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不容忽視思想教育與創新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千年大計,教育為本。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在科技、文化、經濟、社會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在筆者看來,要實現“中國夢”,還必須要有科技的高速發展,還要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創新意識。實現“中國夢”不是一兩代人的事,要子子孫孫不斷奮斗。奮斗就必須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和牢固的思想基礎。現在,年輕父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從孩子二歲起就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和創新教育。筆者認為,有理想、愛國、愛人民比掌握各個門類的藝術更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三觀”不正,就很難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也就是說,只有文化和藝術修養還不夠,應德才兼備,才能為社會貢獻更大力量。
人的思想教育必須從孩童抓起,這也是社會對下一代需負的責任,只有全社會共同認識到思想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培養合格人才,才能在新時代潮流中,站穩腳跟,迎接挑戰,接受考驗,實現科技強國,實現“中國夢”。2005年,錢學森向總理提了一個問題,后來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比“錢學森之問”更具普遍性的問題是:相對于我們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和教育投入,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走出來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不是沒有,但是為什么這么少?大部分人會認同“錢學森之問”。許多專家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刻思考,國務院參事室參事、西湖大學校董錢穎一先生認為,當下教育觀念、教育模式造成的中國學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來自天生,但是后天會把它們磨滅,現代社會甚至出現了受教育越多,想象力卻變得越少的情況。由此來看,正是我們的教育把人先天的想象力給“扼殺”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怎么可能有創造性呢?學校教育的真諦和宗旨是什么?是培養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培養能夠承擔實現“中國夢”的接班人。然而一味追求應試教育、精英培養,是當下家長的普遍教育理念。
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在這方面應有所行動,率先做好下一代的思想教育工作。筆者以為,相關部門應規范中小學生思想教育課程,從幼兒園開始到初中每周安排思想道德教育課,并規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參與社區、學校及家庭各種勞動,從小培養好習慣。具體來說,可以優先考慮給中小學生每周安排兩節(約2小時)思想道德課,同時至少安排一小時集體勞動課。勞動不但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在勞動中孩子們互幫互助的行為,可以培養其團結協作精神,這些都是思想道德教育。要改變可能扼殺孩子好奇心、想象力的教育方法就要矯正廣大家長對教育宗旨的不正確認識,尤其是小學階段,要為孩子松綁,把孩子從繁重的作業、無休止的課外培訓中解脫出來,為孩子成長為真正的杰出人才保留潛力。
作者:袁鵬斌 單位: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