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術基礎教育實踐和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發展中問題的分析,明確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美術基礎教育存在的矛盾,包括傳統藝術形式與新興藝術形式對基礎觀念的不同定位、傳統基礎教育形式與門類細分對基礎能力不同需求之間的矛盾等,提出通過基于能力差異化培養的方法,實現基礎能力培養和不同門類需求的有效對應。
廣義上講,我國美術教育包括學前的啟蒙、興趣教育;學院式公共、特長、專業教育;大眾性審美、愛好、普及教育等,其中的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美術基本能力的培養。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以臨摹和寫生為主要內容的繪畫性技法訓練一直是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的主要形式,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同時也成為美術人才選拔的主要形式,上世紀80年代以前,美術家和畫家在國人心目中大概是同義詞,美術基礎教育也常被認為就是學習繪畫,甚至“不同輩分的畫家均以寫生水準–未必是創作–確認彼此的才華與名聲,”[1]此時的美術基礎教育更多強調繪畫性的通識性傳統規范傳承和技法實踐,這種現象今天看來雖然顯得狹隘僵化,但和我國當時的社會形態是相適應的,也算是合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開放點燃了個體主觀意識的火花,哲學的綁架刺激了觀念藝術、抽象藝術的風行,物質的泛濫和美學的泛化使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大行其道,新興藝術思潮風起云涌,帶動了對美術本體的哲學追問,催化了現當代藝術形式的膨脹;另一方面,經濟社會對美術范疇的不斷分化定位,使張揚創造性和功利性的設計學科不斷得到細分和完善,這些都帶來了對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的重新解讀和差異化要求,需要探究新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應對。
一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的發展和問題
(一)傳統基礎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由于歷史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的美術形式較為單一,國(書)、油、版、雕是美術教育內容的標配,即使有時冠名藝術教育,給人的印象也不過是多了音樂、舞蹈或戲劇罷了,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主導著當時的美術風格,各級美術基礎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主要為臨摹與寫生訓練,它強調繪畫性技法的傳承和規范,水平高低的判斷取決于物象的難度和寫實的程度,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老百姓以作品的像不像來作為丈量美術教育成功與否的尺度,這種觀念和要求在當時來看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從傳統上講,中國自古就強調“師法自然”“臨淵摹筆”,古人把臨摹花草禽獸等實物的叫寫生,摹畫人物肖像的叫寫真,雖多有寫意之筆,但這里的意也是“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胸中之意,是“傳移模寫”“應物象形”的升華和提煉。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美術教育借鑒了前蘇聯契斯恰科夫的教學體系和價值標準,如當時的中小學美術教育綱領“產生在全國轟轟烈烈學習蘇聯的時代,完全按照小學圖畫模式移植過來”[2],現實主義、寫實主義與政治宣傳的完美配合,引領了人們的審美傾向和志趣,臨摹、寫生作為此時美術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承擔著構圖、造型、色彩和技法等基本技能的傳承和學習功用,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寫生運動中,各級美術教育除了課堂習作之外,上山下鄉的戶外寫生成為基礎能力培養的必備環節,連美術創作也是堅持著從寫生收集素材到整理形成創作的程序,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美術基礎教育承載的內容和目標雖然相對狹窄,但標準是明確的,前蘇聯的學院規則和印刷品上歐洲大師的榜樣仿佛已成為美術基礎教育的終極彼岸和無法逾越的高峰,這時的美術教育理念在“教”上強化以繪畫為主的技法學習研究,在“育”上更多體現的是政治化傾向和自覺與不自覺的圖式化風格模擬,因此,那時的基礎教育教得有根有據,育的有情有理,美術家們會為了一寸形體的成功塑造沾沾自喜,也會為了一筆色彩的冷暖苦心經營,這些在今天看來雖有封閉僵化之嫌,卻由于志向明確而讓美術家們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