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搜尋理論的大學生就業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工作搜尋行為分析
不同學科背景、不同性質院校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搜尋行為存在一定差異。本文以上海市部分高校2012屆本科畢業生為調查對象,涉及理、工、商、文等多個學科。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4份,有效回收率為95.6%。調查對象中,男生459人,占60.1%,女生305人,占39.9%;理科學生35人,占4.58%,工科學生418人,占54.7%,商科學生214人,占28.0%,文科學生97人,占12.7%。
1.工作搜尋途徑多樣化工作搜尋的途徑可以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種。正式途徑指由學校、企業或者人才服務中心、職業指導機構等正式機構組織向廣大求職人員就業信息,通常是有組織的,定期或不定期舉行;非正式途徑則包括親友介紹、各類媒體的招聘信息、個人向公司自薦等,其形式比較多樣。經調查,在應屆畢業生中,校園招聘會對初次就業的影響最大,有60.0%的學生通過校園招聘會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對初次就業影響排在第二的是網上招聘,有14.7%的學生通過網投找到工作;現場人才交流會也是重要的工作搜尋途徑,有10.9%的學生通過該途徑獲得工作;5.1%的學生通過親戚朋友的介紹找到工作;由于實習表現良好而被公司錄用的占7.3%;考上公務員的只有1.7%;具有創業意愿,期望或者已經通過自主創業解決工作的學生(包括靈活就業)僅占2.4%。
2.就業搜尋成本差異化根據搜尋理論的假設,工作搜尋成本是必然存在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搜尋成本指為求職而付出的資金成本,包括簡歷準備、服裝費用、面試、交通費、通訊費等(為求職而花費的時間、精力等間接成本不在計算之內)。調查顯示,不用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搜尋成本具有較大差異,理工科學生的搜尋成本較之商科、文科類學生要低。理工科學生的直接工作搜尋成本主要為1500~2000元,而商科與文科學生的搜尋成本多集中在2000~3000元。超過3000元的,總體僅占9.82%,以商科、文科學生為主。
3.就業預期普遍偏高調查表明,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預期普遍偏高,具體表現在對薪酬水平和就業城市的期望。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的預期薪酬都集中在4000元以上,部分熱門專業畢業生的預期薪酬達到5000~6000元,甚至更高。但實際上,71.3%的學生的薪酬都集中在3000~4000元。實際薪酬與期望之間的差距,致使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滿意度不高。即使部分薪酬超過5000元的畢業生,依然不滿于現狀,薪酬滿意度只有14.8%。大學畢業生對就業預期偏高不僅僅表現在薪酬預期上,同時還表現在對就業城市的期望上。調查顯示,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地域流向仍以上海為主,81.7%的學生畢業后希望能夠留在上海工作,排在第二位的為華東地區。
4.搜尋努力程度較高在此次調查中,設計了“投放簡歷份數”及“曾經去過的城市”兩題作為衡量大學畢業生在工作搜尋中的覆蓋面。調查顯示,大多數畢業生投寄的簡歷(包括網絡投寄)不超過20份,比較集中在1-2個城市找工作。
二、工作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就業搜尋行為的因素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指與大學生自身能力、專業背景、性別、個人情感等相關的因素,而外部因素則是指大學生所屬學校的聲望和性質、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和就業輔導、經濟形勢、就業政策等外部影響。
1.內部因素分析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對大學畢業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調查顯示,70.9%的學生認為,企業越來越重視畢業生的專業能力;畢業生普遍認為,企業對專業成績、計算機、外語綜合能力等的要求越來越高(64.92%)。同時,大多數學生認為專業背景對就業搜尋的影響很大。56.0%的學生認為專業對就業搜尋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文科畢業生,由于專業的限制,使得他們不能夠及時在就業市場上找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很多學生選擇考研或者出國來回避就業。實際上,這種行為只是將就業的壓力延后幾年而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在前文的調查分析中,理工科學生的搜尋成本較之商科、文科類學生要低。這也是因為理工科學生所擁有的專業技能有利于其在就業市場上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在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綜合招聘會上,60.0%甚至更高比例的招聘崗位是針對理工科學生的。除此之外,性別在大學生就業搜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由于性別差異,男生和女生在就業搜尋過程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男生比較看重就業后的“社會地位”、“個人今后的發展”等因素,女生則偏重于“就業城市”、“社會關系”、“情感因素”等方面,但兩者在“經濟收入”因素方面趨同。總體而言,男生在工作搜尋過程中更為主動,搜尋努力程度比女生要強。而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在就業搜尋過程中存在著就業歧視。這種歧視包括性別歧視、薪資歧視、戶籍歧視等。女生對就業歧視的敏感性明顯強于男生。65.1%的學生認為對女生存在性別歧視,12.7%的學生認為在薪資上存在對女生的歧視。
