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學校武術教導方向范文

學校武術教導方向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校武術教導方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校武術教導方向

1問題的提出

中國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先生2009年出版《2009周國平論教育》,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出版了《給中國教育的100條建議》,專家和學者給中國的教育把脈后的最重要的結論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而且問題很多。中國的學校教育也不例外。據2012年3月10日的《中國體育報》報道,教育部六部委連續25年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一些重要指標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是:心肺功能下降,運動能力趨低。胸圍越來越寬,肺活量越來越小;身材越來越高,跑得越來越慢;體重越來越大,力量越來越小。視力不良檢出率不斷攀升,位居世界前列。據相關調查,2010年,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40.9%,初中生為67.3%,高中生為79.2%,大學生為84.7%!我國的學校武術教育也同樣出了很多問題。《體育科學》2009年第三期發表《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課題組的文章。文章對外國30個省的252所普通中小學的武術教育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0.3%的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有些學校削減武術內容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學生主要通過武打影視片和武俠小說理解武術;有42.6%和25.4%的學生認為跆拳道和拳擊屬于武術;34.5%的學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武術專業教師只占29.2%,大部分教師難當此任;教學內容以套路為主;學生感興趣的武術項目依次為套路、格斗和功法。黎桂華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9月發表“我國青少年武術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一文。研究結果是:武術普及程度較低;學校武術場館和器材嚴重不足;武術師資匱乏;教學水平不高;學生對武術的認識存在誤區;武術教材不能滿足需要;教學內容忽視禮儀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為什么我國的學校武術教育存在如此多的問題?為什么那么多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武術,結果到了大學卻還沒有養成武術鍛煉的習慣?卻還沒有真正掌握武術的三拳兩腳?卻還沒有形成應有的武術意識和價值觀?卻還沒有深刻地感受到武術的價值和益處?要認識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從審視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的追求,即目標問題入手。

2武術概念的紛爭是導致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目標混亂的主因之一

建國以來,武術理論工作者在武術的定義方面傾注了熱情和智慧,因為我們很清楚,如果不能準確把握武術的本質特征,那么就無從建立對武術的科學認識體系,也就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層面上武術工作的開展。遺憾的是,六十多年來,由于武術本身的復雜性等原因,我們對武術本質特征的把握一直沒有形成共識。1961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學院本科教材中,首次將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1978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系通用《武術》教材中,將武術的定義改為:“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為素材,按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相互變化的規律編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1983年出版的體育系通用《武術》教材中,將武術的定義又改為:“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實戰動作為素材,按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相互變化的規律編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或在一定條件下遵照一定的規則,兩人斗智較力,形成搏斗,以此來增強體質、培養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體育運動”。1988年,在全國武術專題論文研討會上將武術的概念統一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1989年出版的《武術》教材中,將武術的定義表述為:“武術是以技擊為內容,通過套路、搏斗等運動形式來增強體質,培養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1991年出版的《武術》教材中,將武術的定義表述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1996年版的《高等學校教材•武術》中定義武術為“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2003年周偉良編著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中對武術的定義是:“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練習為活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2004年出版的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國武術教程》中對1988年的武術概念稍微做了修改,即“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2009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河南登封召開了“武術定義和武術禮儀”研討會,會議研究認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唯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除上述武術教材中的武術定義之外,還有一些武術界的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1990年康戈武認為“: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為主要鍛煉內容,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運動三種運動形式的體育項目”。2004年李印東博士研究認為,“武術是以技擊為練習內容,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追求個人安全和保衛個人利益為目的的中華民族傳承的個人軍事實踐活動”。2006年于志鈞先生在《中國傳統武術史》中寫道:“武術不是泛義的“打斗”,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對個體(單個人對單個人)技擊術需要的產物。它是古代個體技擊術,包含徒手技擊、器械技擊和徒手對手執器械的技擊三個組成部分”。“武和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武和文是對立的統一體的兩個方面,是解決矛盾的兩種對立的方法。武是文的繼續,是在道理講不過或不講道理的情況下解決矛盾的手段。術則是方法性的,即動武的方法”。2008年郭志禹先生認為“武術是中國技擊術的實戰運用和藝術表現,注重武德規范及內外兼修,具有套路、對抗、功法等多種運動形式與傳統文化內涵的民族體育”。由上述對武術的各種定義再聯系以往我國的武術教育,我們可以反思的是,當我們將武術的形式理解為“套路”時,我們的武術教學就自然定格在了套路教學上;當理解為是“套路和格斗”時,武術教學就定格在了套路和格斗技能的教學上;當今天把武術的形式擴展為“套路、格斗、功法”三個部分時,我們的武術教學也就毫無疑問地定格在了上述三個部分上。再從上述武術定義中的目的表述內容來看,當將目標揭示為“增強體質、培養意志或增強體質、培養意志、訓練格斗技能”時,我們的武術教育目標自然會朝向這個目標;當將目標揭示為“內外兼修或內外兼修、術道并重”時,武術教育的追求就應該以此為方向。上述理論上的混亂必然帶來以往實踐中的無所適從,這就是我國武術教育目標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對教育本質理解的混亂是導致武術教育目標混亂的主因之二

