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地理學學生核心素養見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對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闡述初中地理學科應以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來突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合現行教材,全面指出通過哪些教學內容來落實學科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培養;核心素養
體現“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最主要的目標和任務,所以“核心素養”被教育界重視,出現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是歷史的必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綱領性的文件,必將會對各學科的建設、課程體系的規劃、課程內容的選擇與修訂、教師的繼續教育、學生成長的評價等諸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相對于地理學科而言,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應該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作為公民的學生要“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判斷、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應該有什么樣的協調關系,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分析現實中人地矛盾產生的原因,并能夠提出合理的解決建議和改進措施。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愿望,地理學就要幫助學生就“人對地的影響、地對人的影響、人與地相互協調”三大問題上持有正確的觀點。以現行的人教版(教育部2012年審定)七年級第三章空氣質量及大氣污染與治理和氣候與人類活動、第四章第一節中的人口問題、第三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這節課中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第五章的發展與合作中地域發展差異和經濟水平發展差異;八年級第二章自然災害、第三章我國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第四章中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及我國的工業分布等課本內容都涉及到了人地協調觀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整合和拓展課本內容以明確的目標指向、操作性很強的教學設計和高效的教學方法來予以著重培養。
二、著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做了如下描述:“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課程內容闡述了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各要素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地理環境的全面性。因此在地里學習過程中就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最終具備能夠綜合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從整體角度出發,舉例分析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及其發展演化的能力。現行的人教版(教育部2012年審定)七年級第三章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第六章亞洲的自然環境我國的氣候、黃河和長江的開發和利用;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等這些教材內容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文本,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設計綜合性的情景,用發散、拓展又相互關聯的問題來引領,并以綜合性的評價促使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養成。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習的基本認知方法。它是指人們分析、解釋和預測人與土地的關系、區域系統的特征和問題的方法。如果學生掌握區域認知方法,它們能夠形成的意識和習慣地理現象從區域的角度,理解和使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和其他方法來理解區域特征和區域的人地關系,然后形成區域發展的概念,根據當地條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做了如下描述:“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以區域地理為主,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地理的概況、發展差異及區域聯系”。從課程標準內容的基本構架可以看出,在世界地理中,認識區域從“大洲”、“地區”、“國家”三個不同角度進行的,這是認識區域的概念框架。在中國地里種,認識區域從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三個維度進行的。區域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統一整體,而不同區域在空間位置、外部形態、內部聯系和結構特征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現行的人教版(教育部2012年審定)七年級地理第七章我們臨近的地區和國家、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第十章極地地區;八年級地理第六章“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祖國的首都——北京,第七章“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東方明珠”——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第八章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第九章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等,這些教材內容均是以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為主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設計注重區域認知維度的情景和關聯不同維度的問題來貫穿學習和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得以提升。
四、著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能力是指人們在戶外調查、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興趣。通過地理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利用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和激情,從地里的角度了解和欣賞地理環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地理課程的實踐性做了如下表述:“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包括圖表繪制、學具制作、實驗、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學生在運用地圖工具、做地理模擬實驗和演示,地理觀察和測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活動中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核心素養之一。現行的人教版(教育部2012年審定)七年級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公轉、選擇適用的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第二章明天的天氣怎么樣——天氣預報、世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八年級地理第四章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等,這些教材內容均是以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為主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注重實驗觀察,實際制作,并借助相關的課件,盡量使學生能有親身體驗和親身感受,從而掌握一定技能,獲得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
作者:李平義 單位:華亭市上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