2.外部因素分析71.3%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聲望影響就業。“985”高校、“211”高校畢業生能夠獲得的就業機會明顯高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一般情況下,用人單位會認為“985”高校、“211”高校的師資力量雄厚,認為這類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要高于其他院校,因此,在同等情況下,企業愿意優先錄用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聲望是工作搜尋行為的外在影響因素之一。就業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每一位畢業生都需要進行工作搜尋,因此,高校提供的就業信息和就業輔導將有利于畢業生的工作搜尋。據調查,75.1%的學生希望學校能夠建立長期的合作單位、實習基地,便于實習錄用。除此之外,舉辦求職經驗交流會、校友親身經歷分享、面試技巧講座等也是畢業生的所需之選。除了學校因素之外,政府政策、經濟宏觀環境等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搜尋行為的外在因素。2011年金融風暴影響過后,本科畢業生選擇留滬工作的比例上升,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上海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也有部分畢業生考慮到生活成本、個人長遠發展等因素,選擇到外地就業。大學生就業的區域選擇日趨理性。調查發現,真正采用自主創業形式實現就業的大學生僅占0.65%。這與目前國家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法規供給不足有一定的關系。政府的宏觀調控對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整體趨勢、就業區域選擇、就業信息獲取、搜尋時間長短等都具有重要影響,而政府關于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維護大學生在就業搜尋和創業過程中所應享有的合法權利。
三、對策與建議
以上對大學生工作搜尋行為的分析表明:在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在工作搜尋過程中,對薪酬的預期過高,大學生的工作搜尋行為受到其自身能力、專業背景、性別、所屬學校的聲望和性質、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和就業輔導、經濟形勢、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說,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大學生本人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只有這幾個主體緊密結合、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大學生工作搜尋成本,增強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就業效率,提升就業滿意度。
1.政府:完善政策法規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通過宣傳基層崗位、樹立基層典型、開展基層就業宣講等措施,積極引導學生面向基層、面向中西部地區和重點行業就業。同時,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對大學生創業給予政策扶持,保證優惠政策的長效性,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途徑。可以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實訓),組織有創業愿望的大學生參加創業培訓(實訓)或演練,探索建立模擬公司、信息化創業實訓平臺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指導服務,包括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庫,舉辦創業項目展示和推介引導活動,為大學生制定創業路線圖,建立完善大學生創業導師制度,建立創業大學生俱樂部等多種形式就業指導的大學生創業交流平臺。
2.高校:優化就業指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對降低大學生工作搜尋成本至關重要,必須要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服務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參照標準,優化學校的專業總體結構,面向市場定位每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及培養途徑,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保持同步。同時,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通過就業講座、網絡、咨詢會等多種渠道,開展大學生求職指導和就業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諸如面試禮儀、自薦信書寫、求職材料準備等就業知識和求職技巧,引導教育學生提高信息收集的積極性、主動性,拓寬信息收集渠道。保證就業信息的暢通,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確定適當的保留工資。
3.社會組織:加強信息管理大學生就業信息包括空缺崗位信息、求職者信息、未就業大學生信息、工資薪酬水平等,在工作搜尋過程中,勞動力供求信息不僅能夠為用人單位和大學生提供指導和服務,促進勞動力優化組合,而且能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因此,要全面推進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加強大學生就業服務信息的收集、匯總、,以此為基礎,擴展信息覆蓋范圍;實行統一的信息采集、分析和,保證信息質量,為大學生提供有效及時的信息服務。
4.用人單位:主動搜尋人才高校需要與用人單位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及變化,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反之,用人單位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智力資源,兩者相互滲透,結成產權與利益的共同體。用人單位可以主動去高校搜尋所需要的人才,可以成為高校的實習、見習基地,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每年定期定量接收大學生實習、見習,為大學生提供客觀、真實的評價,為他們的就業提供支持,減輕大學生工作搜尋負擔。此外,還可以發展“訂單式”教育,建立促進社會提供實踐機會和大學生參加職業實踐的長效機制。
5.大學生:提升自身能力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提高工作搜尋效率,降低搜尋成本。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大學生作為一名普通人為適應社會生活而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作為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與能力,作為就業者所需要的對于求職的摸索、在任一工作中發現自我的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包括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加強實踐能力培訓,提高綜合素質,等等。
作者:朱姝單位: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