可以說這時的美術基礎教育無論與社會還是與專業都是和諧有效的,各級美術基礎教育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二)美術基礎教育發展的矛盾和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迎接了歷史的巨大變革,國門的打開使西方各種藝術樣式蜂擁而至,這些樣式無論是過時的、積壓的還是流行的,在中國藝術家的拿來和改造下共同匯成國內美術界的“85新潮”,短短十年,我國的美術先鋒急切地檢閱并體驗了西方整個美術史歷程,各種風格流派跨時空的集體亮相,在這種與世界的接軌碰撞中,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美術教育觀念不斷受到質疑和沖擊,這種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的基礎教育內容與新興藝術觀念的矛盾“百年來中國深受進步論的盅惑,以物質標準來判定一個社會文化的先進和落后”[3],這種認識往往導致西方的藝術發展對中國的樣板效應,以致西方藝術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國內美術界的響應和追捧。19世紀中葉以來,在黑格爾“藝術死亡論”的催促下,“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等現代、后現代繪畫流派風起云涌,“裝置藝術”“偶發藝術”“大地藝術”“標本藝術”“表演藝術”等藝術樣式粉墨登場,特別是“從1960年代波普運動以來,藝術創造基本是一個取消描繪、取消傳統繪畫媒介的過程”[4],在中國,隨著國內藝術風尚與國際的接軌以及西方消費經濟對美術創作的利益誘導,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美術已經變得落伍,傳統的高手已經被革命者所不屑,臨摹、寫生也已經顯得過時,什么是美術?美術需要基礎嗎?美術教育需要教什么、如何教?是觀念重要還是技術重要?是教育和學習成就了一個藝術家還是“人人都是藝術家”?這些問題是中國美術教育特別是美術基礎教育不斷面臨的追問和挑戰,追問的背后,體現了中國美術教育在當代藝術旋渦中的尷尬境地,傳統美術教育觀念的彷徨和動搖使臨摹、寫生等傳統技法能力一代不如一代,陳陳相因,目前,雖然傳統的美術基礎教育在形式內容上得到保留,但已不再有當初的權威、自信和欣欣向榮。2、傳統基礎教育與專業需求矛盾傳統的美術基礎教育與專業需求矛盾主要體現在學與用的對應和銜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內美術門類的不斷分化、定位對美術基礎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美術和功利主義、市場經濟的結合,以創新和服務為宗旨的藝術設計不斷從原來的美術范疇中進化、細分出來,如果按照教育部專業目錄來分類,美術學和設計學當屬藝術學科的兩項獨立門類,但在我國目前的美術教育中,美術和設計的關系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這種現象的出現大概是由于美術和設計概念在歷史發展中的寬泛性和模糊性造成的。美術一詞源于歐洲之時,本意為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等一切美好的活動,五四前后傳入中國發展至上世紀80年代漸漸狹義為以平面或空間造型為特征的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近幾十年來,歐美已漸漸棄用美術一詞而以藝術替代,但在我國,或許由于習慣的力量,人們仿佛并不在乎美術和設計的界限在哪里,如官方教育平臺一直把音樂、編導等專業外的藝考生統稱為美術類考生,老百姓仍認為學習不好的中學生可以練畫畫考大學,無論你是美術學的還是設計學的,老百姓都認為你就是學畫畫的,這種現象反映在我國的各級美術基礎教育中,往往體現為不重視美術學和設計學的門類差別、忽視各自領域內不同專業方向對基礎能力差異化的培養要求等問題。
二差異化能力培養的教育方法探究
現代藝術變革對美術基礎教育的沖擊和追問,本質上還是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分析這種變革和分化帶來的需求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一)大眾美術教育的基本審美普及從廣義上的美術教育來講,國內大眾雖然大都接受過學校的美術基礎教育,但審美仍普遍停留在“像不像、喜不喜慶、好不好看”的水平,即使是那些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很大一部分除了熟悉和掌握一些應試的科目技法以外,其它美術知識幾乎一無所知,比如你問一名學生如何看待西方繪畫的代表作《蒙娜麗莎》時,他大概只會記得是達芬奇畫了一個威尼斯商人的妻子,或許會記起商人名叫喬孔達,甚至繪聲繪色講些微笑背后達芬奇密碼的八卦,但對作品代表的“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卻毫無興趣,這種獵奇性、娛樂性的審美水平其實反映了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的問題和不足,因此,大眾性的美術基礎教育首先應該更重視美術本體的基本知識普及和審美素養的培育,這其中包括美術基本的分類特征、工具技法特征、文化價值和美學意義等,而不能僅僅偏頗于故事傳說性、政治思想性和品德教育性等內容。
