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黨支部書記2011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起我縣*鎮紫*村的*,在縣、市,乃至全省都很有名氣,每一個熟悉她的人無不為她艱苦創業、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不熟悉的人聽到她的事跡,心靈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都為她在艱苦的條件下做出的不凡業績而發出由衷地贊嘆,紫*村的群眾更是因為有*這樣一位一心為民的好支書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
*原籍四川綿竹,1982年遠嫁到我縣紫*村。從1988年起,她就從事村上的衛生防疫工作,并以她潑辣、熱情、善良、樂于助人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不久就被推選為村婦代會主任,1990年9月又被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1996年12月擔任紫*村黨支部書記至今。
紫*村地處我縣東南角,先后隸屬廟灣鄉和常豐鄉管理,2002年10月劃歸*鎮管理,全村5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152戶554人。“寧肯上街要飯,也不往紫*村里亂鉆”,這句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人們對紫*村的印象。
點燈靠油、吃飯靠天、收種靠擔,這是昔日紫*人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紫*村一度成為全縣最窮的村子之一。
*擔任村干部后,面對全村貧困落后的現狀,她吃苦在先,埋頭苦干,帶領全體村民執著而堅定地走上了一條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創業之路。
艱苦創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變樣
古老的漆水河從紫*村穿村而過,有史以來村里的人一直吃的是這河水,這水喝到嘴里,一嘴的泥腥味,令人難以下咽。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河水上游污染嚴重,嚴重困擾著群眾生命健康。特別是遇到陰雨天,河水混濁不堪[本文轉載自,幾天吃不上水是常有的事,群眾用水真是難上加難,改水成了群眾的心頭之急。
1990年*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后,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水。然而當她提出改水的想法時,竟遭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熱諷。有人說“人老幾輩都沒辦法的事,你一個女人能把這事辦成?”還有人說,“你能把水改成,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
面對世俗的目光和工作中的阻力,*毫不退縮,她鐵定了心,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鄉親們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此后的一段時間里,村前村后、溝里岔里處處留下了*奔忙的身影。人們總能看見她手里拿著一瓶瓶取回來的水樣,一趟趟往縣城跑。終于有一天,*手舞足蹈地站在村頭吶喊:“好水,我找到好水了”!
水源找到了,她又開始為工程立項和爭取資金奔忙了。為了不給村上增加維修負擔,她多次自費到縣水利部門爭取資金跑項目,經過艱辛的努力,村上的引水工程終于被列入縣以工代賑工程項目,還爭取了國家投資3萬多元。
工程動工時,正值春耕大忙季節,材料只能運到距村上13里外的安舒莊,村里的男人們又都在忙地里的農活。這可怎么辦?*便一家一戶動員全村的年輕婦女組成一支30多人的“娘子軍”,硬是領著姐妹們肩扛人抬,翻山越嶺,將工程材料一件一件運回工地,保證了工程進度。
通水管道要經過
六、七米寬的漆水河道,必須在河床下面挖出一條1米深,6米多長的管槽。山里的三月,春寒尚未褪去,當時的河水冰冷刺骨,沒一個人敢下到河里去堵水施工。*便第一個跳進河里干了起來,村里的姐妹們都知道此時的*剛剛做完結扎手術還不滿三個月,但為了大家的事她全然不顧自己的身體,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紛紛跳進水里跟她干了起來。由于河水過大,管槽挖一點,就會被水沖來的沙石填滿,為了及時將管槽挖好并順利鋪設管道,她把自己家里積攢了好幾年的小麥桔桿無償拉到了河里堵水。管道架設成功了,可她家價值幾百元的麥草垛就這樣被水沖走了。
看到姐妹們在工地上干重活,經常為施工顧不上回家做飯,饑一頓飽一頓,細心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不耽誤工期,她將自家600多斤小麥磨成面粉,為施工姐妹做好午飯挑到工地。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全村人終于吃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望著自家門前嘩嘩流出的自來水,村里的一位老人動情地說:“改水改掉了我們的病根啊!秀英一個女人家這么能干,我們真是托了秀英的福了”。
負責引水工程的縣水利局的同志也說:“要不是*,紫*的引水工程難啊!”
