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惠農補貼一網通經驗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施惠農補貼政策,對于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糧食生產發揮了重要的政策作用。但從近年來的實踐看,惠農補貼政策的實施運行顯露出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目前補貼模式運行缺陷分析
1、多頭管理的體制弊端?;蒉r補貼政策管理涉及有政府、財政、農業、林業、綜改、金融、監察、審計等眾多部門。這種多頭管理的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一是由于各個部門在執行惠農補貼政策時職責要求不同,各部門存有本位利益思想,權責約束機制不完善,因而在政策落實上往往不協調同步;二是部門之間信息難以及時溝通共享,勢必對惠農補貼資金落實的程序、手續、真實、準確和及時產生影響,不利于開展工作,更不利于保護農民利益;三是財政內部惠農補貼種類牽扯到多個科室,多頭管理必然造成職責不清、資金管理分散,補貼時間有前有后,工作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達不到效益最大化。
2、信息資源的共享失衡。上級文件規定貫徹落實黨的惠農政策,要強化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分工協作,認真落實。但實際運行中,各部門信息由各自分頭掌控,信息封閉,相互之間互連互通聊勝于無;有的部門自身信息整合能力較差,所擁有的信息資源雖然數量眾多,但因各部門要求不一,管理分散,信息不能共享,資源難以有效利用。農戶基礎資料需重復使用但未能共享,數據未能對接,基層財政所事務性工作繁瑣重復。
3、金融機構的建設、管理缺陷。按照中央和我省有關政策,自年開始對種糧農戶實行糧食直補;年,探索推行“一折通”發放方式;年,為減少中間環節,省財政廳對惠農資金的兌付方式作出調整,補貼資金不到鄉鎮,實行縣級直發,由縣市財政局委托的縣級金融機構直接撥到農戶“一折通”賬戶。由于歷史原因,各基層啟用“一折通”時極不規范,農戶基礎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村干部直接編寫,其真實有效性還有待查證核實。這種種因素給基層增加了工作量與難度,影響了惠農補貼兌付的進度與發放。
二、推行惠農補貼“一網通”思路探析
健全完善惠農補貼發放管理體系,解決資金管理部門眾、發放環節多、兌付成本高、透明度不夠等問題,實行補貼資金通過“一折通”直接兌付到農民手中,推行中國農民補貼網信息系統“一網通”管理,是實現惠農補貼發放簡便、高效、快捷的必要手段,是實現財政惠農補貼資金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必由之路。
1、加強領導,明確部門職責。建議一是省級政府出臺正式文件,明確相關部門及基層政府的職責劃分;二是鄉鎮在基層財政所服務大廳設立“惠農補貼服務窗口”,按照中央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各部門抽調專人,集中辦公,共同負責對本鄉鎮的惠農補貼對象、項目、標準等有關事項的登記、審核和調整;及時處理惠農補貼發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明晰相應環節的部門責任;三是整合財政內部涉農資金管理,改變多頭運行局面,降低惠農補貼運行成本;四是進一步規范操作程序,統籌發放時間,通過由“農民負擔監督卡”發放先行,惠農補貼資金發放隨后(或同步運行)的操作程序,確保惠農補貼政策施行優質高效。
2.普及“農補網”,推行“一網通”。年,按財政部和省廳要求,縣級惠農補貼部分種類開始運行“中國農民補貼網絡信息系統”,農戶基礎信息、種植面積、補貼發放均實行數據上傳,網上公示、資源共享,但目前僅用于糧食直補與農資綜補的信息管理,其它補貼項目并未進入“農補網信息系統”。建議各類惠農補貼均納入“中國農民補貼網絡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各有關部門及財政內部各科室各負其責,分工協作,做好“農補網”基礎數據(姓名、銀行賬號、身份證號、農戶編號、種植面積、品種、補貼標準及補貼金額等)信息資料的建檔、錄入、審核等規范操作,確保數據銜接、核對一致,惠農補貼資金發放管理全面實現“一卡通”“一網通”的真正運轉。
3、抓好基礎工作,規范操作行為。基層信用聯社應堅持原則,明晰職責,規范操作,對農戶要求辦理“一折通”開戶的,應堅持由農戶本人持身份證(或戶口簿)到信用社辦理,堅決抵制由財政所或村組出示證明或蓋章開戶的包辦行為;對歷史開戶遺留問題要及時告知、更正,嚴格按照金融操作規章辦理業務,減少工作中存在的操作風險、信譽風險和法律風險,真正做到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4、完善金融機構建設,提高惠農服務質效。農村信用聯社各種惠農補貼,替政府分了憂,解了難,方便了群眾,提升了自己;同時,要進一步全面提高惠農補貼工作質效,加大基層網點設備更新、硬軟件的建設力度,增強金融強農惠農能力,切實推進“一卡通”、“一網通”工程,解決財政與金融機構軟件平臺對接問題,實現公共資源“統一平臺、資源共享”,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資源,避免重復勞動,使“中國農民補貼網”和“一折通”能真正服務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