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化學課中信息技術應用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挑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利用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在不斷的應用過程中,看到了信息技術的好處。本文就根據化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對信息技術的開發和利用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
初中化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為保證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要積極開發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在眾多的資源當中,我認為網絡技術這一塊是非常好的現代化資源,相較于以前的紙質資料,有相當大的優勢,簡潔便利,靈活多樣,隨時都可以用來教學。以前要查找資料,都是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去買資料書,去了還不一定有。即使買回來了也是一家之言,只能在實踐中自己再摸索總結。所以,對有關問題的看法見解,必須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慢慢明白。現在有了網絡,可以隨時對各家之言進行對比分析,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實施合適的教學策略。我認為化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無法對大量的實驗一一進行驗證,現在有了網絡,很多知識利用網絡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現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給化學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可以說化學教學,眼前是光明一片。如何應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學模式,我就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一、信息技術在挖掘課程資源中的應用
一次我看見有位教師在網上找了半天資料沒找到,我說就在課本啊!他說書上的想制作成信息技術很麻煩,網上下載一個就行了。過后我想,有的知識沒有必要刻意去“化妝”,就原始原味的非常好啊!比如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在這里,我向大家談的就是要科學地利用網絡制作課件,要適可而止,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我們首先要正確地認識新生事物,讓它在與教學結合的過程中,一定要理智,清醒地看待,惟其如此方能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課本中的資源包括書中的插圖、書后面附帶的光盤、書中附帶的網站。我在講“燃料及其利用”時,就到書上附帶的網站去打開相應的鏈接,把神舟飛船和常娥一號衛星的發射場景,直接打開讓學生觀看,學生既看到了我國航天航空技術的迅猛進步,又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燃料”的科學利用。這就是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不是說你自己做個課件就是信息技術,兩者是有區別的。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上好化學課
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以前就是幻燈片,現在大家都在應用微課,這是一種更加短小精悍、能突出某一知識點的授課方式。以前的課件把圖像、聲音、動畫、特效能集中到一起的軟件不多,效果還不理想,所以,很少有教師使用。現在的信息技術克服了上述缺點,單就一課中的重難點,集中制作一個課件,展示給學生,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例如原子、分子、粒子是怎樣構成我們眼中的宏觀世界的,一般情況下是很難想象出來的,因為微觀世界只能借助儀器才能看的到。這時我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實現這一教學難點,可以形象感知構成微觀世界的各種微粒,無需再通過其他途徑去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初中化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有的學生對非常簡單的化學方程式搞不清,究其原因還是沒有記住,沒有記住是印象不深刻,那么我們就要利用信息技術加深學生對方程式的印象,鞏固記憶。如電解水:2H2O通電2H2↑+O2↑,然而好多學生依然寫成了:H2O通電H2↑+O↑,諸如此類的錯誤原因,還是學生對化學方程式沒有徹底的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有的教師說是學生沒有理解質量守恒定律,這個解釋有點牽強附會,我認為還是教師上課時沒有加強學生的印象,學生對教師講的內容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假如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形象生動的課件,把整個化學反應的過程演示出來,而不是單從嘴里講解出來,我想學生一定會記憶猶新、印象深刻的,故而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寫錯。
四、巧用信息技術解析概念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往往似是而非或者是一知半解,看起來非常容易記住的概念,結果有很多就是記不住或者是理解錯誤,給后面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而利用信息技術,就能輕而易舉地化解這個不是難點的難點,如“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對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點,因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因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講究方式方法,那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將定義溶解度的幾句話剖析開來,其教學效果比直接分析好很多。用信息技術逐次展開對溶解度的理解:其一,“一定溫度”是首要的條件;其二,“溶劑的量為100g”,不能是101g也不是102g或者是其他的量;其三,一定是“飽和狀態”的溶液;其四,溶質所溶解的克數。如果少了其中哪一句都不能構成溶解度的“定義”。還如我在教學“電解質”(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就能夠導電的化合物)時,就想到學生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混淆的狀況,因而特意利用信息技術剖析“電解質”:一定是化合物;此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導電的條件是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比如NaCl是電解質,Cu絲也能導電,但Cu是單質。
五、利于信息技術做好化學復習教學
在九年級最后的復習階段,我在復習元素和原子、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和混合物等內容時,就把要復習的內容制作成課件來教學;還如教學中經常要對三種酸(Hcl、H2SO4、HNO3)、二種堿(NaOH、Ca(0H))等進行教學,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將很難集中簡練地突出所要講解的東西,以加深學生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各個知識點。
六、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利用,極大地降低了教師備課的難度,提高了授課的效率,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地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運用,為信息化教學改革開辟出了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馮燕瑛.培養學生化學自學能力的途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7(12).
[2]張麗.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9(4).
作者:張成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合黎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