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民道德意識的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物界的發展有其自在的內部規律,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內,組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嚴密系統,只要其中一環遭到實質性的破壞,整個系統的運行就會出現問題。在自然界中物種弱肉強食的競爭規律是必然的存在,這種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但是人類作為“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人類在面對自然的弱肉強食的競爭規律時,必須消除自視為一種高級動物且高于任何自然界物種而為所欲為的觀念。要認識到人屬于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之中。馬克思說:“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彼匀祟惖陌l展要依賴自然界才能實現,自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資料,人類離不開自然界必須依靠自然界而生活。馬克思曾引用威廉•配第的話:“勞動是財富之父,自然是財富之母。”因此,在今天的發展形勢下,實行生態文明人類社會才能持續發展。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才能保證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其次,生態文明對于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具有協調性。生態文明中的主要內容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生態文明的前提是人要有一種自覺意識,即人類屬于大自然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人不可以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因此,人類的發展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不能為了發展而破壞自然規律,要實現人類自身的健康持續發展就要做到人、人類社會、自然界三者的和諧共生。最后,生態文明對于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具有發展性。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各國經濟的增長大多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發展模式導致了一系列自然問題。這些問題反作用于人類的發展,阻礙人類的發展,甚至有可能使人類發展的鏈條斷裂。在生態文明的前提下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就要在發展的同時在各個生產領域建立起具有聯系性的生態化生產體系,這個系統中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循環、高率的利用,增加資源利用途徑、方式,使之多層次,分級再利用。要在現代社會生產中倡導生態文明,就要堅持人類發展要以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前提,如此人類在生態文明前提下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就是可以使人類得以持續發展的成果。公民道德,是指國家中的公民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和履行的道德義務。公民道德中的生態道德部分是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或者說人們在對待自然生態環境時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對公民道德意識建設有新的要求。文明是反映物質生產成果和精神生產成果的總和,標志人類社會開化狀態與進步狀態的范疇,同時它也標志著人類社會生存方式的發展變化。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文明已經歷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代。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興的文明形態,與之前的文明形態相比具有新的內容和目標。因此在生態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環境中,對原有的公民道德意識也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經過工業文明的長期影響,人們已經習慣于之前的文明形式下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外在的生產方式影響人的思維意識,在這種思維意識中就會產生與工業文明相符合的道德意識。所以原有的公民道德意識面對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需要一種改變。這種改變不能完全拋棄原有的公民道德意識,而是要在原有的公民道德的內容基礎上做出一定的改進和創新,最終使公民的道德意識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并有助于生態文明的開展和發展。
二、生態文明背景下公民道德意識建設的現狀及走向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社會各方加強對國民的素質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之后,我國整體國民素質、道德品質、思想水平較改革開放初期有較大的提升。國民在道德意識方面具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以往的道德意識內容與生態文明的要求既有統一的部分又有沖突的部分。所謂統一部分,就是指公民的道德意識有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部分。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儒家幾千年來所一直倡導的“中庸”思想滲入到國人的思想深處,“中庸”不僅僅體現在權利的行使上,而且每個人在為人處事上都會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這就使得中國人在汲取自然資源時持有適度的態度,加之中國道家提出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使中國人在自覺意識中就對極端汲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這種行為具有天生的抵制性。第二,中國人自古以來崇拜自然,很多民族至今仍保有祭拜自然的圖騰和自然神的習俗,因此,中國人具有敬畏自然的思想。這就使人們在面對自然,開發使用自然資源時心存敬畏。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會考慮自然本身的承載能力,在滿足自我生產發展需求的同時也會尊重自然和生態環境自身的需要。第三,中國是農業大國,在長期的封建統治下,農業生產已經成為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而農業生產中尤其重視自然生態的情況,因為自然生態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頗大。不僅是中國,就當今世界而言糧食是人類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資,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人需要善待賴以生存的土地,主動的保護耕作環境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并努力提高生產方式的科技含量,盡量使生產方式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雖然人們的一部分觀念對生態文明的發展相互協調一致,但公民的道德意識中也有與生態文明沖突的地方。所謂沖突具體體現在:第一,生態文明發展中公民道德意識的滯后。今天的環境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后,科技突飛猛進發展,機械代替了手工,人類開始瘋狂地汲取自然資源以作為工業生產的動力。在短短的300多年間人類創造了比過去幾千年農業文明所創造的財富總和還要多的物質成果,人們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當作被征服的對象,“人定勝天”、“人類中心論”成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主導理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開始了對大自然的掠奪和破壞。但在開采使用自然的同時人類并沒有及時注意到自然的反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和影響。