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抱拳禮的文化及倫理意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對抱拳禮的動作構成、文化及倫理元素進行簡要的概括。以此對抱拳禮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從歷史的沿革分析了與武術一詞相關的詞語,如武林、武術界、尚武、崇文抑武、文武兼備、崇德等,并分析了這些詞語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對武術的影響;其次,以家庭孝悌中的兄弟倫理分析了抱拳禮蘊含的“一家人”“兄友弟恭”的倫常,同時針對武術抱拳禮都有的特性武勇,分析了何為“勇”?武術何以“養勇”。
關鍵詞:抱拳禮;武術;文化;倫理
1前言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體現了武術界對禮和德的重視。國際武術聯合會規定抱拳禮就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武術禮節。相比而言,抱拳禮作為武術特定的禮節蘊含的中國文化、倫理元素遠要超過跆拳道的鞠躬禮。鞠躬禮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敬畏”與“服從”,而抱拳禮則是遵循儒家的禮儀,如恭敬辭讓之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就其動作而言,其復雜程度也在鞠躬禮之上。誠然,作揖、拱手禮類似于抱拳禮,如不經特殊的培訓,很難做出標準的抱拳禮動作,難怪像成龍、周星馳、梁詠琪等明星和著名的導演吳宇森在公眾場合所做出的抱拳禮受到了指責,熱心網友以“成龍周星馳姚明吳宇森不懂抱拳禮請不要侮辱國學”[1]一文進行了較為中肯的評論。成龍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形象大使,又是功夫明星,在特定的場合其言行舉止代表的是一國、其所作的“抱拳禮”受眾則是全世界。有意思的是,國外大牌明星,如拳王泰森、奧尼爾等做出的抱拳禮甚是規范,說明這些明星是經過專門人員培訓或是模仿了正確的抱拳禮動作,一是入鄉隨俗的需要,二則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對明星們的抱拳禮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理由指責和評判,畢竟他們大多不是專業的武術人士,況且他們還在為中華武術的推廣做出自己理所能力的貢獻。張松山先生曾經在《中華武術》撰文《抱拳禮:實禮容易實踐難》[2],看來還要加上統一、規范的施禮方法。由上可以看出,由于對“抱拳禮”禮節動作不熟悉,出現眾多“亂象”;二是認為抱拳禮簡單而忽視,出現了對抱拳禮不重視或慢待。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對抱拳禮文化及倫理的理解。因此,正確的“抱拳禮”動作必然是建立在熟知其蘊含的文化及倫理,只有深刻感悟文化的力量和倫理的底蘊,我們才會從文化上自覺、內心上尊重、行動上要求重視抱拳禮,才不會慢待“抱拳禮”。
2抱拳禮動作構成及含義
由于我國還處于推廣武術的特定歷史階段,現代武術與傳統武術之間必然存在一些溝壑,但武術界對于抱拳禮的認同是無可厚非的。盡管在詮釋上存在某些細微差異,但并不影響作為推廣的統一武術禮節。關于抱拳禮的闡釋眾多,現擇其典型的、權威著作的“抱拳禮”加以分析。
3抱拳禮的文化元素分析
文化元素可以分為:五湖四海、五洲四海、四海、天下;武術、武林、武術界;尚武、文武兼備、犯禁;崇德;以武會友。
3.1武術、武林、武術界的含義
要對“武術”一詞緣起及沿革作簡要的概括,絕非易事。李小龍曾經以“功夫”初略地概括武術一詞的歷史沿革(見表4,原文整理為表,備注為作者添加)。并對“功夫”含義進行了闡釋。“功夫是現在流行于美國的一個術語,它的確有很多其他的名稱。在中國內地、臺灣和香港,功夫又叫國術或國技;在日本稱為唐手(kempo)。”“功夫”這一個詞,意味著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里的造詣、本領,意味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努力付出之后的成效累積。在武術中,它意味著朝向某種目標之道——增進健康之道、修養精神之道、自衛防身之道的長期訓練與修養。[4]李小龍對“功夫”的沿革的概括顯得初略,但也堪稱精簡。有些詞實際在我國各個時期是并存使用的,如“武藝”。可以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由于我國特定的歷史時期(),一方面新中國(大陸)以“武術”開展競技,且主要是表演性質的內容,一方面則是李在世界掀起的“功夫熱”,是以“電影”和實用格斗為主要內容。