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針對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而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短板和不足,針對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適切性的探討顯得尤為重要。《守望教育》一書或許對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切性問題具有啟發意義。首先,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缺乏政策和經濟的傾斜;其次,農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最后,農村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設置缺乏認同感。要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切性問題,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問題的研究投入;需要關注農村教師群體,加大農村教師的培養力度;需要開發和利用適合農村學生群體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農村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切性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關于教育的思想論著,全書充滿哲理和智慧。憑借對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關照,基于對現實的教育和現實中人的命運關懷,作者懷著深切的人文憂思對各種教育現象進行質疑、追問和探索,對各種教育問題給予理性的批評和必要的反思,其中關于農村教育問題的探究尤有價值。關于農村教育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該書中的第一輯,涉及農村的課程設置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方面。通過閱讀該書,筆者對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適切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注重農村教育和農村需要相結合,進一步推進農科教結合,全面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使農村教育切實轉變到主要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上來。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規劃了21世紀前十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宏偉藍圖。自此,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推廣階段。以上政策的提出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按道理,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該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但事實上,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結果并不理想。這不得不讓人思考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切性問題。
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切性問題
(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缺乏政策和經濟的傾斜
擺在農村教育面前的一大難題是缺乏國家政策和經濟的強有力支持。農村人口占了全國總人口80%,農村的發展要依靠人才的發展,而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教育。農村基礎教育可以說是教育的重頭戲,可是國家政策和經濟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在教育財政尤其是地方教育財政投入中比例不高,部分偏遠農村甚至沒辦法保證教師工資按時發放。教育投入不足導致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起來困難重重。而農村教育環境的特殊性和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使農村教育成為城市教育的翻版和附屬品,這種缺乏創新、盲目照搬城市經驗的做法使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適合發達城市的課程改革經驗并不一定適合農村,而沒有把握農村情況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導致國家投入的有限的教育經費不能用在刀刃上。
(二)農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項2010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農村教師占了教師總數的46.3%。但是,農村教師群體面對的是數量遠遠大于城市的學生群體。大班額現象在農村早已是屢見不鮮。農村教師除要應對沉重的教學任務外,還要面對來自家長和社會的各種壓力,很多教師根本無暇顧及課程改革的要求,各項關于課程改革的培訓和學習形同虛設。再加上農村教師準入要求低于城市,教師流動性大,這造成農村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很多老年教師缺乏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解,甚至不愿改變傳統的“權威型”教師形象。但更多的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認為課程改革只是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沒有認識到課程改革是“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一切為了學生”。
(三)農村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設置缺乏認同感
顯然,關注農村教育并不能單純關注教育資源的投入和教師群體的問題,還要注意課程內容的設置。課程設置不只是教材的問題,還包括教育內容和農村教育的現實等一系列問題。正如劉鐵芳所言,縱觀所有教材,涉及農村內容的少之又少,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城市取向”,農村學生對城市課程內容從一開始便是陌生的、不認同的。但是,農村教育長期被這種強勢的價值主導,農村地區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傳統中的合理成分在“城市取向”下完全不具有價值優勢。而“城市取向”價值同一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使農村學生在自覺不自覺中逐漸背離自己的世界,最后產生一種難以排解的自卑情緒。結合上述理由可以看出,在這一場聲勢浩大的課程改革中,農村并沒有彰顯其被期待的明顯的變化,農村教師和學生在改革中的“集體失語”更像是來自教育的一句哀嘆。
二、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切性的建議
針對以上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切性的問題,劉鐵芳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但他在書中給靳曉燕的答信中提到一些個人的看法,如改善農村硬件設施建設,給予學校一定的自主權,建立城鄉溝通的有效機制等。針對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筆者將結合書中內容給出一些建議。
(一)加大對農村教育問題的研究投入
近幾年,國家很多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投入都向農村傾斜,但因為農村的發展基礎、文化土壤等問題,很多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是很好。增加農村教育問題的研究投入要求國家更重視農村教育問題,不僅要在改善農村學校硬件設施或者提出相應的政策上下功夫,還要研究農村教育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更好地解決這些阻礙教育發展的問題。例如:城鄉教育差距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帶來的影響,由此產生的教育公平問題該如何解決;適合城市的教育模式如何改革才能適用于農村,或者不同地區的農村是否應該自行發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同樣教育影響之下,占劣勢地位的農村教育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模式才能與城市教育齊頭并進。
(二)關注農村教師群體,加大農村教師的培養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梅貽琦曾說過:“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一句話說明了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農村教師這個群體必定是在農村學校這個環境中對農村學生施加影響。農村教師處在農村學校和農村文化的背景下,受到農村教育條件落后、教育資源不足、教育環境不良的影響,很容易喪失教學的信心,而長期浸淫在農村文化的消極因素如懶散、攀比和追求安穩中,容易自我懈怠。因此,對農村教師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要通過各種培訓和學習提升農村教師的使命感和自我認知能力,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知識、能力、職業道德等各方面素養,縮小城鄉教師的差別。
(三)開發和利用適合農村學生群體的課程資源
農村文化及其教育資源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是優劣參半的。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認為“城市取向”價值一定凌駕于“農村取向”價值之上,至少從關系上來說,兩者是對等的。因此,在開發和利用農村課程資源時,要引導學生正確辨別其中的消極因素,學習和傳承農村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有限,在開發和利用農村課程資源時,不應該一味追求實施課程的硬件,要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要去做。農村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利用起來也十分方便,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課程中學習不同的內容,如生物課可以調查動植物的種類,地理課可以理解生態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語文課或藝術課可以欣賞不同的生態環境。利用農村的教育資源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進學生對農村的認識和熱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正如孫云曉所言:“今天的教育雖然面臨了無數的問題,但并不是說我們就沒有希望了……每一個學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為。”教育的發展進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需要所有的教育者一起堅持、不懈努力,正是這種對于教育的守望給教育者平凡而樸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了一抹亮色。劉鐵芳在書中提到,“我們要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
參考文獻:
[1]劉鐵芳.守望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劉旭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讀本[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深化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0(10).
[4]朱桂琴.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出路[J].教育與職業,2007(8).
[5]劉宗南.60年回眸: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0(5)
作者:曹慧林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