因此,當人們發現了自然資源枯竭、大氣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臭氧層破壞等嚴重生態問題的時候,生態問題已經發展到了比較嚴重的態勢,短時間形成的生態文明意識,無法解決長時間積累的問題和矛盾。第二,競爭中產生的發展意識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矛盾,現今世界各國基本都處在飛速發展的狀態中,但在工業文明下,各國的發展過程基本都是與汲取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相伴隨的。尤其是各國之間的國力競爭而導致的發展比拼,使得一些國家因為急切的發展需要不得不犧牲生態環境的平衡。而且各國發展的腳步不能停止,一旦自己停止就意味著自身的落后。這種競爭意識不僅體現在各國家之間,也體現在每個個體之間,在工業文明的影響下生產發展的競爭無處不在。由此各國想出以科技力量的發展來彌補生態自然的破壞,人們希望在不阻礙生產發展的前提下,科學技術能夠提出辦法,來解決當前嚴重的自然生態問題。但是在長期工業發展中積累的嚴重的生態問題,不是僅僅憑借科技的力量就能夠完全的解決的,而且科技力量本身也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是以生態環境為物質基礎的。所以在生態文明社會之前,生產發展的競爭意識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將會一直存在并且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公民道德意識建設的方式有很多種,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在公民道德意識建設中體現在很多方面。第一,生態文明走進中小學教育課程。公民道德意識建設最有效的階段是中小學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公民道德意識建設的內容也需要不斷更新。近年來,中小學課程中增添了關于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課程。將生態文明以及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落實到了日常教育中。這不僅僅是生態環境知識的普及,也是一種直接的公民道德意識建設。
生態文明的精神、主旨、要求明顯突出地滲透到學生們的道德意識生成過程中。使學生印象深刻,經過長時間的道德意識積累就會真正落實到行動上。第二,公益廣告中的生態文明宣傳。要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識,不僅僅要依靠教育,因為受教育群體有一定局限性,而生態文明的成功建設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公益廣告對于公民道德意識建設的教育雖然沒有正式教育直接,但力量強大。公益廣告比正式教育更為平易近人,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在如今發達的傳媒體系中,公益廣告可以隨時隨地的出現在人們視覺聽覺等感覺范圍中。所以生態文明公益廣告的出現,可以使有關生態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識建設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對公民道德意識的改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科學發展觀的推行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政策的推出,標志著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趨勢走向高峰??茖W發展觀的推行,直接肯定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同時從理論出發完善了生態文明的內容,是生態文明更加符合我國國情??茖W發展觀的落實也說明了建設符合生態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識的重要性。十七大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是一種整體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它不僅將社會發展看成是社會本身的發展,還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社會發展之中,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科學發展觀不能懸置起來,要使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作用,就一定要將科學發展觀同百姓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融入進去。總之,科學發展觀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一定要通過各種日?;男问阶哌M百姓的生活里工作中,通過日?;耐菩?,才能夠真正滲透到人們的道德意識之中,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公民的道德意識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最終使生態文明的文明特征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
三、公民道德意識建設對生態文明的作用
生態文明的發展不僅需要物質保證,也需要精神意識層面的保障。沒有了思想上的指導,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和執行過程會產生偏移。如果不能建立起生態文明道德意識,將無法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實施。生態文明的道德意識是一種反映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最為真實、最為普遍的道德關系。這種道德關系符合馬克思說的人的“類”本質,馬克思指出,人與人最為本質的關系符合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中的公民道德意識建設,改變了傳統的公民道德意識建設,其中生態文明部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同時進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生態文明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生態文明知識。對于人行為的改變需要漫長的過程,因此,要將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內容補充到公民道德意識建設中,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公民道德意識尤其是生態道德意識,使生態道德轉化為一人的內在的信念,對人的行為具有約束和指導作用,最終保證人們的行為朝有利于生態文明的方向發展。公民道德意識建設是否符合生態文明的內涵和要求,直接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程度。公民道德意識建設,可以引導人們的活動朝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合理、科學、正確的方向行進,公民的道德意識符合生態文明,其行為也直接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要培養公民的生態道德意識,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使這種認識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理念,滲入到公眾的心靈中,將這種理念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動中,這樣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種可能。所以只有使公民道德意識符合生態文明,才能在精神層面為生態文明提供保障,進而在現實性上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提供支持。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個新的跨越,生態文明與之前的文明形式相比,對于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更加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對于人與自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關系的理解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因此,建設符合生態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識就是我們要為生態文明的發展邁出的最為重要和堅定的一步,這一步的邁出,不僅僅是在生態文明自身范圍的邁出,也是人類文明步入新紀元的開始。
作者:韓曉陽單位: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