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居民教育培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新居民培訓與開展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為掌握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嵊州市曾對本市500名新居民進行了抽樣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其學歷方面:文盲161人,占32.12%;小學260人,占52%;初中50人,占10%;高中21人,占4.2%;大學8人,占1.6%。他們由于在家鄉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來嵊后又沒有學習的機會,絕大多數新居民都希望能有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因此,近年來,嵊州市以全市22個鄉鎮(街道)成校為陣地,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廣泛開展新居民的教育培訓。1.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法規、公民道德、職業道德、城市生活常識有機結合,開設《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講座,使新居民了解這些法律法規,增強遵紀守法和依照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舉辦安全常識和公民道德規范培訓,諸如安全生產、城市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城市生活常識等,不斷增強新居民適應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識,樹立建設嵊州、愛護嵊州、保持環境、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將思想道德教育與開展“五好”評優活動相結合。該市積極與各企業加強合作,每年開展一次以“好媳婦、好子女、好兒孫、好兄弟、好公民”為主要內容的評優活動。近三年,嵊州市一共評出各類先進822人次。通過樹立先進典型,促進全體新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2.文化體育活動。嵊州市下發了《新居民培訓證書》5000本,每一位持證新居民可享受四個免費“優惠”,即免費參加各類成校培訓,免費借閱成校的科技圖書,免費進成校電腦室、上網瀏覽查找資料,雙休日可以免費進到成校活動室參加美術、乒乓球、棋類等體育活動。為把越劇、圍棋等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教育的載體,全市各成校與鄉鎮文化站密切配合,組建了由新居民為主體的樂隊、舞獅舞龍隊、棋隊、籃球隊、足球隊、書畫社等文體組織。如金庭的高蹺隊、長樂的民樂隊、崇仁的舞獅隊都開展得有聲有色。3.學歷教育。針對新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的現狀,嵊州市制訂并落實《新居民文化知識和職業培訓計劃》,在市區開辦了一所新居民培訓學校的同時,重點在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浦口街道,以及五大集鎮的成校舉辦掃盲班、業余初中和高中班、大學函授和大學自考班,并且做到工地建在哪里,新居民的學歷培訓就延伸到哪里,培訓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注重實效。如:剡湖街道成校近年來采用全日制教育與業余培訓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相結合,長班教學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等多種形式,舉辦各類學歷培訓班,贏得了新居民的廣泛認同。自2009年起,到2014年每年有400多名新居民獲得“成人雙證制”證書;大專、本科班從無到有,現每年有在讀學員1000多名。該校的學員除了本轄區外,還涵蓋全市各鄉鎮,一批又一批的新居民畢業學員在各行各業中大顯身手。
(二)新居民培訓與提供配套服務構建終身教育相結合1.在培訓內容和方法上,嵊州市充分體現了按需施教形式多樣。企業發展經濟需要什么專業,就辦什么專業,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新居民需要什么,就選擇什么內容和教材,給新居民提供各類服務。在具體確定內容時,嵊州市還主動與省政府開展的“百萬農民培訓工程”“百萬企業職工和農民‘雙證制’培訓工程”“千萬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密切結合,與新居民致富結合,真正使新居民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學以見效。堅持以“短期為主、實用為主、分散為主”的原則,采用技術培訓與文化教育相結合,長班與短班相結合,自學與集中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面授與函授相結合,廣播電視與黑板報宣傳相結合等方式,把各類培訓班辦到企業,辦到車間,辦到工地。2.在培訓師資和教材上,嵊州市努力實現規范管理持續發展。近年來,嵊州市各職校和成校不斷加強教師隊伍、教材、器材、教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以保證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的長期穩定提高,已組建了由54名大專院校和市級各部門科技人員組成的全省首個講師團,巡回到全市各地給新居民講課。鄉鎮(街道)成校也聘請了280名兼課教師,經常性地給新居民輔導。根據實際,嵊州市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城市社會生活》《人口教育》《崇尚科學文化,爭做知識新人》等多種鄉土教材。在實施招生、教學、考試、畢業等各個環節中,既抓規范,又不呆板,鼓勵各顯神通,既提明確要求,又不搞一刀切,提倡百花齊放,充分體現培訓的靈活性、開放性、適應性。3.充分發揮全市職校和成校多種辦學的功能。為做深做透新居民服務文章,嵊州市把培訓對象逐步擴大到農村各個社區。目前,嵊州市各地都融高教自學考試聯絡站、成人高校函授站、職業技能培訓站、黨校、團校、婦女學校、農函大為一體,新居民的培訓內容也由原來以崗位技能為主,拓展到各類成人中高等學歷教育、黨員干部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人口環境教育、科學普及以及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務對象也向全體新居民延伸,實現了成校、職校、黨校、老年大學、青少年培訓中心“五校”辦學一體化,形成了終身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新居民培訓與方便子女就學解決后顧之憂相結合1.制定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因受自身文化素質和生計的影響,許多新居民子女很難接受正規的義務教育或上學困難而放任自流。為此,嵊州市在優化務工環境的過程中,還把關心新居民子女就學作為加強服務的重要內容,切實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促使他們安心創業在嵊州。近年來,嵊州市已先后制定出臺了《新居民子女就學優惠政策》《新居民子弟學校管理暫行規定》《新居民子弟入學、轉學暫行辦法》等政策措施。2.加大投入建設教育場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嵊州市教體局每年撥專款100多萬元,用于新居民子弟學校落實辦學場地,增添辦學設備;各公辦學校對新居民子女學校免費提供業務指導、教師培訓及公共設施的資源共享。向社會公開承諾,不分城鄉,不分貧富,生活在嵊州的新居民子女均可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決不讓一個新居民子女失學。3.公辦學校積極提供服務。每一個新居民子女可在指定公辦學校插班就讀,享受本地學生同等待遇,不收任何借讀費、贊助費;對有特殊困難的新居民子女,學校給予減免雜費,并幫助聯系結對資助;公辦學校在雙休日和節假日免費向新居民子女開放體育活動場所,提供活動器材。2014年全市共有38所公辦學校接納3516名新居民的子女就讀。4.實行教育平等。為了保證新居民與學區內的孩子都享受同等的教育,嵊州市規定任何學校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家長索取正常經費之外的其他費用及物品。同時,把新居民的教育質量納入學校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防止新居民子女被忽視的現象發生。