“功夫”或“Kungfu”與“武術”“Wushu”“ChineseMartialArts”引起的誤解及混淆便一目了然了。武術的表演與實用之間的矛盾在武術推廣的早期就存在了,即國外早期是以李小龍為武術開拓的實用性,而國內推廣的武術是表演性和健身性的。武林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武林的存在是舊社會法律制度不健全決定的,處理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時候,需要借助一定的武力、江湖道義得以維持利益與道義。社會主義制度及法治的建立,武林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已不復存在,我們今天所言的“武林”也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武術界是與武術有關,且以武術謀生建業群體的通稱。民國早期武術界試圖以武術救國,在民族的存亡之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我們論及的武術界,指的是社會主義傳播武術、熱愛武術的各類人群。綜上,“武術”衍生的文化元素絕不僅于上述。作為官方推廣競技武術只是“大武術”的一個點。正是這些決定武術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也是引發矛盾的所在。
3.2五湖四海、五洲四海、四海、天下的含義
“四海之內皆兄弟”,語出《論語•顏淵》。其中的“海”其實指的不是真的大海,而是古代疆域的范圍。“四海”指的就是夷、狄、戎、蠻,或者說疆域四至到當時的夷、狄、戎、蠻四方異族所包圍的范圍。“四海”的“海”字既有“遠”的含義,也有深、晦暗、不了解之意。古代交通不便,這大概也是古人稱其為“海”的原因吧。[5]周天子統治的大疆域稱為“天下”(或作“四海”》,而侯王的封地稱“國”,卿大夫的封地稱“家”。后來用國家為“天下”“國”的統稱與通稱。[6]綜上,“五湖四海”“五洲四海”“四海”都是指天下的意思,是一個特指中國的地域性概念。今天我們在推廣武術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包括世界范圍之內。
3.3“以武會友”的含義
“以武會友”可能來源于“以文會友”。武術界對于“以武會友”有褒有貶。王廣西在《中國功夫》一文中明確指出以武會友的弊端:“武術家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爭強好勝,喜歡同人比試。不少人藝成之后行走江湖,以武會友。所謂“以武會友”,就是憑武功廣交朋友,在與同道會面時往往要較量武功,雙方都要爭這個臉面,誰也不甘心落敗,所以往往是全力以赴,視對手如死敵,傷人之事時有所聞。所以,一個成名的武術家,一生中不知要與人交手多少次。一般的武術家都具有強烈的勝負意識。他們從初學武術時,就牢牢樹立了“以技勝人”的信念,在這種勝負意識的支配下,武術家常常保持著高度的臨敵心態,似乎隨時隨地都準備同入較量,所以隨時隨地都有一種戒備心,都要保持較佳的競技狀態,以備一旦有變,立即出手。這種時時保持著的臨戰心理使武術家們總是處在一種情緒比較緊張的狀態中,而且數十年如一日,這無疑也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壓力。現代醫學認為,長期的精神緊張狀態對人的健康是很有害的,容易導致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也容易誘發癌癥。”[7]王廣西先生針對某些習武之人爭強好斗的特性,提出了自己對“以武會友”的危害性,在當今社會也不失現實意義。社會主義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時期的“以武會友”,主要是通過“武”為發展經濟、文化等搭建平臺,招商引資。武術活動講究“以武會友”,即通過習武的共同愛好,可以切磋技藝、擴大交往、交流思想、增進友誼。武術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極大地促進了各國武術愛好者的交流,使他們通過練習武術,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舉辦武術的競技比賽、演武大會等,還可以促進經貿往來,為經濟的繁榮作出一定的貢獻。[8]
3.4犯禁、尚武、文武兼備的含義
