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遠程開放教育背景下社區教育發展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遠程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遠程開放教育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探索遠程開放教育背景下社區教育發展模式,是擴寬終身學習通道,增加全民學習機會,滿足社會大眾多樣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文章通過對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的分析,對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發展路徑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關鍵詞]遠程開放教育;社區教育;發展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和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一2020年)》提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加強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社區教育資源,積極發展社區教育”的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社區教育已經成為實現終身教育、邁向學習化社會的重要教育活動形式,對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探索遠程開放教育和社區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發展模式,建設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遠程開放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1],是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和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
一、遠程開放教育助推社區教育發展
遠程開放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依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全媒體環境下進行學習的教育模式,是移動互聯網社會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自媒體時代滿足教育需求的最重要教育活動形式。遠程開放教育具備廣泛的教育信息交流與傳輸媒介、靈活的學習形式與豐富的教學資源、特定的教學模式與管理方式等特點,因而遠程開放教育具有開放共享和靈活先進的教育優勢:第一是開放性,打破學習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為一切有意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第二是共享性,釋放學習資源學科屬性與地域屬性,實現教育大眾化與平民化;第三是靈活性,在教育管理、課程教學與考核等方面靈活于任何一種教育形式,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第四是教育技術先進性,采用數字化與移動互聯網教學技術,實現泛在學習。充分利用遠程開放教育模式,發揮遠程開放教育優勢,特別是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手段和遠程教育資源優勢,擴大社區教育輻射范圍和推動社區教育發展縱深,在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二、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發展現狀與發展模式
(一)發展現狀
遠程教育是社區教育近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各地社區教育主辦機構通過開設社區教育網站、打造社區教育數字化平臺和建設遠程學習資源,為社區居民參與遠程社區教育和學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和學習需求保障。通過各地近年來社區遠程教育的實踐,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形成了由點到面的全區域覆蓋,各級政府對社區遠程教育的重視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由政府牽頭的社區遠程教育平臺數量不斷增加,各級社區教育網站從2012年的99個增長到2014年的192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從2009年的14個增長到2015年的100個,社區遠程教育平臺基本形成“省-市-縣”三級立體式服務網絡布局,為社區教育的遠程化、數字化奠定了良好基礎。數字化學習資源是社區遠程教育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直接反映社區遠程教育的建設水平和支持服務能力。省級社區教育網站的數字化資源規模已經在突破1萬個的水平,平均視頻量在12200件左右。學習資源在數量積累的同時,逐漸形成多樣化、自主化和區域化特色,以動畫、視頻、電子書為代表的資源類型成為社區遠程教育資源體系的主要形式,以人文、休閑和藝術為代表的資源領域成為大眾學習和區域資源建設的新熱點。
(二)發展模式
1.數字化學習
港2006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啟動“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教改項目,該項目的運行與服務模式是:基于寬帶網絡技術平臺和管理、服務系統,依托靈活的市場運作機制,將公共服務體系運營總部與資源提供方及各地的數字化學習中心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統一的、標準化、專業化的信息、資源和技術的支持,實現與學習者之間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直接溝通的“一站式”服務[2]。“數字化學習港”構建了以政府為主導,以整合社會資源為依托,以多遠化經費籌措渠道為支撐的社區遠程教育學習中心建設模式,開創了面向終身學習的公共服務運行模式,發展了全新的現代教育服務模式。
2.數字化學習
社區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啟動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工作[3]。數字化學習社區是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實施多元化、全方位、廣覆蓋的終身學習資源的集成與共享的全民學習平臺,數字化學習社區已成為社區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今,數字化社區建設模式已進入Web2.0階段,應用技術更先進、界面操作更便捷、應用成熟度更高更穩定。數字化學習技術在社區教育中的廣泛應用,使社區教育平臺進入強化學習資源、探討互動交互、構建學習過程的階段,標志著社區教育進入全新的數字交互時代。
3.“i-實驗”模式
2012年,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基于“互聯網+社區教育”的理念與構想,提出社區教育“i-實驗”模式。“i-實驗”模式的核心是:以提供與學習者需求想適應的學習支持服務,來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i-實驗”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目標導向,將社區教育活動建立在網絡互通的教育學習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實現社區居民的學習協同及社區教育助學功能。該模式通過網絡虛擬實驗室與線下體驗學習基地的對接,極大地拓寬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與學習空間。
4.移動微媒體
移動微媒體學習是指利用移動設備進行微內容的靈活學習活動,即利用零碎時間完成相對短小的、自包含的知識內容及信息模塊的閱讀和學習。社區遠程教育借助微信、微博等移動微媒體,在知識傳播和數字化教育方面得以更快速、更靈活的進行知識、信息和教學資源傳遞,極大地增強了學習資源及教育活動的傳播與推廣力度。微媒體通過學習圈、信息圈的互動轉發,提高了社區育活動的影響力和居民參與度,擴大了社區教育的服務面,提升了社區教育的凝聚力。
