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勞動科學理論的專業知識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崔慶凱鄒寶豐單位:遼寧省計經委遼寧省勞功學會
長期以來,我國對勞動科學的研究是比較落后的,乃至至今沒有形成完整的有系統性的、有邏輯性的學科體系,本文就此談點看法以求研討。
一、社會主義的勞動工作與勞動科學
從事經濟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勞動部門是政府的職能部門,是在全社會整個經濟活動過程中,對勞動關系進行調整的綜合經濟部門。它的全部職能是圍繞勞動力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進行綜合管理、預測、統計、組織、調劑,以及以勞動力為中心的其他方面的管理(如報酬、保險、福利、保護等)。其工作特點是技術性強、群眾性強、敏感性強、科學性強,直接涉及到千家萬戶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勞動工作既是經濟工作,也是社會工作。但是,多年來,一些人對勞動工作的看法帶有片面性,認為勞動工作沒有什么科學性、理論性,甚至勞動部門本身有的干部也有這種看法。我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印象主要有兩點:一是工作閱歷短,’還不理解勞動工作的特點,還不理解對人的管理是最困難、最復雜、最需要科學性的;二是社會科學知識貧乏,起碼對勞動學的學科體系不清楚,因而也不知道勞動學與勞動工作的內涵。人所共知,維持社會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的前提是生產活動。生產活動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勞動過程,它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所構成的,在這三者中,勞動者是最重要的、最活躍的因素。能否使這三者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能實現最佳結合,產生最大的效益,關鍵就在于勞動者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性是否真正發揮出來。這一點一直是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一些發達國家尤其重視。例如人們熟知的X、y、Z理論,管理方格理論,特別是以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為研究對象的行為科學理論等等。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是社會生產資料的占有者,這為實現“三者”的最佳結合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但是,由于社會主義經濟還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因此,人們對勞動崗位的追求、勞動產品的社會實現,勞動報酬的所得等都會產生競爭。這種競爭是客觀的、必然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勞動工作者面對社會主義實際,對勞動的管理不斷地探索、研究、實踐、總結。《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又給歷史以巨大的影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努力改善全體公民的素質•”•“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決議的這段話進一步強調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強對人的管理工作更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但是,目前勞動這條戰線上的狀況如何呢?簡單一點說人員的數量少、質量低,在理論研究方面,缺少深度和廣度。首先是專業人員嚴重缺乏,到目前為止,我國設立勞動經濟專業的院校僅有幾所,畢業生也少的可憐。建國到現在,我省從事勞動工作的人員中真正的勞動經濟專業畢業生僅有十幾人。這種局面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勞動部門的工作水平,也客觀地給人們留下一種印象,似乎勞動部門的工作誰都能干。其次是由于對勞動體系在我們國家還沒形成完整的理論系統。由于基礎理論的建設不夠,使得應用理論沒有牢固的基礎,表現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可行性的研究,變化大、跨度大。
二、關于勞動學學科體系的構成
勞動工作的經濟和社會的職能決定了它必需要有獨立的、完整的、系統的科學體系。雖然有些學科還沒有成型的課本、教材或理論著作,就其體系來講,它包括如下學科:
(一)勞動經濟學:它運用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原理研究生產關系中的勞動關系。就社會主義勞動經濟學來講,它具體研究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在社會勞動組織、社會產品分配、勞動力再生產等方面的表現,并確定在實際活動中利用這些規律的方法,以便保證旨在提高勞動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¹勞動力所有制及其屬性。如勞動力所有制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方式、經濟關系、勞動力所有制的性質、特征,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º勞動生產率。如影響勞動生產率方案的選擇,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水平的內在規律;»工資與保險福利。如工資的職能、屬性、勞動者個人物質利益的分配原則及其性質,勞動報酬水平與勞動形態的關系、保險基金、福利基金的職能、屬性、分配原則;¼勞動組織。