“儒以文犯亂,俠以武犯禁”。韓非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對于游俠基本持否定的態度,將之視為“五蠹”之一。在韓非看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這正是社會敗亂的根源之所在。他認為,“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酒,人臣之私義也”,國家的法令代表的是社會“公義”,而游俠的行為以及他們所倡導的“仁”“信”均是出于私義,“群俠以私劍養,故法之所非,君子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應該說,韓非清醒地意識到了游俠及游俠風尚的負面影響,看到了其徇義枉法的一面,也體現了韓非思想的深刻之處。[9]韓非子對游俠“武”的批判,是建立在游俠危害社會之“公義”的前提之下的,并不是直接批判武術。但由于韓非子對“武”幾近否定的態度,對于后世武術的發展負面影響深遠,人們對與“武”相關的“武術”,則大多不分青紅皂白,引用韓非子的態度進行批判武術,一方面,由于這種看似毫無相干的批判,卻建立了武術與非子思想的某種關聯;另一方面,由于這種批判,使得我們看到韓非子思想對武術后來的發展影響深刻。近代體育對武術的改造是對我國崇文抑武思想的批判,是建立在尚武精神基礎上的。尚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軍事擴張;二是體育運動。即,近代尚武一方面反映的軍國主義的思想,一方面反映的是通過體育來培育國民的精神。尚武精神是什么?通過我國近代學者、思想家等的詮釋,我國的尚武精神實質不同于軍國主義思想的尚武精神。軍國主義的尚武精神,如希特勒、日本等則是軍事武力的崇拜,而我國早期尚武的精神則是呼喚孱弱的國民應具備斗爭精神、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武術顯然可能成為一種技術手段或具有此種功效的工具而已。我國武術所提倡的“尚武”,不同于軍國主義的“尚武”,而是一種勇武堅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尚武精神”是在民族存亡之際提出來的,孫中山先生以此為精武體操會的題詞。然而,中國社會的“尚武”卻是建立在長期“崇文抑武”背景之下的。
從北宋的“崇文抑武”到南宋的“崇尚文治”,雖然是統治階級對“武將”權利的掌控及抑制,但由此中國便走向了“武風不振”“孱弱有余”,一直積弱到近代社會,面對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有識之士試圖通過“武術”救國,強民、強國、強種的思想因運而生。崇文抑武——主要體現在統治階級采取某些政策對武官或武將的權利進行消弱及抑制,是一種政治層面的策略。其態度變現為重文輕武。到了宋朝,特別是北宋尤為嚴重,宋建國后,一改唐末、五代之重武風尚,實施崇文抑武政策。崇文抑武政策一方面表現為其政策較之于唐末五代甚至其他朝代來說,文臣的地位提高了,武臣的地位降低了;另一方面,就北宋一朝來看,文臣比武陋地位要高得多。而且作為‘貫穿整個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并不是一蹴即成和一成不變的,它有一個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總的來講,直到近代列強的侵略,才重視重拾尚武之精神,可見尚武的淪落危害之大。以至于日本稱我國為“不武”之民族,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一方面,我們認為我國歷代“尚武”,似乎只是近代尚武之風不及列強的鐵船利炮。實際上由于尚武早已淪喪而養成的不武則是精神的毒瘤。清代初年,產生于河北省的以顏習齋、李恕谷為代表的顏李學派,是一個主張文武并重并積極從事武術活動的學派。顏李學派在清代學術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國武術史上尤其值得表彰,值得研究。現代歷史學教授馬明達先生在“顏李學派與武術”一文中寫道:顏、李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動不主靜,主實踐不主虛文,主實文實行、實習實用。顏習齋曾經說:“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他強調“常動則筋骨竦,氣脈舒”。他認為,真正的儒者要以孔子為楷模,既能文又能武,博學通達而體魄強健。那些視武技為“末技”的程朱之徒,平時侈談心性,自鳴儒雅,到國家危難之際,一個個束手無策,毫無用處。顏習齋親身經歷了明朝滅亡時士大夫不是坐以待斃就是引刃自絕的悲慘情景,因此對程朱之流的弊端、其是理學家重文輕武的積習,深惡痛絕。他不禁大聲疾呼:“文武缺一豈道乎!”早年在為《新青年》所寫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說顏習齋“學擊劍之術于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10]文武兼備體現對文武之道的并重。
3.5崇德