三、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發展路徑探索
社區遠程開放教育活動的開展包括目標、過程、評價和反饋等環節,即使特點突出、優勢明顯,但也不代表盲目和隨意,仍然須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和制度,在社區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與路徑,是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與多樣化學習需求,實現個人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4]。
(一)加強運行機制建設
社區遠程開放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支撐核心,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明確其功能定位和辦學內涵,從政策方面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支持,盡早出臺區域社區教育及社區遠程開放教育運行的指導性文件,規范社區遠程開放教育運作和協調機制,不斷擴大社區遠程開放教育辦學規模和輻射面,加大經費投入,創新遠程教育開展模式,進一步拓展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的發展中來,積極推進社區教育數字資源整合與區域特色資源建設,不斷加強社區遠程教育各類教師團隊建設,保證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各級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組織機構要不斷擴寬平臺建設與開發渠道,探索開發成本分攤與資源建設配送新模式,創新管理模式與學習服務模式,積極尋找和利用社會資源,增加教育供給,以市場化運作,逐步形成社會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的長效運行機制,增強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發展的動力和運行活力。
(二)規范平臺建設建設和整合
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平臺的總體要求是:能有效地解決社區教育傳播與覆蓋面,能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學習需求,在多層次、多元化的基礎上提升大眾自主學習意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具體來講包括五方面內容:一是徹底打破時空限制,在社區居民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實現獨立實時與多向交互并存。二是平臺設計與運行,平臺設計精良,運行穩定,界面友好,即時更新。三是教學信息多樣化,原始教學信息與簡化教學信息、實時教學信心與非實時教學信息并存,并由多種媒體傳播教學信息。四是受眾對象,受眾群體既體現區域性又體現廣域性;既有互聯網學習者,又有移動媒體學習者;既有線上學習,又有線下體驗。五是多元開放,在平臺建設方面要積極吸納更多的社會群體和相關服務機構參與進來,平臺內容應包含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新市民教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職業培訓等更廣泛的內容,從而實現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平臺的社會化、公共服務和全民學習的功能要求。
(三)建立資源共享機制
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是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特征,是我國實施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在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學習中,針對大眾對學習資源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特征,打破網絡資源的分割狀態,打通網絡資源的閉塞渠道,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各類教育資源,是保證其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首先是政府層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主動牽頭,建立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積極探索和建立各種靈活多樣的資源協作方式,先從區域出發,將區域內高校、圖書館和相關機構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并實現多方共贏。其次是各地社區學院可通過自建、征集、購買、和UGC(用戶產生信息)等方式整合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平臺資源。再次,社會上各種遠程教育機構應該協同作戰,互通共享各種優質資源,共同推進遠程社區教育發展[5]。最后,各級各類平臺也可使用國家提供的社區教育數字資源,用以充實和彌補自身平臺資源缺失,例如:國家數字化資源中心、全國社區數字化資源聯盟、國家開放大學5分鐘課程網等。
(四)提升服務水平,激發居民自主學習意識
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在我國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成績顯著,但服務全民的學習功能性還沒有完全突顯,社區居民自主學習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各級社區學院和學習平臺必須加強對學習者的引導。首先,梳理社區教育與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的相互關系,在明確各種社區教育模式中社區工作者職責的前提下,提升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提高社區遠程教育管理水平。其次,積極探索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體驗學習新模式,將線上學習情景的隨意性和休閑性與線下活動相融合,促使居民參與社區遠程開放教育由被動變為主動,逐漸向“需求產生供給,供給引導需求”的方向推進。最后,采取明星學員示范引領、表彰獎勵以及實物獎勵等多種激勵方式,提升社區居民對遠程開放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的認同感,激發社會大眾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興趣。
(五)建立與增進社區遠程開放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銜接
社區遠程開放教育已成為社區教育的發展趨勢,在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過程中,建立社區遠程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形式之間的溝通與銜接機制,通過學分銀行建立居民個人學習賬戶,將學習者非正規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認證和轉換,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在各級各類教育溝通和銜接的資歷框架下,并入終身學習立交橋,擴寬終身學習通道,增加全民學習機會。
[參考文獻]
[1]沈建華,等.開放大學教學模式創新的十大預期[J].中國遠程教育,2012(07).
[2]嚴冰.“數字化學習港”教改項目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04).
[3李娟,張琪.京津滬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模式建設路徑探索[J].職教論壇,2015(06).
[4]錢杰,練建林.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省宜興市為例[J].成人教育,2014(07).
[5]王惠鯉,等.基于遠程教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研究[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4(04).
作者:李廣宇1;郭紅軍2;袁軍柱3 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