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行為養成機制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由建構教育場域、生成學習動能、規訓行為習慣組成。建構教育場域是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的起點,教育場域包括學校、家庭、鄉村公共空間;生成學習動能是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的中樞,包括塑造偶像、建立契約機制、培養自動主義;規訓行為習慣是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的終點,為了固化優勢學習行為,需對學生相繼進行價值規訓和行為規訓。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習行為;養成機制;教育場域;學習動能
自十九大以來,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教育上主要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鄉村教師留不住、兒童教育不充分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 年)》等一系列文件,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特崗計劃及相關優惠政策,將教育扶貧提到了戰略高度。這些傾斜政策和措施,必將從根本上逆轉農村教育的發展趨勢。隨著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嚴重。這些兒童的父母大多在沿海發達城市創業、工作,而他們則跟隨祖輩等生活于農村老家,接受鄉村義務教育。在 2020 年第 1 期《求是》雜志發表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1]。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在近年來愈加受到教育界的關注。以研究論文來看,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專論文章發表,足見此問題的重要性、廣泛性、迫切性。我自本科畢業后,已在農村基層工作四年,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為關注。兒童的學習行為決定了其一生的走向,而其行為的養成則是由主客觀錯綜復雜的因素決定的。教育者主動建構教育場域,幫助兒童生成學習動能、規訓行為習慣,是使留守兒童養成良好學習行為的關鍵。本文從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的角度,依據具體教育實踐,試對農村留守兒童良好學習行為養成作深入探討。
一、建構教育場域
“場域”(field)理論由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強調一定社會網絡空間內主客體所構造的權力關系,并強調這些權力關系對“任何與這個空間有所關聯的對象”的影響及互動[2]。教育場域即以教育權力為中樞,以知識復制、生產及型塑主體為目的的特殊社會網絡空間。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面臨三種教育場域:學校、家庭、鄉村公共空間。這些不同的教育場域擁有著不同的權力結構,影響著學生認知的發生、知識的吸收及情感的涵養。不同的建構方式取決于基層運營者的理念及行為,建構的場域情境又將以不同方式滲入學生的主體結構之中,促使學習行為的發生與異動。可以說,教育場域是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的起點。那么,如何建構教育場域呢?
(一)學校
我任教的崇山村完全小學( 以下簡稱“ 崇山完小”),位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吉慶鎮崇山村,此處為山間緩坡地帶,距縣城 36 公里,336 省道、051 縣道于此交匯,學校就位于縣道附近 200 米處。該村原為場鎮,場鎮中心人口較為密集,不僅辦有小學,還擁有一所初級中學,附近村落多將孩子送至這兩校就讀。崇山完小現有一到五年級共計 10個班,每班約 50 人,總數 484 人。教職工 18 名,全部為專科以上學歷,其中本科學歷者 12 名,且多為二十出頭的師范生。師資年輕化,活力十足,美中不足的是全校只有校長一名男教師。該小學原為平瓦房結構,2008 年,政府投資于原址上建有三層教學樓;2017 年,政府再度投資擴建,修造了學校食堂和校門、圍墻;2019 年投資的新綜合樓正在建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建設校園文化,學校繪有文化墻,設計了名人名言走廊等。校名則由該地鄉賢鄢福初題寫。教室布置方面,各班級每學期辦有主題板報,突出時代主題。作為鄉村小學,在學校場域的營造上更加傾向留守兒童。以該學校四甲班為例,教室采用暖色調,光線適中,設有公布欄、班級公約、學生作品展示欄、植物角、衛生角,并開辟了心語心愿墻,給學生們提供了溫暖的互動空間。針對多數留守兒童家庭沒有藏書的情況,專門建設有班級圖書角,用于陳列教輔資料和延伸閱讀作品,供學生自由借閱。另外,學校每學期還開展主題征文比賽及藝術會演等文娛活動。目前,學校正大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希望構建更好的學校場域,促進留守兒童主動學習。
(二)家庭
全校學生中父母皆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占學校全體學生的 40%,其中四甲班留守率達到 46%。留守兒童中,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的占比達 38%。家庭作為除學校外最大的教育場域,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空間,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補充。然而,或由于文化意識的薄弱,或由于家境清寒等因素,以四甲班為例,家中專門為孩子購有書桌、書架的不到 20%,多數學生只能在飯桌上完成作業。房間光線不足,周圍環境嘈雜。有的家庭環境可以說與學習格格不入,無法完成其作為教育場域養成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功能。為了改善目前的局面, 一方面, 開展家校互動,校方積極向家長宣講學習空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注意學校場域的營造,讓學生在校內就將應學的知識學會。校方還嘗試適當延長教學時間,但由于學生離家遠近不同、校車時間固定等原因,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三)鄉村