中國文化是一種道德本位的文化。在儒家與中圍傳統文化中,更是把道德智慧看做是高于對一般具體事物的認知能力的“大智”。也就是說所謂“大人”就是“大智”“大勇”“大仁”之人。所謂大智就是在眼前與長遠之間能夠看到長遠的,從部分能看到整體的,從自我與他人的角度說,能夠看到他人的,從人類與宇宙的角度說,能夠看到宇宙的就是大智,在社會生活中,這種超越的大智必然體現為一種道德的、人生的大智慧。[11]在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中,與其他國家的拳法理論形成鮮明區別的是:中國的武術是以武德為宗旨和靈魂的,而武德自身形成了完整的規范體系,從而歷經干百年而不衰,歷經磨難而不絕,使人在修煉中體會至高至深的道義觀念。著名的當代拳師李小龍在創立自己的武術流派時,取名為“截拳道”而不用“截拳術”是耐人尋味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武德的宗旨是崇德尚武,健身衛國。武在漢字中是由“止”和“戈”兩個字構成的,意思是通過使用戰斗的武器和利器,達到制止戰爭的目的。中國的武術并不崇尚暴力,不崇尚武功本身,而是崇德尚武,健身衛國。為武之道,以德為本。只有以崇高的品德做基石,才能提高武功。[12]
4抱拳禮的倫理元素及意蘊分析
4.1傳統武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的是“兄友弟恭”
為什么武術的抱拳禮最終體現的是友好、團結以至于以傳統家庭倫理的“一家人”為倫理追求目標。“一家人”的倫理觀念實際上是建立在孝悌基礎上的,孝從廣義上理解可以是下輩對長輩的尊敬與關愛,包括了子女對父母的孝,弟弟、妹妹對兄長和姐姐的尊敬稱為悌,這就是我們傳統家庭的孝悌倫理。延伸到社會則是對長輩、祖先的敬畏也可以稱為孝,年齡相仿的人際關系的處理則主要是悌。孝悌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等級秩序,而正是這種尊卑等級秩序維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陳正雷先生關于抱拳禮的倫理概括為“兄弟友誼”,實際上這就是傳統家庭倫理的“兄友弟恭”或“兄友弟敬”。武術或武林為什么要講求兄弟關系,尋根究底是由于中國家庭的“孝悌”應用于社會。兄弟關系本來就是不平等的,必須遵守長幼有序的等級秩序。關于兄弟關系,《白虎通》作了這樣的說明、規定:“兄者,況也,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白虎通•詳論綱紀別名之義》)它要求,為弟者應像事父那樣事兄,事事敬順。兄既“況父法”,地位自然更加提高。在古代,兄弟原本不平等,經由《白虎通》的這一規定,兄弟間的不平等更顯突出。[13]傳統兄弟的倫理是如何轉變成異姓之間的“兄弟”關系。首先“兄弟”關系為朋友關系提供了道德支撐與奠基。朋友的概念更具有社會學的意義,是一種建立在信義基礎上的平等關系,但社會上朋友也可以稱為志同道合之人,乃至不在乎年齡的“忘年之交”,中國社會特別注重將朋友資源轉變資本為己所用,“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多了路好走”,廣交朋友成為事業的基礎。一旦朋友的角色確定,朋友間就需要借助傳統家庭倫理的“孝悌”關系,進一步加深這種關系,“稱兄道弟”的目的就是論資排輩,建立一種等級秩序關系以便維護從朋友之間的信義關系到兄弟之間的“孝悌”關系。兄弟之情本屬于家庭內部的倫理道德,經過“相扶相愛”成為不同家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倫理范疇,繼而成為武林人士出入江湖的信條。
“天下武林一家人”倫理關系的確立是下層民眾“相扶相持”的關愛關系在武林界的實踐。也正是這種人間的關愛才使得刀光劍影的武林成為吸引民眾的地下社會。兄弟如手足”便是將異姓兄弟視為手足一樣不可缺失,需要相互關愛。武林界之所以推崇“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一家人”,是因為兄弟倫理規范雖然源于宗法制度下的等級制度,但更傾向于“相扶相持”的關愛。容易被普通的大眾所接受,這就是武術界倡導的“天下武林一家人”信條。正是武林人士積極的倫理踐行,才使得傳統武術倫理與傳統家庭倫理的關系顯得密不可分,完成了從家庭的兄弟孝悌關系→“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武林一家人”的倫理轉變與實踐。《孝經•開宗明義》載孔子的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愛護自己的身體,是孝的開始。孟子說:“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孟子•離婁下》)是五種不孝的表現之一。好斗,或者毀傷自己的身體,或者打傷了別人,都會給父母帶來憂傷與麻煩,都是不孝的表現。[14]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貪求無厭)。”這種“三戒”的養生之道,按照人生少年、壯年、老年的不同階段,結合各自“血氣未定”“血氣方剛”“血氣既衰”的生理特征,有針對地指出戒色、戒斗、戒得的不同養生方法,自然是較為明智的。然而就兩性需求的“色”來說,并不是說少年要戒,中、老年就不要戒了;其他的戒斗、戒得,也莫不是這樣。[15]民間武術雖然不同軍旅武術,后者可以稱為是“殺人的勾當”,而前者則是“點到為止”,因此武術是不能輕易用來傷害人的。這種觀念至少提供兩種說明:一,身體是不容自己和他人侵害的,自己要想愛護父母一樣愛護自己的身體,二是他人侵害自己的身體則是侵害父母的身體,因此,這種侵害就成為了以“孝”來進行“復仇”的依據。因此,在武術中是不能輕易侵害他人身體的。