(四)新居民培訓與整合教育培訓資源相結合1.建立市級龍頭培訓機構。成立了一個市成教中心,負責協調各個部門,各所學校的關系,搞好新居民培訓規劃,制定年度培訓計劃,進行各類培訓指導,編寫和選用教材,選擇和指派教師,已具有綜合協調、監督、檢查、指導的功能。2.發揮鄉鎮培訓機構的主體作用。按照行政區域直接組織招生培訓,負責聘請兼職教師,解決培訓經費,提供實驗基地,以培養崗位技能選手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識為主要目標。3.抓好企業培訓。企業職工培訓學校可以采取幾家企業聯合的形式,對不同層次的新居民開展有針對性的各類培訓。這種培訓,學員隨叫隨到,聽課率高,實習方便,解決問題針對性強,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無論在教室還是車間,都可進行。4.抓好四級網絡建設。為做強做大新居民培訓的文章,嵊州市把普職成“三教統籌”和構筑市、鎮、村、企業“四級聯動”作為重要抓手,抓學校建設,抓網絡構建,不斷夯實新居民培訓的基礎。目前,嵊州市已成立社區學院,22個鄉鎮(街道、開發區)全部建立成校,所占比例100%,463個行政村已建立成校408個,所占比例88.2%,市級示范性職工培訓學校27所,年培訓新居民3萬人次以上。
二、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黨委、政府重視,部門配合,是推動新居民培訓工作的前提教體部門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把新居民素質培訓和就業工程當作“科學發展、創強爭優”的一項重要項目來切實抓好,按照市委、市政府賦予教體部門的工作職能,積極大膽地協調勞動保障、總工會、婦聯、文廣、團市委、開發委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齊抓共管,共同做好新居民的培訓和就業工作。
(二)加強培訓,不斷提高職工自身綜合素質,是增強新居民就業適應能力的基礎要開展對新居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必須采取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增強就業適應能力和“定單培訓,定向輸出”等方式,有效地提高新居民技能素質,增強勞動力資源的市場競爭力。各學校培訓后就業的實際說明了一點,越是經過職業培訓的,培訓的內容針對性強的,與用工的需求相一致的,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更有保障。
(三)加強與輸入地的勞務協作,因“用”而“訓”是解決新居民就業問題的關鍵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要積極與新居民原籍的勞動保障部門、職業介紹機構以及勞務機構取得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協作關系。按各企業明確的用工趨向確定培訓內容,或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崗前的技術培訓和適應性培訓。通過廣泛收集用工信息,并運用廣播、電視和報刊,廣泛宣傳用工信息,及時把新居民輸送到用人單位,促進新居民勞務輸出工作全面開展。
三、今后工作和思考
當前,嵊州市登記在冊的新居民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還在逐年上升,對嵊州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時,明確要求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對進一步加強新居民教育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目標,因此,嵊州市將圍繞“關愛,服務,增強新居民幸福感”這個主題,使新居民在嵊州這塊土地上更好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
(一)建立新居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嵊州市龐大的新居民已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力量,新一代新居民也渴望通過自身文化技能的提升,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在現有市職教中心創建新居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的同時,積極攜手相關政府部門、鄉鎮(街道)、企業,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分別在市職技校、社區學院、宏達制衣公司建立3個新居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并努力把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行為規范、環境設施齊全的職教中心培訓基地打造為浙江省級新居民技能培訓示范基地。
(二)積極做好協調和指導工作進一步完善以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為主體的教育培訓體系,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打破部門、行業界限,實行相關師資、設備設施等資源共享,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益,擴大職業技術培訓規模,提高新居民培訓水平,使新居民在當前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能保持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三)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市、鄉鎮(街道)企業培訓學校的軟、硬件建設,進一步整合各類職業中專、職業中學、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社會力量辦學培訓機構等教育培訓資源,再建立一批新居民教育培訓中心或培訓基地,更有力地提高新居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適應能力。
(四)協調有關職能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盡快建立和完善市成教中心、區域成教中心、鄉(鎮)成校、企業培訓學校四級培訓網絡,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各級各類培訓,協調有關職能部門及時準確地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勞務信息服務,減少外來勞動力的盲目流動,促進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總之,在新形勢下開展新居民教育培訓,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愛心促和諧,達到“濟貧扶危、強技樂業”的目的。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持續加強新居民培訓工作,為嵊州市經濟發展培養技能硬、素質高的各行人才,更好地發揮新居民教育培訓工作在“幸福嵊州”建設中的助推作用。
作者:竹紅健單位: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