公共空間鄉村公共空間在一般鄉村的建設,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績。就崇山完小所處位置而言,由于地皮緊張、經濟活躍等緣故,尚未能建成大型的村級活動文化廣場。學校附近有一處劉氏祠堂,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鄉村公共空間的作用,對留守兒童而言也不失為一大教育場域。該村以劉姓為主體,在 2011 年,由相關族人出資,購買了學校附近 350 平方米土地進行建設。該祠堂平日鎖閉,大門口則有石制桌椅兩方,可供休憩、娛樂及課后學習使用。祠堂以傳統文化為主調,門首有大字“忠孝禮義”,外柱有對聯兩幅,其一為“古院幾興廢今日登程皆儒士,崇山多變遷明朝展望盡雄才”,極言該地風土之佳、人文之盛。每當課后或假日,附近學生多愛結伴于此進行學習。或逢祠堂有祭祀活動,則多以好奇心觀摩之。然由于場地不大,學生爭奪學習場地的沖突事件時有發生。以上三大教育場域,以學校場域為主體,以傳播國家公共基礎知識、 培養素質健全的現代公民為職能。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氛圍的營造,促發兒童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家庭場域在農村地區來說,目前改善起來還較為困難。鄉村公共場域是未來發展的突破點,它能勾連現代與傳統,將本地文化與書本常識融匯成一體,有助于提升留守兒童的文化內蘊。
二、生成學習動能
生成學習動能,即激發學生的學習意志力,完善師生的教學契約,使學生自動學習。
(一)塑造偶像
偶像是人自身意識形成過程中的參照,反射了學習主體的心理意志與目標指向。為了使學生能夠投入學習,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絕對偶像與相對偶像,是非常有必要的。何謂絕對偶像?絕對偶像即學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直接接觸的某類人物。此類人物具有或這或那的優點,足以吸引學生的目光,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以追星為例,明星即為絕對偶像,明星的正效應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學生為了達到與明星能夠“對話”的目的,會對自己的現狀進行改善。絕對偶像還可以是國家領導人或歷史上的英雄模范。崇山完小常進行英雄模范教育, 如精忠報國的岳飛、無私奉獻的雷鋒等。何為相對偶像?相對偶像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近距離接觸、感受的對象,主要有本土鄉賢、本校優秀學子、同班優秀同學及班主任等。本土鄉賢生于本土,后出人頭地,在外取得了一番功績,如該鎮鄢福初、該村劉協庭等人物。本校優秀學子、同班優秀同學更是直接的偶像。榜樣的力量可以起到激勵作用。此外,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是學生每日接觸到的對他們影響至深的相對偶像。因此,加強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人文修養十分必要。
(二)建立契約機制
契約機制,即主體之間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建立的不定形式的契約關系,通過此約定的關系,對主體起到約束、激發的作用。崇山完小目前建立了家校契約機制,此機制在疫情線上教學過程中及暑期防溺水宣傳中得到了正強化。為了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教師和家長通過微信等渠道建立了較為密切的契約機制。以四甲班為例,師生之間建立了激勵學習進步的契約機制,小紅花、光榮榜、獎狀與獎品、公開展演等,都是這個契約機制的直接體現,其中涵蓋了自我評定、班級評議、教師認定等內容。
(三)培養自動主義
在塑造偶像和建立契約機制的基礎上, 為了促進留守兒童生成學習動能,還要培養他們的自動主義。自動即自覺、自主、自立,旨在讓兒童懂得,為了改變現狀和提高自己的學識,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擁有一個如“偶像”那樣的光明未來,為了在家校、班級契約范圍內展現自己的風采,得采取自動主義,即按時完成課堂作業,主動進行課外學習,突破家庭場域的現有困境。
三、規訓行為習慣
“規訓”(Discipline)理論,源出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認為,在特定權力空間范圍以內,權力主體為了利益的實現,必須將空間內的統御主體對象化,通過規訓與懲罰的手段,達成劃一的目的。學校教育是國家權力的延伸,為了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現代國家公民的養成,更為了固化學生的優勢學習行為,在學校權力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某種程度的規訓有其必要性,這是學習行為養成機制的最后一步。
(一)價值規訓
規訓第一步應為價值規訓。無價值規訓的規訓行為很難將規訓的內容主體化。我們設置特定的學校場域,通過制造絕對偶像與相對偶像,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他們進行價值融入,形成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將自我的優化、提質與民族、國家整體的復興之夢結合起來,形成主體正向的價值觀。
(二)行為規訓
行為規訓是價值規訓的延伸與直觀體現,也是規訓的主要內容。留守兒童中不少人由于家庭環境等原因,上課好動,下課瘋玩,課堂紀律渙散,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上,教師有必要嚴格教學紀律。以崇山完小四甲班為例,在課堂紀律管控上,采取的措施有齊一分化法、重點關照法。齊一分化法,則以大多守紀律學生的操行為標準,分化失律的學生,促使他們融入其中。重點關照法,即將好動學生的座位安排在課堂前列,在教師眼皮子下。目前雖不準體罰,但可以用罰背課文、罰練字等方式進行懲罰訓導,使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后規訓
所謂后規訓,即不再執著于規訓本身,將規訓視作日常習慣與自發行為, 讓學生失去規訓的知覺,從而自覺進行知識復制與生產。要做到這點,除了學校場域需構建高強度、 高濃度的文化情境外,學生成功培養自身的“自動主義”,也可以跳出簡單的被規訓的條條框框,擁有自學與自省的能力。這當然是學習的最高狀態。本文通過建構教育場域、生成學習動能、規訓行為習慣三大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行為養成機制開展研究。只有建立完備的教育場域、充分激發學生的動能,才能達到“后規訓”狀態,使學生自己跳出條條框框,實現自主學習。
作者:劉雙霞 單位:湖南省新化縣崇山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