4.2對“勇”德的解釋
4.2.1武術之勇顯然,歸納出關于勇的論述是見不容易的事情,要確切地給勇敢下定義則更難。有人認為勇敢是不畏懼可怕事物的行為,怯懦則是畏懼可怕事物的行為。有人則是從義與不義來區分勇,如《左傳》中“帥義之謂勇”,蔡元培說:“勇敢而協于義,謂之義勇。”義勇就是符合道義的勇敢,是符合道德原則的勇敢,主要是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勇敢,而不義之用則是違背道德原則的勇敢,主要是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勇敢。這是從是否合乎道義的性質來對勇敢分類的,勇敢還以是否合乎智慧的性質為根據而分為英勇與魯莽。[16]唐凱麟,張懷承教授將儒家含有“勇敢”的詞匯進行了歸納(見表5)。表5對勇的概括有褒有貶,可以看出,勇有大勇、小勇、死勇、血勇、義勇、君子勇、小人勇等諸多含義。儒家的廣泛的含義為武術之勇提供了指導、學習的素材。武術需要的勇應該是大勇、君子勇。而道教關于的勇的論述是“勇者,見善必為,知過必改。”(《道藏精華錄》上《道學指南•吉德三十條》)[18]現代社會對此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在考量勇的時候,必然考慮勇、義、智慧三者之間的關系,即“智、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儒家把勇敢、智慧、仁義并稱為三達德,在古希臘則為“四主德”: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可見勇存在普世價值。武術歷來批判“暴虎馮河”之勇,如“死勇”“血氣之勇”,武術雖然是一種技藝之道,更提倡培養的是英勇(英明智慧的勇敢),正是武術的特有之處。
4.2.2武術之養勇《萇氏武技書》認為:勇氣根源,“天地正氣集吾中,盛大流行遍體充。孟氏所謂浩然者,更有何氣比其能。”[19]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是充塞于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是由內心之道義進發出來的浩然正氣,一種廣大、剛強、.正義凜然的精神。因而,豪杰之士有極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不貶低、輕視自己,它與君子的謙遜形成鮮明的對照。孔子曾說,若圣與仁,則無豈敢?“而孟子則宣稱,“堯舜與人同耳”(《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直以圣人相期許。[20]豪杰之士有著剛毅的意志、寬廣的胸懷和凜然的正氣。這是由于豪杰具有遠大的志向和恢宏的氣魄,以志帥氣,故能“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上),而一旦伸其志,就化為浩然之氣。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要人們養浩然之氣,要有“大丈夫”氣概。中國武術歷來以立德養性為本,主張養氣合道,文事武備,從來反對好勇斗狠、兇殘暴戾。在許多武術家眼里,練武只是立德養性、強健身體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國武術界歷來把武德視為頭等大事,各門各派都立有嚴格的“門規”。一個人,不管他武藝多高,一旦干出了大奸大惡之事,也必為武林中人所不齒。同時,武林中的各門派也都訓戒本門派弟子不得輕易與人交手,惹是生非,更不準倚仗武藝欺凌不會武藝的人,又共同提倡見義勇為、鋤強扶弱。中國武術以內功為根基,內功以養氣為基礎。養氣以太和為旨,不偏不倚,不剛不柔,亦剛亦柔。太和之氣與爭強好勝之心背道而馳。氣合于理,拳合于道,氣愈充盈而爭強好勝之心愈消。所以練拳的人功夫愈高,脾氣反而愈好,心胸愈加開闊,極少與人斗氣爭勝,逞一時之強。這種以立德養氣為本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武術所獨有的。[21]
