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伴隨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深入,面臨全球醫學人才培養新要求,及全程醫學教育模式推進需求,醫學院校整合校內外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提升教學管理品質已勢在必行。文章在理解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及整合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醫學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模式,提出了整合建設實施保障。
關鍵詞:教學資源整合;教育信息化;醫學院校
隨著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各醫學院校不僅建有與Internet、Cernet相接的校園網,校內各職能部門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也建立了局域業務網,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已具規模,管理與教學都現代化了;但同時各自為政、信息孤島、資源割據、重復建設、管理滯后等不良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迫在眉睫。而醫學院校隨著全程醫學教育模式的推進、全球醫學人才培養新要求,以及其臨床醫學教學對附屬醫院固有的依附性,更需要從系統的角度著眼,運用資源整合理念,從戰略層面整體規劃,構建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模式,將學校內各部門、學校與醫院、實習基地等各種教育教學資源,通過挖掘、調整與重組實現分類分層優化配置與建設,產生“1+1>2”的整合效益,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提升學校的管理與教學品質。
一、概念的界定
1.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是信息技術與各種教育方式、課程整合的關鍵,是高校教育教學現代化進程推進的核心。以不同的視角來分析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而言,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是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網絡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從廣義上講可以理解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為維護和支持學校現代化教育教學活動開展而投入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與信息等。具體而言,可以大致分為硬件資源、軟件資源;也可以分為信息化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和教學環境等。教學環境主要指學習者與教學材料、支持系統之間在進行交流過程中所形成的氛圍;支持系統則指支持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包括設備的支持、人員的支持、信息的支持及學習能量的支持等;信息化教學材料,其實質就是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狹義內涵。因此,本文將圍繞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廣義內涵來構建醫學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模式。
2.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
整合是指系統各部分、各要素關系的協調統一,一方面是實現量的擴張,把新的部分納入到系統中來;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系統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使系統實現由無序到有序的轉變,或者從一種運作方式向另一種方式的轉變。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則是指在新教學理念和新技術結合的支持下,通過挖掘、調整、重組各部門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分類、分層配置優化,從而把學校內部及學校與外部彼此相關卻又彼此相對獨立的職能部門整合成一個教育教學運行系統,使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提高教育教學的運行質量和整體水平,在資源共享、學科交叉融合的平臺上增強學校教育教學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
二、整合構建模式
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是系統論的思維方式,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因此,信息化教育教也要構建整合建設模式,并不斷地通過實踐加以總結、提煉與完善。
1.整合建設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對整合建設的具體對象、內容及方式進行科學論證、合理挖掘,使資源得到有效組合,以取得最好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功能。
(2)全局性原則。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是為了構建一個基于信息技術系統性運作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系統。因此,應由學校主管部門在把握學校整體發展的前提下,從學校全局角度統籌規劃,包括機構的設置、物質設備資源的編制、人力資源的投入、管理運行機制等,從而提高學校總體資源綜合效能。
(3)層次性原則。根據信息化教育教學各種資源本身的性質和功能,結合教育教學的不同目的,及教育對象的不同需求,按多種類型、多種層次、多種方式進行多維整合。
(4)連續性原則。整合建設中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既要考慮資源整合后產生效益的可持續性,同時也要考慮到整合建設本身應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連續、系統、動態去發展,才能使整合的系統發揮持續性效用,才具有生命力。
2.“122”整合建設模式
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整合的目的在于形成信息化時代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架構一個系統化開放服務的教育教學管理與運行系統。鑒于此,我們可以在遵循整合建設原則下設計一個“122”整合模式。“122”模式中的“1”是指1個機構、1個數據中心、1支專業隊伍。首先,從規劃、管理的機構設置上,應該考慮設置一個實體的“信息中心”或“管理中心”等,由該機構或職能部門統籌規劃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投入、分配、使用及運作效能管理。其次,從數據的管理與維護上,建立一個虛擬的“信息數據中心”,或“教育信息資源庫”,采取分布式建設、集中管理的方式,依托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云技術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業務數據集中收割,挖掘整合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再次,建立一支專業的信息數據維護隊伍,負責相應的專業數據、資源庫管理與維護;為各部門共享使用提供服務保障。