到了2003年,使用了13年的水管多處損壞漏水,村里人吃水再次發生困難,她又組織群眾進行維修,在分配挖管道任務時,群眾堅決不給她家分,她就是不答應,堅持把自家分在了石頭最多、最難挖的地段。她白天巡回在工地上組織勞動,晚上才擠時間完成自家挖管道任務,并比分配的任務多挖了10多米。為了節約工程開支,家家戶戶基本上都安裝上水龍頭,唯有她執意沒有給自家裝,家里用水依舊到屋前的一個公用龍頭上去挑。
吃水的問題解決了,可每當望著昏暗的煤油燈,笨重費力的石磨子,看到其它村一個個先后都通上了電,她不由暗自傷心,“都啥年代了,沒有電怎么能行呢?”拉電又成了她的掛心事。說起拉電,談何容易。紫*村要拉電按直線距離算,所需的資金就達20多萬元,這對于一個500多口人的小山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為了爭取項目和資金,她先后10多次下縣城,闖省城,有好幾次為了找辦事的人,竟然在樓道里一等就是
五、六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2年8月,拉電工程終于動工了。兩個多月的施工中,*和男勞力一樣抬桿、挖坑,每天總是要忙到深夜一兩點,第二天還得照常翻山越嶺趕到工地。長時間的勞累和重體力勞動,使她病倒了。但她依然沒有停歇,拖著病體繼續為拉電的事奔忙著。
當電線架到蔣家山38號桿前時,因為1500元錢的材料款沒有付清,工程被迫停了下來,施工隊準備撤走。聽到這個消息,*不顧病體疼痛,掙扎著趕往蔣家山工地,含淚懇求工程隊的領導說:“錢,我一定想辦法湊齊,但工程無論如何也不能停”。工程負責同志被她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的精神所感動,答應寬限到第二天早上10點鐘以前把錢交來,否則,工程隊就撤。
為了不讓工程停下來,她連夜召開村民大會籌集資金1500元,第二天一大早趕了十多里山路,親自將錢交到了工程隊,工程才得以繼續進行。
線路架通了,但由于還差1.5萬元的工程款,村上遲遲通不了電。長期缺乏營養、勞累過度的*一急就暈了過去。醒來后,她求人用自行車把她帶往廟灣鄉信用社,以個人名義貸了5000元,回家后東湊西借籌夠了1.5萬元交給工程隊,終于使這個祖祖輩輩點燈熬油的山村有了光明。通電那天,小山村沸騰了,全村群眾奔走歡呼,而*卻累倒了,體重從施工前98斤減到了74斤。
事后群眾問她:你這么做圖個啥?*卻淡淡地說,只要把大伙兒的事辦好,就是搭上我這條命也值。村里的小學只有幾間土木結構的舊房,一到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剛當了支部書記的*懂得這個理。她再也不忍心讓孩子們在這破房里提心吊膽地去念書,于是建校又擺上了*的議事日程。1999年的“普九”終于為建校帶來了一絲希望。在她奔走爭取下,縣文教局為村上撥下了建校款2萬元,但這遠遠不夠。群眾窮啊,集資太難了,但為了這建校的錢,為了盡快改善孩子們的上學條件,她出東家進西家動員群眾集資,受了多少罵,她也記不清了,最終還是集了3萬多元。這在一個窮山村可真是破了天荒!