如勞動組織的科學化、勞動組織的社會性質、編制定員和勞動定額的客觀規律、勞動紀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勞動竟賽與資本主義競爭等;勞動計劃。如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勞動計劃由直接轉向間接的理論依據。
(二)勞動管理學:運用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主要研究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在全社會和企業實現最佳結合的具體方法。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的組織、管理的手段、管理的體制、管理的人才等方面的現代化的管理。¹企業勞動管理(微觀管理)。
如企業勞動組織科學化、勞動定員與定編、勞動力招收、招聘、調配等;º勞動報酬管理。»勞動計劃管理(主要是間接管理的方法、手段)。
(三)勞動社會學:它運用社會學、未來學的原理和知識,從勞動與社會的聯系出發來研究勞動問題。內容主要包括:¹勞動的社會資游。如對人類勞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之間的錯綜復雜的聯系,勞動行為發生的前題、作用和規律:º勞動的社會分工。
如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個別分工、兩性分工,»勞動的社會管理。如勞動者的需要、動機和行為,¼勞動的社會變遷。如勞動變遷的類型和方式,勞動變遷和社會變遷;½勞動集體的社會心理氣候;¾勞動態度和勞動激勵的社會問題。如決定工作人員勞動態度的因素;人們的需要、利益、社會評價和地位以及他們的勞動活動的刺激因素,¿勞動與社會生活、社會未來預測等。勞動社會學的研究將有助于勞動管理與社會工作的結合,從而更加完善社會勞動組織。
(四)勞動人口學:它運用人口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的原理和知識,從勞動關系中的勞動人口關系出發,注重研究勞動人口變動規律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社會制約的條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¹勞動人口的社會地位和作用,º勞動人口的變動及其制約條件。如經濟發展對勞動人口遷移變動的作用;經濟發展對全社會人口的作用,»勞動人口與經濟結構。如勞動人口與所有制結構的關系,勞動人口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勞動人口與對外貿易和輸出關系;¼勞動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如勞動力資源與人口再生產,勞動力生產與生產資料生產相適應的預測和規劃,勞動人口的智力投資及特點,勞動人口的分布和遷移。如勞動人口合理布局與經濟發展,勞動人口轉變的概念、類型和趨勢,勞動人口學的研究將有助于戈們對勞動力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宏觀管理和調節。
(五)勞動心理學:運用普通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和人事心理學的原理,從勞動關系中的勞動心理關系出發,注重研究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¹勞動的生理、心理與勞動能力,勞動氣質。º勞動的社會心理和職業期望。»勞動的經濟心理和職業選擇。¼勞動的工程心理和人一一機系統。½勞動的管理心理和人一一人系統。¾勞動的自我規念心理與物質報酬(包括獎勵)和精神刺激。
勞動的人事心理與人員組合及工作評價等,勞動心理學的研究將有助于勞動資源的心理素質分析、新生勞動力的培訓、勞動者的生產組織、勞動人才的選拔等項勞動實際管理工作。
(六)勞動美學:它運用美學原理,以勞動活動中的審美關系和美的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它的任務是闡明一切形態的勞動活動中的美的本質。研究內容主要包括:¹人的勞動活動本身的審美價值。º勞動手段和環境的審美因素。»勞動產品的審美形式。其中第一方面是勞動美學研究的主要方面。
(七)勞動生理學:它運用生理學、體質人類學的原理和知識,從勞動關系中的勞動生理關系出發,注重研究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機體內部的生理機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¹勞動的生理基礎。º勞動的生理表現。»勞動的生理影響因素。¼勞動的生理性別差異。½勞動疲勞研究和勞動者活動極限,包括勞動程度的技術測定。¾勞動生理衛生和勞動病理。¿勞動生理現象的技術測定。
(八)勞動保護學:這門科學既研究立法、監察、組織、管理等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內容,又研究改善勞動條件所必需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所以,勞動保護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它是研究人與人的社會組織關系和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集中于保護人的科學。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方面的不衛生因素則包括:生產性毒物、生產性粉塵、微生物與寄生蟲侵襲。
