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涵建立下的高素質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舒底清單位: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指出: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生自信心,滿足學生成長需要,促進學生人人成才[2].可見,培養合格人才并能促使健全成長是高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進入了“調結構、轉方式”的攻堅階段,迫切要求高職學生全面發展,既要具備較好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又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即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方面的教育,做到求真求善求美,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在高等職業教育縱深推進內涵建設的情勢下,如何實施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全面理解、準確把握、有效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1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的新趨勢
1.1需要職業技能,更需要職業素質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1年專題調查對5376位企業經營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愛崗敬業(64.5%)、團隊合作(56.3%)最被看重.另外,根據來自中國本土教育咨詢公司麥可思的調查顯示,畢業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職業發展的5項能力分別是:積極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團隊合作、表達溝通、積極聆聽.上述調查結果表明企業對員工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能力的高度重視和要求.事實上,勞動者的職業素質不僅要擁有“一技之長”的本領,而且還包括豐富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職業態度和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素質[3].這就要求高職教育是全面的素質教育,而不是單一的專業技能教育.
1.2需要個人技能,更重視合作發展
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R.Covey)博士認為,通過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等良好的習慣,獲得了個人的成長獨立,而想要獲得持續的成功,則需要具有雙贏思維,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樂于團結合作.作為基礎性的素質,文化素質能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為素質,將素質轉變為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他們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3需要踐行規范,更需要大膽創新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一個技術和管理規范的實踐者和執行者,一個優秀的職業人必須是能高效地實施既定的技術規程和方案要求.隨著職業技能由再造性技能向創造性技能轉變,高職畢業生所從事的高新技術崗位具有跨學科、跨技術的綜合知識,全自動、智能化的設備和工藝,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這些特征使從業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技術素養和崗位創新能力.
2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缺陷
劉洪一教授在“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大力推進文化素質教育———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十五周年紀念大會”上所作的《誤區與路徑———高職教育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問題》報告中明確指出,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明顯存在以下四個誤區:技能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對立沖突,片面理解“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思想,將企業文化與高校教育文化混為一談,忽略高職教育特點而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人文課程;同時,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還存在三個缺乏:缺乏對于高職院校核心文化的鍛造,缺乏正確的高職院校學生觀,缺乏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規劃和指導[4].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高職文化素質教育主要問題有:一是過分強調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質教育的質量.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應用能力強的人才,如果花較多的時間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必然會削弱技能教育,沒有充分認識文化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過分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而妨礙了高職文化素質教育.很多高職院校一味追求高就業率、高對口就業率,片面強調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的人才觀,沒有充分認識學生社會和崗位適應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出現了“高就業率”和“高離職率”并存的現象.三是片面理解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有些高職教育工作者認為開設了幾門人文課程,就是實施了文化素質教育,有的就是開設幾個人文素質講座來替代人文素質教育,有的用一些文體活動代替文化素質教育,有的將企業文化與文化素質教育混為一談等.四是教師素質的局限性影響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論家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未來的教師應充盈人文精神,學識淵博而見解深刻,能獨立思考,善于與他人合作,善于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5].高職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很多高職教師沒有真正達到“雙師”真正要求.因此,在高等職業教育大力縱深內涵建設背景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3高職文化素質教育實施策略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確立“育人”為先的理念,以培養對象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為重心,在深刻理解內涵建設的基礎上,實施有效路徑和方法,著力推進文化素質教育.
3.1更新辦學理念,樹立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融合的文化氛圍
大學精神通常包括人文關懷、理性光輝和自由獨立三層基本涵義[6].高職院校由于起源主體、責任使命、培養模式等根本性差異,大學精神未完整地傳承,職業情懷、經世濟用和開放協作是高職教育視域下大學精神的新架構[7].由此,作為辦學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包含三個層次的意思:一是能勝任某項工作的職業人,主要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二是具有轉崗能力的職業人,主要指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形成;三是全面發展的職業人,主要指清晰的認知、堅強的意志、雙贏的思維.只有在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融合的文化氛圍熏陶下,才能同步提升人格素養、精神素養和道德素養,高職學生才可能成長為滿足這三個層次的職業人,才能培養出“德業并進、學思并舉、腦手并用”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
3.2結合高職教育特點,構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質教育平臺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得高職教育具有獨特內涵的多元化和開放性特征,從而形成了“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四方聯動機制,為構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質教育平臺提供了條件.政府是這個多元化平臺的基礎,為文化素質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宏觀指導和規劃、經費投入等.學校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可以按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人文精神、公民意識等類別設置、打造文化素質教育精品優質課程,這樣可以培養高職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發展自己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組織能力、錘煉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8].與此同時,在專業課程教學如實訓實習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以此熏陶和濡染學生的學習習慣、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達到起于知識、滲透德育、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目的.企業是多元化平臺的支持力量,它不僅為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場所,為人才培養提出了文化素質、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還可以對此作出評價和檢驗.行業則發揮著引導作用,主要是參與學校人才培養規格的制定,明晰職業素養的要求,適度參與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和課程的設置等.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四方在高職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定位、作用不一,但都是合作共建多元化高職文化素質教育平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3豐富課外文化活動,構筑具有職業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
通過以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為主題的校園活動,構建多功能、多層次、遞進式的立體化校園活動體系,建設和營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文化素質教育不是一兩堂課就可以培養的,所以能滿足學生持續發展、多面向、功能互補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了操作性較強的文化素質教育途徑之一.如開展成功人士講堂、創業者論壇、優秀畢業生訪談等高品位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是不可或缺的.應注意的是,校園文化活動只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相互間學習至關重要[9],課堂、講座、實訓、實習都應全面滲透,這樣校園文化才能真正發揮其綜合效應.
3.4提高教師人文素質,建立高素質的高職師資隊伍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高職教師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播種者,他們的職業倫理和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文化素質教育的前提.從師德教風建設、文化藝術修養、團隊意識等方面加強對教師職業人文素質的培訓,建立合理的制度規范和激勵、評價體系,把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學按課時和工作量計入教師績效評估和教學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4小結
基于適應“調結構轉方式”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基于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新趨勢,基于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自身缺陷,在高等職業教育大力推進內涵建設的背景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在更新教育理念樹立立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融合的文化氛圍基礎上,結合高職教育特點構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質教育平臺,不斷豐富課外文化活動,構筑具有職業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提高教師人文素質,建立高素質的高職師資隊伍,才能達到“育人為先”的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