蓋學校的那段日子里,她帶病堅持在工地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5天。為了方便組織施工,她將治病的藥帶到校建工地上去煎,有好幾次只顧工作,竟然把藥熬干了。學校里的一名教師實在看不下去了,主動幫她煎起了藥。在她艱辛努力下,兩排12間磚木結構的教室建成了,村里的孩子終于有了讀書的地方。2003年,她又爭取資金4.6萬元,新建校舍5間。經過兩次建校,村上的小學已是校舍全新,窗明幾凈,教學條件更好了。
紫*村溝套溝,峁連峁,拉送東西全靠肩扛背馱,出門不上就下,隔溝能望見,繞山走半天,關鍵是沒有一條像樣的出山路。路,制約了紫*村群眾幾千年,也浸透著祖輩人太多的苦澀和心酸。吃盡苦頭的紫*人盼路、想路,對路積聚了太多太久的渴求。要想挖掉窮根,就必須修路。*憋足了勁,發誓要讓鄉親們有一條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道,讓更多的鄉親們能走出深山,與外面進行溝通聯系。在與村組一班人達成共識后,她便馬不停蹄地組織群眾開始了她的修路工程。在修筑通往縣城的道路過程中,她把自己吊在*上打眼、放炮,苦活累活她總是搶著干。一時間,受盡苦楚的全村男女老少全都涌上了修路的工地,自從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來,多年沒見過的大會戰場面又重新出現了。在*帶領下,從1998年開始到2003年,紫*村先后五次拓寬路面,一次比一次強度大,一次比一次檔次高。原來連架子車都難以通過的山路,如今拓成7米寬的砂石大道,架起了5座水泥橋,全長20.5公里,連通了附近兩個村及縣城的道路,全村農用車輛暢通無阻,群眾再也不為行路難而發愁了。
鍥而不舍,帶領群眾邁上致富路
崖村土壤瘠薄,日照度差,氣溫低,小麥生長成熟度不夠,畝均地產不到100斤,有時連種子、化肥的投資款都難以收回,群眾耕種積極性不高,人均收入低。群眾吃盡了貧窮的苦頭,為了尋求致富門路,*先后8次自費外出考察學習,并3次組織村組干部、黨員及群眾代表去鄰縣及本縣經濟發展較快的村組學習“取經”,從縣里請來專業技術人員對地質進行會診。經過分析論證認為,紫*村雖山大溝深,人口稀少,但有草坡面積大的資源優勢,于是“牧果藥糧一起上,以多經為主,以糧食為副”這樣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全村干部群眾中形成了。
確定后,為了解決群眾生產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把籌集資金的目光投向全村唯一的信貸員張文英身上,向張文英提出了為全村群眾每戶解決貸款600元的問題。張文英這個土生土長的紫*人非常了解村上群眾的經濟狀況,但從信貸員的職責考慮,他最擔心鄉親們無力還貸,因此猶豫不決,一直不肯答應。*便三番五次地去他家做工作,到后來張文英干脆躲了起來。但*沒有氣餒,還是一次又一次上門當說客,張文英被*那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答應協助給群眾貸款,解決群眾買化肥難等生產問題。這一年,全村種植高粱人均3畝,秋季人均收入500多元。經過幾年,20多戶群眾靠種植高粱建起了新房。
99年,縣上提出“發展布爾肉羊,建設畜牧大縣”的目標后,*便想,紫*有山有水,草坡豐富,不正是養羊的好地方嗎,可不能錯過這個好機會。于是,她及時召集村組干部開會,專題研究發展畜牧業,制定了紫*村畜牧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了包抓責任人。為了能讓零星養羊戶成為養羊的典型示范戶,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她走村串戶,耐心地做起了干部群眾的思想工作。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為了示范引導更多的群眾發展養羊,她先行一步,拿出自己僅有的3000元錢,一次買羊50只,率先發展養羊業。同時,她又苦口婆心地勸說自己幫扶的貧困戶王豐林購買了140只羊,一年下來,王豐林凈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一躍變成了全村有名的富裕戶,王豐林家由此而蓋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在*的帶動下,全村羊只存欄由1996年的370只增加到2003年的2420只,人均養羊4只,養羊已成為紫*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1999年,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遍三秦大地,退耕還林成為農村熱議的話題。