(九)勞動人事統計學:運用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原理,注重在質與量的辯證統一中,反映和研究大量、勞動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¹勞動力資源統計;º勞動力統計;»干部統計;¼勞動時間利用統計,½勞動生產率與勞動效益統計,¾勞動定額統計,¿勞動競賽統計,À勞動保護統計,Á勞動報酬統計;勞動保險與福利統計,@勞動者生活水平統計;勞動力培訓統計。
(十)勞動法:運用法律學、倫理學的原理和知識,從勞動關系中的勞動法律關系出發,注重研究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規范。研究內容主要包括:¹勞動法律規范和勞動倫理規范。º勞動法律關系的類型。»勞動法律規范的內容。¼勞動爭議與仲裁。½勞動司法。¾勞動監察。
(十一)勞動職業學:勞動職業學注重研究勞動就業和職業流動。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¹職業結構和社會結構。如勞動就業結構、勞動的社會方式、勞動的社會環境「º職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如就業與所有制形式、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形式,»職業地位和職業選擇。如職業層次分析、職業與社會地位、職業選擇的期望,¼職業素質與職業咨詢。如職業培訓、職業考核、職業咨詢與指導、職業介紹和組織,½職業流動與崗位補員。如勞動崗位轉換規律、勞動就業率和職業開發率、職業垂直流動、水平流動和代保流動,¾職業生涯、職業道德、職業傳統、職業生活方式。
(十二)勞動閑暇學:勞動閑暇學注重研究勞動閑暇時間的調節規律和勞動閑暇生活狀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¹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不同勞動者的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類型、勞動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關系;º社會生活時間構成。
(十三)勞動比較學和勞動思想學說史:勞動比較學主要對不同地域范圍、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傳統習慣、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勞動方式、勞動制度和勞動關系,進行科學比較。勞動思想學說發展史主要對古今中外有關勞動思想和學說及其演變進行分析研究。這兩方面的研究將有助于開闊勞動實際工作的視野,提高勞動實際工作者的認識水平,借鑒國內外勞動工資工作的經驗和教訓。
三、關于勞動經濟專業的課程設置
勞動經濟專業的課程應該怎樣設置,我認為要符合合理性、邏輯性、理論性、實用性的原則。所謂合理性就是要區分中專、大專、本科的要求,在課程的比例上根據培養對象的要求適當安排。
所謂邏輯性就是在學期的具體課程安排上相互間的銜接要好,要先專業理論課,后專業課,使學生便于接受,如先講政治經濟學后講勞動經濟學,先講美學原理后講勞動美學,先講統計學原理后講勞動統計學。
所謂理論性,就是要有理有論。一下論是中專還是大專、本科都應掌握勞動經濟專業的必備理論。全部課程的設置要達到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
所謂實用性,就是既要注重基礎理論學習,也要注重應用理論的研究。要培養學生提高三個能力,即培養學生調查研究,提出間題、分析問題、解決間題的能力,對勞動經濟與管理的調查研究和勞動經濟理論文章的寫作能力;提高制定政策、執行政策、協調部門之間關系、高效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解決“高分低能”的間題,就勞動經濟專業的學生來講,我認為在學期間要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加強聯系,和勞動戰線上的學術部門加強聯系,了解實際間題、參與調查研究和學術理論的研究活動。對政府工作中的一些日常的必備的知識進行必要的模擬訓練。對一些大政方針的間題學校可請政府有關部門的同志到校專題講座。如建國以來工資改革、調整工資、勞動制度的改革等間題的歷史背景、經濟條件、社會環境、成功經驗、教訓之處等等都需要學生有所奮了解和掌握。下面是大學專科以上學生應學的具體課程:
(1)專業課:勞動經濟學、勞動管理學、勞動社會學、勞動心理學、勞動美學、勞動生理學、勞動保護學、勞動人口學、勞動人事統計學、勞動法學、勞動職業學、勞動閑暇學、勞動比較學和勞動思想學說史。
(2)專業理論課:會計原理、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國民經濟管理原理、工業企業管理、財政學、法律學、心理學、生理學、美學原理、人口經濟學、人口統計學、社會學、社會保險學、審計學、行政管理學、工效學(工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人事心理學、消費經濟學和消費心理學。
(3)專業基礎課:政治經濟學、哲學、概率論、應用寫作、經擠數學、外語、計算機原理及應用。
上述課程總授課學時不少于2,500小時,另安排500學時的實習課。學生畢業時最好結合實際寫一篇應用理論的論文,并進行必要的答辯。總之,勞動經濟專業在我國還是年輕的專業,除了教育部門本身的努力外,還需要理論研究部門、實際工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只有這樣,才能盡快使整個學科系統化、條理化,才能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出高質量、高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