(二)基于能力需求的差異化培養我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美術教育體系,從專業教育角度講,主要分為美術學科和設計學科兩大類,方向劃分也從20世紀50年代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幾十個,過去,傳統造型方向的基礎教育十分重視臨摹和寫生等寫實能力的訓練,但現代、后現代藝術的沖擊已使傳統基本功不再成為美術家成功的必備條件;另外,現代藝術設計已細分為幾十個方向,相對于不同的門類和方向對基礎能力的不同解讀和要求,傳統的基礎教育內容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面對這些矛盾,我國的美術基礎教育應體現出以基于能力差異化培養為原則的特征。
1、傳承性、差異化、客觀性原則雖然受到藝術革新的沖擊,但我國目前各級美術學科類基礎教育的形式仍保持了臨摹、寫生兩大課程,內容仍大體分類為靜物、人物、風景等,可以說傳統的形式還是完備的,雖然美術學基礎教育在表面形式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內部的堅持和分歧之爭從未停止。比如對技法能力的認識,一方面,當代藝術的革命性強調觀念的核心價值,認為手頭功夫不過是低級的工匠行為,對美術基礎教育中的傳統內容和形式不屑一顧;另一方面,雖然傳統美術不斷地被邊緣化,但如果留意一下,當下比較活躍的成功美術家,大部分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出生的,大都具有扎實的寫實功底和屢被詬病的嫻熟技法,雖然其中許多已轉型為當代藝術的翹楚,但他們大抵也不會否認早期的基礎教育形式帶來的益處,因此,在美術學科基礎教育中應體現傳承性、差異化、客觀性原則。傳承性是指對于傳統美術門類,在基礎教育中要固守技法的訓練和傳承,比如傳統的國(書)、油、版、雕,應堅持臨摹、寫生等傳統形式并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色彩、造型等表現能力為教育目標。差異化是指除固守傳統門類的技法傳承外,不排斥當代美術形式的革命性和學生對當代藝術的追求,針對不同藝術形式,在基礎教育的階段應體現教育內容和重點的差異化側重,如以實驗性材料表現為目的美術形式,應注重強化材料的感知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以觀念表達為目的的藝術形式,在基礎教育中應側重哲學和美學知識的積累,鼓勵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客觀性是指教育中的傳道、授業、解惑應該從實際需求出發,全面權威、客觀中立,教師不能根據個人風格喜好選擇教育內容、固化結論觀點;教師不能將個人的主觀立場和看法作為教育的實現目標,基礎教育的客觀性能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效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創造性。
2、整合化、側重化、實用化原則目前,設計類學門類細分可達到幾十個,不同的細分類別對美術基礎教育能力的培養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側重,除去不同方向特需的基礎教育內容外,比如人體工程學知識之于服裝藝術設計、測量學知識之于環境藝術設計等,設計學的基礎能力培養在不同教育階段都大致包括在“設計素描(速寫)”“設計色彩”“三大構成”和“圖形(圖案)設計”等幾門基礎課程訓練中,以往,這幾門課程的開設在目標、內容和評價標準上大同小異或沿襲美術學類的教學方法和標準,在當下不同方向類別差異化基礎能力的要求下已經顯得脫節和力不從心了。整合化是指對基礎教育內容以能力的培養為依據進行歸納整合,設計基礎不同于基礎設計,它的內容和知識點是服務性的和靈活變化的,如在教學中可將各基礎知識內容整合為“二位空間表現能力培養”“多維空間表現能力培養”“色彩感知能力培養”“色彩審美修養培養”“創意表現能力培養”等知識模塊,在基礎教學中根據不同門類需求合理設置課題練習。側重化是根據不同設計方向對基礎能力的差異需求合理設置訓練內容、訓練重點和評價標準,比如視覺傳達類的基礎能力應以“二維空間表現能力培養”為重點,結合“色彩表現能力培養”和“創意表現能力培養”及其它模塊為輔助;比如服裝藝術設計類的基礎能力應以“色彩審美修養培養”為重點,結合“二維空間表現能力培養”和“創意表現能力培養”及其它模塊為輔助等。實用性是指針對設計學對創新和開發能力的需求,基礎能力的評價標準應以體現以有效性為目標,如在“創意表現能力培養”的環節中,應改變繪畫類的深入程度、表現效果等評價標準,強調設計草稿的作用,以創意的速度、數量和新穎為衡量培養效果的標準,增強基礎能力培養的實效性。隨著時代在發展,我國的美術基礎教育實踐會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實現基礎教育能力培養和專業教育的有效對應,也能促進我國基礎美術教育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陳丹青.回到寫生[J].美術,2011(10):82-87.
[2]金玉峰.中學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河清.藝術的陰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受之.世界當代藝術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魯永 單位:濟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