面對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又一次向當時的廟灣鄉黨委立下軍令狀:3年保證建設3000畝生態林和干雜果園,10年后使全村“山上綠樹纏腰,山底良田豐茂”。萬事開頭難。*走村串戶,苦口婆心地動員群眾退耕還林,但多數群眾對優惠政策還是不大相信,等待觀望的多,付諸行動的少。當年全村僅有6戶群眾栽植了52畝刺槐。2001年,退耕還林政策得到了兌現,窮怕了的鄉親們看到了希望。群眾退耕還林的熱情空前高漲,面積由2000年的52畝一下子上升到2003年的3400畝,治理荒山4100畝,建成了*鎮第一個千畝干雜果示范基地,經國家林業總局組織有關人員驗收全部達標。僅此一項,全村去年就享受國家補助60多萬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6年的480元增加到2003年的945元。
兌現額達3000元的村民劉軍福給*送來一條煙,感激地說:“多虧你李書記,不然我的窮日子還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這不是我的功勞,要感謝就感謝黨的好政策吧”,*婉言謝絕了李軍福送來的煙。
一心為民,群眾冷暖時刻掛心頭
*村,大凡紅白喜事如果沒有*的張羅,主人就會感到臉上不光彩,就沒了頭緒。只要她一到場,事事便井然有序。群眾的事兒離不開*,*更是牽掛著群眾的惱心事。
作為妻子,誰都想有一個可信賴的臂膀作為依靠;作為母親,誰都想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但對于*來說,這些都成了她不敢奢求的期望,因為她肩上挑著的是全村群眾交給她的神圣而沉甸甸的擔子,心中裝著是一心為民的執著追求,這讓她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兒女私情。“已經套到了轅上,我就只能使勁地往前拉。”*如此說。這句樸素的話語里透著的卻是她對紫*村500多人口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責任。原支書張炳耀在任期間因工作上的事與*一直有隔閡,離任后身體一直不好,兒子也與他分家另過,家庭特別困難。2000年,他又患了前列腺肥大癥,無錢醫治,病情十分嚴重。正當他絕望之時,*不計前嫌,拿出家里僅有的200元錢讓他先治病,隨后又爭取縣鄉民政救濟款1000多元,親自送張炳堯去縣醫院看病。此后每逢過年過節她都要帶上村組干部去看望老支書。老支書打心眼里感激他以前的“死對頭”,逢人就講:“秀英她肚量大,是個能辦大事的女強人,我這條老命就是秀英給撿回來的。”
“沒有李支書的幫助,我現在還是個貧困戶。現在日子好了,怎么也不能忘了李支書,不能忘了鄉親們。”這是村民江會舉發自肺腑的一句感激話。江會舉家貧底簿,早已被生活煎熬得失去了信心,日子過得苦巴巴的。*不忍心他再過這樣的煎熬日子,私底下聯系好車輛,到木龍盤磚廠以自己的名義欠了幾萬磚拉到江家,動員村上群眾為江會舉家蓋起了新房。如今的江會舉,不但住上了寬敞的大瓦房,脫了貧,還常常幫助別人。2003年臘月,*的丈夫上山放羊,路陡雪滑,一不小心,摔到溝底,不幸骨折。就在丈夫住院治療期間,一位村民告訴她,村里一名80多歲的孤寡老人過年缺糧吃。“咱的傷要治,老人的年也要過!”她安頓好丈夫后,就急急忙忙趕回村里,把自家一袋小麥分三次背到磨房,磨好面粉送到了老人家里,這位八旬老人愉快地度過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個春節。而丈夫不愿看到她來回奔波,不等傷好就辦了出院手續獨自回家了,因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落下終身“打拐”的遺憾。
2001年冬季的一天,一伙群眾圍在村口七嘴八舌的亂嚷嚷。“董金俠家出事了,男人開車翻了,人也摔死了,這一家今后可怎么過呀?”“趕快找李支書,讓她拿個主意”。*聽到消息后,拔腿就往董金俠家跑。*一連5天一邊幫金俠料理她丈夫的后事,一邊做董金俠的思想工作。董金俠傷心過度一病不起,*親自到縣城請來醫生為她看病,送水送飯,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徹底解決董金俠家庭困難,隨后又一手為她牽線組成了新的家庭,董金俠現在仍念念不忘*的恩情。
甘于清貧,無怨無悔當村官