到底教育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判別我們所進行教育活動真偽的關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從各種角度對教育是什么做過回答:如19世紀中葉有影響的英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斯賓塞認為教育是為美好生活做準備,而20世紀初的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卻認為教育不是生活的準備,它本身就是生活;有些教育家強調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培養,有些教育家卻認為,人格的培養是家庭和教會的事,教育應該著力于智慧的訓練;可以說,即使在當今國內外的《教育學》教科書中也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教育定義。一般認為,教育是按一定要求培養人的工作。在我國教育界,一般將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教育是指“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即“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在體育教育領域,對于體育教育的目標追求也曾有過多種觀點。例如增強體質說、掌握三基說、終身體育說、培養人格說、促進健康說等等。武術教育屬于教育也屬于體育教育,隨著人們對教育目標和體育教育目標認識的不斷變化,武術教育的目標追求也不斷發生變化。就目標而言,做任何一件事情就應該有每一件事情的目標,這是就目標的廣度而言;就目標的長度而言,一件事情可以被分解為多長時間,則就會存在多長時間的目標。舉例而言,我們活一生即有一生的目標,活一天也有一天的目標,今天流行著“活在當下”的觀念,則當下就是更短時間的目標。對于武術教育而言,應該有其自身的目標。遺憾的是,以往我們將教育或體育教育的目標取代了武術教育的目標。因此使武術教育的目標變得非常模糊和無法測量。武術教育具化為一門課程是需要考核的,無奈之下,武術課程的考核就模仿起了現代體育的樣子。參考田徑、體操、球類運動等的考核辦法,測量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術、技能程度,定性問題定量化處理,主要以學生的最后成績定出學生學習的優劣。不考慮學生平時的努力和起點狀態,也不考核學生的武術學習態度、武術價值觀,更不問學生武術鍛煉的習慣養成與否。

4我國學校武術教育應有的目標追求

針對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的目標追求現狀,我們認為要對學校武術教育的目標追求做出合理的判斷必須要對武術和教育的涵義有準確的把握。我們認為武術就是以掌握攻防格斗技術為手段,以培養崇德尚武精神為目的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武術的概念做出上述定義是綜合了前人智慧的結果,有繼承也有創新。在武術的歸屬問題上我們繼承了前人一致的研究成果,在武術的種差問題上我們采用了手段與目的的表達方式而與前人內容與形式的表達有所區別。理由是:第一,內容與形式的表達方式沒有能夠對武術在崇德尚武的精神性追求方面進行很好地揭示,攻防格斗的動作形式反映和再現的只能是發生過或將來可能要發生的動作,被反映或再現的動作屬于形式的內容部分,在這里,由于攻防格斗動作形式具有客觀性,或者說是以動作的有效性為目標,而不管是處于什么目的在使用這樣的動作形式,其內容也就必然帶有客觀性,追求其動作形式與有效性的完全一致。而在中國武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對動作的使用條件有了許多人為的限制,越來越突出動作使用的目的性。所謂“兵者,不詳之器也”。這也才有了后來對武字乃為“止戈為武”的演變和理解。這種演變是歷史的必然,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歷史發展的必然。正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影響下,武術的目標追求歸結為崇德尚武精神的追求。從而使得攻防格斗動作和技術成為手段。而只有用目的和手段的范疇才能更容易說清楚攻防格斗動作及其背后原因之間的關系。第二,以往的武術定義中有“術道并重“”內外兼修”的提法,但是對于術道、內外都沒有進行明確的說明。如果采用手段和目的的范疇就可以明確地將術道和內外進行明確地揭示,即攻防格斗動作技術就是術,就是外;而追求崇德尚武精神的目的就是道,就是內。另外,“術道并重”和“內外兼修”的表達中并不將術道和內外的輕重性質進行進一步劃分,而是將其同等對待。按照我們的理解,道和內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術和外,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采用手段和目的的范疇就可以進一步揭示術道與內外這樣一種不對等的實際關系。對于教育的涵義,我們比較贊成教育家陶行知的觀點,即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周國平也贊成這樣的觀點。在《周國平論教育》一書中,“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這個觀點被周國平稱贊為一條教育箴言。其意思用書中的話說就是“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后從事什么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我們之所以選擇教育的這個涵義是因為她更具有簡明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上述我們對武術和教育涵義的理解,所謂武術教育的涵義,就應該是指以武術學習為手段,以不斷提高攻防格斗技能和養成崇德尚武精神為目的的教育活動。武術教育教學的內容自然必須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構成武術手段的攻防格斗技術,一個是構成武術目標追求的崇德尚武的精神,這兩個部分內容也同樣成為武術教育考核的內容。攻防格斗技術由具體的內容構成,崇德尚武精神的養成在對教育做了上述涵義的理解之后其內容也變得具體起來。即表現為:(1)尊師重道;(2)德行為先;(3)除惡揚善;(4)重義輕利;(5)見義勇為;(6)勤修苦練,即這六個方面的意識和習慣。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特別主張對學生崇德尚武精神的培養,注重崇德尚武精神的教育教學和考核,將學生崇德尚武意識和習慣的養成看的比攻防格斗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更為重要!不是術道并重,而是由術入道,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的目標追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美女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中| 香蕉狠狠再啪线视频| 在线视频一二三区2021不卡| 一进一出抽搐呻吟| 无需付费大片在线免费|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性色区|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精品伊人久久香线蕉|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精品久久久久久| 四虎影院最新域名| 青娱乐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18禁裸乳无遮挡啪啪无码免费 | 91酒店疯狂输出女神范范| 女人让男人直接桶| 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 操动漫美女视频|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日韩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国产精品| 男的把j伸进女人p图片动态 | 免费看h片的网站| 精品国产线拍大陆久久尤物|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金8国欧美系列在线|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偷人视频|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俄罗斯精品bbw|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8x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