《少林拳術秘訣》的開篇即是“氣功闡微”,強調武功要“以氣功為始終之則”。可見,“氣”在少林武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少林拳法一向注重“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講究“內外兼修”,達到“內三合,外三合”。少林內功有養氣和練氣之說。少林內功中的“練氣”,是在佛家禪功基礎上結合道家氣功鍛煉方法而形成的練氣方式,是一種結合調息的身體鍛煉,通過鍛煉,達到“氣在先行,力在后隨,丹田盛而氣力足”。“養氣”則講究“以道為歸,以集義為宗法”,即“養浩然之氣”。此說來源于孟子,在孟子看來,氣是充塞宇宙天地之間的“元氣”,一定要配以道德、正義,否則它就會干癟無力。在《壇經•般若品》中有,“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顯而易見,禪宗與孟子“養氣說”的含義是一致的。因此,少林武學中的“養氣”,要求習武者摒除各種欲望和雜念,不斷地完善自身道德的過程,有“養氣不離性,練氣不離命。欲要養氣修命,需使心意不動”之說。在談到如何才能“養氣”時,妙興大師曾指出:“明曉生死,洞察虛幻,悟徹真假,澄潔心智,遠離思慮,斷絕情欲,摒除嗜好,力戒暴怒。”“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諷和侮辱,都能坦然處之,無動于心,久而做到心志專一,堅守吾真。”這其實就是修身養性,也是修禪所要達到“見性”的境界,這與武學“養氣”的目標在實質上是統一的。[22]5結語抱拳禮作為中國傳統的獨特禮節,由于包含“謙讓”“友好”意義,在其它的行業也常使用,這樣不難理解明星們也在通過“抱拳禮”展示中國的傳統的文化。而作為武術禮節的抱拳禮,應重點體現“武”“尚勇”等武道精神特性,武術界人士在實用抱拳禮的時候,應該是體現一種不卑不亢、威武剛勇的精神。競技武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在遵循現代世界通用禮節的同時,應突出武術的民族特色。抱拳禮動作雖然簡單,但蘊含的文化及倫理底蘊深厚,只有深刻領悟了其中的內涵,才能在實踐中得體運用。
參考文獻:
[2]張松山.老年人練拳八法[J].中華武術,2003(1):31.
[3]吳安寧.亂世之俠客——民國武林往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0.
[4]李小龍.功夫之道:李小龍中國武術之道研究[M].約翰•里特編,溫戈,楊娟,譯.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0:174-175.
[5]“四海”是海嗎?文萃[N].2011-3-15.
[6]肖忠群.倫理與傳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8.[7]王廣西.中國功夫[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85.
[8]蔡仲林,張建軍.武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9]張繼軍.先秦道德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24.
[10]余水清.中國武術史概要[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32-134.
[11]肖群忠.倫理與傳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2.
[12]江華,刑連軍.試析武德的文化價值[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3-84.
[13]張錫勤,柴文華.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3.
[14]唐晉.大國策:國學熱與文化傳承[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160-161.
[15]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117.
[16]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20.
[17]唐凱麟,張懷承.成人與成圣——儒家倫理道德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430-432.
[18]王澤應.自然與道德——道家倫理道德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434.
[19]徐震.萇氏武技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5.
[20]唐凱麟,張懷承.成人與成圣儒家倫理道德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108.
[21]王廣西.中國功夫[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53-54.
[22]崔樂泉.中國體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96-297.
作者:石華畢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