣角鏡頭可以使畫面邊緣的直線扭曲變形,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向外膨脹的感覺。在舞蹈中經常會用到這種技術,如舞劇《靈•骨》結尾部分吐恩的獨舞,采用特寫和中、近景的技術使這種變形更加明顯。在舞者做旋轉動作時,攝像機跟隨旋轉,舞者的身體始終保持一種扭曲與傾斜的狀態(tài),使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舞者所要表達的在絕望中無力及掙扎的痛苦感。
四、多媒體在舞蹈中的作用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在舞蹈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它不僅使觀眾得到了視聽覺上的感官享受,而且給舞蹈表演藝術帶來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渲染氣氛,營造意境
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舞蹈演出更具張力,擴展舞臺表演空間,增強舞蹈氣氛,營造獨特的意境。比如《復興之路》的編排,編導為了呈現一臺宏偉壯觀的《復興之路》,令舞美工作人員運用多媒體技術對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改造,將大會堂的前7排觀眾席拆除,使舞臺向前延伸,原來的帷帳被從兩側延伸出的環(huán)形帷帳代替,使舞臺變得更大、更高、更立體。其中,“燃燒”環(huán)形帷帳,給舞蹈增添了不少氛圍,勾起了觀眾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民族歷史的追憶。再如,2007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舞蹈類節(jié)目《小城雨巷》,LED穿插使用的水鄉(xiāng)布景加上女演員的曼妙身姿,把一個“鄰家有女初長成”的浪漫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舞蹈“無雨卻勝有雨”,舞臺活動布景的運用對舞蹈中心思想的凸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正因為有了舞臺的水鄉(xiāng)布景,整個舞蹈的詩情畫意才更具神采,為舞蹈營造了意境。
(二)有利于增強舞蹈的表現力
隨著人們藝術理念的進步,多媒體技術也逐步向“從技術到藝術”的設計理念發(fā)展,即技術與藝術相結合,人性與科技相結合,并使之成為舞臺表現的重要手段。如在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神韻》中,LED大屏幕顯示的神秘浩瀚的海底世界、白雪皚皚的蒼茫大地、廣袤無邊的遠古森林、刀光劍影的古代戰(zhàn)場在舞蹈演員80分鐘的精彩演繹中,強烈地凸顯了東方文明和江海文化的獨特魅力。劇中還設計有藍印花布、板鷂風箏等多種南通文化元素。板鷂風箏代表思念,載著王子和美人魚駛向幸福的天國;春蠶脫殼,傾吐五彩絲綢,交織出圖案精美的藍印花布,展現了江海大地獨特的人文風情。這些多媒體的巧妙使用都大大增強了舞蹈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加具體易懂。
(三)烘托舞蹈藝術形象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多媒體在藝術活動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多數藝術活動紛紛采用多媒體技術來完善自己的作品,舞蹈藝術也不例外?,F代的舞蹈表演,早已不再單純地依靠舞蹈來表演,而是巧妙地結合多媒體技術,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交互性的展現方式,讓舞蹈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如,在2007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歌舞類節(jié)目《蝶戀花》的結尾處,當蝴蝶振翅欲飛時,舞臺兩旁的屏幕上出現了千萬只蝴蝶,給觀眾一種眩暈之感。就在那一刻,舞蹈靜止,屏幕中的蝴蝶翩翩飛舞,飛向那靜靜的花兒,讓觀眾遐想萬千。這部舞蹈作品巧妙運用了舞蹈的燈光、布景和多媒體技術,成功烘托出舞蹈中的藝術形象,明確地表達了舞蹈主題。
五、結語
在當今表演藝術活動潮流中,多媒體的使用已成為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在發(fā)達國家,以高科技聲、光、電等各種先進技術組合體現的舞臺藝術已獨樹一幟。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理念,并成為文化產業(yè)的堅實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它為觀眾營造了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和全新的觀賞模式,使藝術作品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