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中學生合作精神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合作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成為交流的主體和互動學習的主人,以此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機動地采取各種形式組織教學。例如,在組織綜合實踐課“成長的快樂”教學時,筆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分小組收集資料,讓學生把自己小時候不同年齡段的照片收集起來,分小組討論,小組總結,小組發言,最后各小組將本組認為最有趣的照片選出來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與全班同學交流。此活動合作性強,學生體會深刻,有助于提高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又如,在講解“中國石拱橋”一課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供不同形狀的石拱橋圖片;然后讓學生試著將圖片分類,并說出圖片的特點,使學生在不同分類的基礎上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最后讓學生從圖片中任選自己喜歡的圖形進行比較,共同探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共同討論交流后匯報,這樣就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了新的知識。教師創設的合作機會既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它使組內的每個學生都有親自動手的機會,都有所收獲。
二、課堂教學中注重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生自主能力較差,因而在采取合作學習形式時,教師要精心組織,重視引導,努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要取得合作探究的實效,建議采取以下方法。一是精心選取值得合作探究的問題。如《羚羊木雕》中“是金錢重要,還是友誼重要”,《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到底誰智慧誰愚蠢”這類問題就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還有一類情況,所提問題其實是“偽問題”,如“假如‘我’不主動喊母親一同去散步,母親會怎么想呢”(《散步》),又如“如果你是柳宗元的朋友,此時應該怎樣勸慰他呢”(《小石譚記》)等。要選取那些能夠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有助于學生發展智力、訓練思維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
二是及時捕捉課程生成資源,為我所用。筆者講授《敬畏自然》一課時,其中“研討與練習”有一問:“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有學生回答:“這和尊重別人等于尊重自己意思一樣。因為大家彼此都是平等的,你傷害別人,別人就會傷害你;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我們以前對自然傷害得太深了,所以遭到報復,今后敬畏它,它就會敬畏我們。”這個回答別有新意,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系起來,屬于課程生成資源。教師及時捕捉這一資源,并進一步將之拓展聯系到師生關系、學生關系、家庭關系層面上,然后要求以該同學的回答為“樣本”作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各自組織文字作業。毫無疑問,這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影響深遠,作用巨大。
三是認識到學習團隊的組成不要拘泥于形式,應靈活操作,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前后位;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整個班級。面向所有學生進行的合作探究其效果也同樣好。同理,幾個人聚在一起是一種方式;大家傾聽一個人發言,然后予以附和、補充、辯駁、糾正,也是一種方式。
四是對于四人小組這樣的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有所規劃。這次針對這兩三個小組,下次針對那兩三個小組,深入進去,參與其中,詢問一下,關注一下,誰主講,誰補充,誰概括,誰記錄,人人都要有事做。教師的深入和參與對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意義重大。一個學期下來,班級的每個學生都受到了教師多次的詢問和關注,這無疑對學生的成長、方法的習得、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總之,教師一定要將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樹立為自己的一個教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反思中不斷總結,至于教學中具體采取何種形式,要根據課型和學生學習狀態靈活運作,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束縛住自己的手腳。
作者:謝森玲 單位:鼎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