*的家好找,只要照著全村最簡陋的三間廈房去便是。就是這幾間廈房,還是賒欠蓋的。那是1996年,她為村上的計劃生育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家里的照明線路嚴重老化,一場無情的大火,把她家那簡陋的瓦房燒了個精光。一家五口人只得擠在一孔破窯洞艱難度日。山間洪水無常,窯洞隨時可能坍塌,村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始終沒把自己家的事當回事。蓋房的事,她一拖再拖,直到1999年7月村民們自發來給她家蓋房了,她才東挪西借1.1萬元蓋起了今天的三間廈房。*家里唯一的一件奢侈品,就是一臺電視機。放電視機的一張桌子還是1996年火災后,村上一幫人從村委會給借來的,一只老式平柜也是二嫂添置新家具后送給她的。
2002年10月,大兒子在縣職業中學畢業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想去西安上技校學技術。回家拿錢時,家里實在沒有一分錢,*又外出不在。兒子一氣之下,外出打工。2004年5月,在寶雞振華學院即將畢業的二兒子急需1600多元錢,面對急需錢用的兒子,*兩口急得團團轉,在自家的事上束手無策。其實,*當村委會副主任以前,家里還是村上比較富裕的戶,有一技之長,在紫*這個偏僻的小村,要致富是沒有困難的,更何況是*這么能干的人呢!但任村黨支部書記八年來,她為村上的事長年奔波,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兒全推給了丈夫一人料理,家庭唯一的收入就是地里的那點莊稼,全年收入不足3000元。這幾年*家更窮了,除4.1萬元貸款外,還欠私人外債4100元。村民們都說:“李書記把村上的事辦好了,群眾致富了,卻把自家給耽擱了。”
2003年冬天,省電視臺播出電視連續劇《郭秀明》,*特地抽出時間,一集不落地看完每一集電視劇,每次都看得淚眼婆娑,她能真切地體會到老郭太多的痛苦和太多無奈,因為她與郭秀明有太多的相似點。在一次支部會上,她說:“人家郭秀明,那才叫共產黨員。比人家,照自己,我們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呢!”就這樣,她不斷激勵同志們,也在激勵自己不斷奮斗,在小家與“大家”之間,她總是把集體的事放在首位,把群眾的事放在首位。新晨
*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她把來自于家庭方面的所有困難和苦衷,都深深地埋壓在心底,從不向任何人傾訴,家庭的寒酸與窘迫絲毫沒有動搖*對集體事業的執著和追求。家里的經濟再緊張、再急迫,她從沒有依賴過村上,反而經常為了集體的事業,省吃儉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錢。每次上縣城辦事,她從不住旅社,借宿在親戚家,吃飯有上頓沒下頓。*為了集體的事業,零零碎碎不知搭進了自己多少錢。多年來,她不論外出還是在家,總是自己買煙招待,縣、鄉下村來的所有干部都一直吃住在她家。*當村干部的報酬不多,但始終沒有領過補助費、招待費。
艱辛的付出必有豐厚的回報。*同志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級組織的充分肯定,她的事跡先后被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她本人多次受到上級組織的表彰獎勵。1997年被評為市級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1998年被評為市級“三八”紅旗手標兵,并當選為市黨代表,1999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黨務工作者,2000年榮獲市級“巾幗十杰”提名獎,2001年被評為陜西省“三八”紅旗手、寶雞市“十佳政協委員”,2002年被授予陜西省勞動模范,全省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層干部標兵,并當選為縣黨代會、人代會和省第十次黨代會、十屆人代會代表。
面對一個個金燦燦的獎牌和各種榮譽,*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止步不前,而是又在籌劃和帶領紫*人邁向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在紫*人心目中,又黑又瘦又矮的*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是全村群眾治窮致富的主心骨。有了她,這個大山深處祖祖輩輩受苦受累的山民們心中就有了永遠的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