“122”模式中的“22”,分別是是指2個層面、2個方面的整合。2個層面,即實體層面與虛擬層面;2個方面,即人力、物力方面,或軟件與硬件方面。同時2個層面與2個方面是相互融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謂實體層面主要包括設施、設備及環境的整合利用。首先,“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或“數據中心”的建設,相應硬件設施設備的集中投入就是一個實體方面的整合。其次,從應用的角度可以考慮建立“實驗室中心”、“計算機實驗中心”、“信息共享空間”等,將所有教學實驗、學習所用工具、信息化資源集中規劃在一起,設計開發或引進資源共享平臺管理軟件,集中管理,統籌時間,開放服務;搭建一個系統規劃、統籌使用的教育資源應用共享硬件平臺。其實質就是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硬件投入產出效益、從管理到應用的實體共享。所謂虛擬層面,不僅包括開發建設統一的資源管理系統,也包括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云技術挖掘整合各種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建立教育資源信息庫。
有了系統管理使用的共享硬件平臺,更重要的就需要有能在平臺上運行的具有知識內涵的信息資源。除了數字化圖書館提供的教學參考資源外,更多的要挖掘整合各教育單位、實習教學單位和教師手中的教育教學資源,并將其數字化,收集、引進整合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等;從而形成一個學科體系完整、知識內容豐富、查詢方便、運營機制有效、可共享、綜合性的教育信息資源庫。其實質就是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軟件投入產出效益、從管理到應用的虛擬共享。
三、整合建設保障
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建設,不僅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有形的建設;也需要我們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機制激勵等,從思想認識、管理規范、人才培養等方面保障整合建設。
1.轉變觀念,調整機制
(1)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需要全院師生達成共識,齊心協力才能真正完成并發揮效益。無論是管理的決策、職能部門的建設實施,乃至師生的投入與充分利用,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首先,管理層的決策是整合建設實施的前提,只有學校管理層有實施的決心,并付諸于行動,才能使整合建設成為可能。其次,如果各職能部門在整合建設中,思想認識不到位,配合不到位,就可能影響整合建設的質量。再次,整合建設也需要我們全院師生的全力配合,有了師生的理解與支持,整合建設推動將更加順利,整合建設投入產出效益及利用率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學校全局出發,以投入產出效益評價與利用率評價為導向,調整學校管理機制及資源編制,實行整合建設過程監測機制,建立評價結果反饋機制,建立一個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運營體系,為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提供保障。
2.健全制度,規范建設
首先,為滿足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性,使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達到“1+1>2”的效益,學校管理中心或信息中心應發揮主導作用,將所有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納入統一的規劃、統一的開發平臺和標準;尤其是建設的標準化,是增強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性、互換性、通用性和兼容性的關鍵。《教育資源建設中技術規范》詳盡地規定了教學資源建設和使用中的一切技術細節,因此,管理部門應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制定規范的技術標準,并強化規范化標準的執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精心設計、講求實用,降低整合成本,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其次,建立“數據收割”、“信息資源庫”內容審批制度,由信息采集部門、信息管理中心部門分級審批,層層負責,并由數據中心組織專人入庫,確保“數據中心”、“信息資源庫”中數據的安全、準確與更新,為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3.加強人才培養,著力應用
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工程,為了使整合建設效益得到有效發揮,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加強引進和培養力度,把德才兼備的網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到整合建設中。有必要促使教師從思想上意識到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在現代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采取一定的評估和激勵機制,讓我們的教師主動提升信息技術教育技能,主動將信息資源、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因為,教師不僅是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和應用者,也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設計者和推廣者;只有他們具備了較高的信息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才能助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發揮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1+1>2”的效益。
四、結束語
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任重道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學校情況不一樣。有關其戰略層面的規劃、模式的構建,及保障機制的建立是每個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成敗的基礎與關鍵。一旦信息化教育教學整合建設基礎與保障機制構建完成后,戰術層面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建設方案、路徑、措施與實施只需進一步探索研究便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徐福蔭,王志軍.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11[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536.
[2]雷體南,金林主編.教育技術學導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2-53.
[3]張飛.基于資源整合理論的徽文化旅游圈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9(9):114-116.
[4]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S].2002.
[5]潘穗雄,鄒應貴.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整合策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3):7-9.
[6]孫春江.云計算在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3(1):176-177.
作者:肖鳳玲;李朝葵;游強華 單位:川北醫學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