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10高中英語閱讀教改實驗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閱讀作為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是提高英語水平的突破口。通過“主動閱讀----自主發展”教改實驗,不僅培養了學生閱讀興趣,擴大了詞匯量,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以此為基礎發展了其他語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詞匯量、速度、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在學習教科書的基礎上強化閱讀訓練,豐富詞匯量,促進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提高,已經成為廣大英語教育者和英語學習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速度、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課上仍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為主,即使有提問或討論,也僅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進行。教師重語言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語言形式分析,忽視整體閱讀的指導,導致學生不能熟練閱讀外文書籍,也往往缺乏課后閱讀的能力。
詞匯也是制約閱讀的關鍵因素。專家統計,正常的閱讀能力需要4000--5000詞匯量,而我國外語教學大綱對語言要素要求方面逐漸降低。如在詞匯量要求方面,由平均每課時3.7個(1956年)降至每課時1.4--2.4個(1992、1993年);高中畢業時要求的詞匯量也由3500--4000詞(1963年)降至1200--2000詞(1996年)。詞匯量的不足嚴重阻礙了學生英語言語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更不用說用英語開展正常的交際活動。
此外,對近五年的NMET試卷中閱讀理解題稍作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為了體現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該題的難度在逐年提高,繼續加強對讀速的要求。顯然,閱讀難度及閱讀速度的提高是今后統考試題的命題方向,現階段的閱讀教學方法應當隨之改進。應通過課堂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把閱讀教學與英語測試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高中英語“主動閱讀----自主發展”教改實驗的意義正在于此。
二、理論依據
《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高中英語教學側重培養閱讀能力,廣泛、大量和快速的閱讀可以幫助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鞏固記憶,也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以及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背景等。
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rning)獲得的,而是通過“習得”(acquisition)獲得的。學習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對遣詞造句是有幫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直接演化成語言能力。習得是在自然的交際環境中使用語言的潛意識過程。如果沒有習得,語言能力難以培養。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過程就是習得的過程。
聽和讀是語言學習的兩個輸入渠道,讀,相對于聽而言,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簡單,且較少心理負擔的顯著特點。在沒有可能接受廣泛聽能訓練的大漢語語言環境中,唯有閱讀能在沒有他人參與的境界中讓學生接受足夠量的語言輸入,增加詞匯、短語、語法知識的復現率,增大語言的有效應用頻率,豐富語言經驗,讓學生借助它----它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所描述的大千世界的自然交際活動----來掌握語言,并最終將生成閱讀能力,并由此輻射語言其他能力的提高。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相互作用理論”和教育學中的“合作理論”,語言教學內容的組織可以通過交流和互動的模式進行。通過小組討論與互助,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教師指導得法,學生的主體作用則得以充分發揮,就能獲得相應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其閱讀能力和水平。
三、實驗過程
(一)實驗目標
1、豐富知識通過閱讀不同題材的文章,認識3000個以上詞匯和相應數量的短語,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其中的2000個積極詞匯和相應短語,從而擴大知識面,增加語言文字信息,從閱讀中了解社會、科學、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等知識,完成基本的信息積累。
2、培養語感通過閱讀習得語言,運用語言,從中完成語言的整體習得過程,并且以閱讀為龍頭,促進聽、說、寫能力的相應提高。
3、激發興趣通過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比較自由地閱讀ShanghaiStudents''''Post,比較流暢地閱讀中級英語讀物和一些名著的改寫本。
4、內化方法
通過閱讀積累一定閱讀量的同時,培養閱讀的方法,使閱讀的速度達到80--100WPM,正確理解率在70%以上,并且不斷完善解答問題的技巧,從而在整體上適應測試閱讀的要求。
(二)實驗前的測試調查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實驗選用人數相當且男、女生比例接近的長汀一中2002屆高二兩個理科班。實驗前以高二文理科分班前的龍巖市期末統考高一下學期試題成績為數據,進行了對比、統計。該試卷測試時間為120分鐘,試卷總分為100分,其中閱讀30分,成績差別不大。
綜合各方面因素,確定高二(7)班為對照班,高二(8)班為實驗班。兩個班均由同一位教師任教。
確定實驗班后,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有關閱讀的問卷調查。先選擇中等難度的8篇短文,詞數近2000,限時40分鐘,要求讀速約為50WPM,并根據這次測試設計了幾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在閱讀方面的情況是:
1、詞匯量少;有33.9%的學生詞匯量在1000個以下。2、理解率低;24.9%的學生理解率低于60%,53.6%的學生理解率為70%--80%。3、閱讀速度普遍偏低;約46.4%的學生達不到每分鐘50字的要求。4、花在閱讀方面時間少;21.4%的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下,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閱讀的僅為12.5%。
(三)實驗的實施
1、建立閱讀機制,確保閱讀落實
為便于分組閱讀、討論、檢查、評比,根據學生水平差異,兼顧座位的安排將實驗班劃分為12個閱讀小組(每組4--6人)。每組設一名小組長以便開展活動,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組員和指導教師都明確了相應的職責。小組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小組反饋會、向教師反饋小組閱讀進展情況、主持協調小組討論、協助教師提供閱讀材料、評選閱讀能手等;小組成員應廣泛進行課外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教師的職責則是建立閱讀機制、完善學習小組、精選閱讀材料、指導閱讀材料、把握閱讀方向、制定階段目標、定期總結等。
2、精選閱讀材料,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除鼓勵小組成員之間或全班同學之間閱讀資源共享,還精選了各種課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選材除了注意內容廣泛,可讀性強,易激發興趣這些標準外,還注意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篇幅較強,難度適中;材料新穎有時效,針對性強。教師除向學生提供有共性的閱讀材料,如人教社出版的《閱讀訓練》、《同步閱讀》外還根據循序閱讀的原則,近兩年的時間里指導學生閱讀了《閱讀外國》、《閱讀寓言》、《閱讀趣事》、《朗文英漢對照階梯閱讀叢書》第
三、四級、《中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至三冊、《英語閱讀實用教程》初級篇和中級篇、《讀原著學英語》以及自編閱讀材料等近二十五萬字的材料,同時鼓勵學生訂閱ShanghaiStudents''''Post,程度好的學生訂閱21stCentury。
3、擴大詞匯量和提高閱讀速度并重
一個人閱讀能力的高低,既取決于閱讀的速度,還取決于他從中學到的知識和受到的啟發,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創新意識,而這一切都與閱讀量有直接的關系。一個有志于掌握一門外語的中學生,應努力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單詞是構建語言基本單位,單詞掌握得越多,他在詞與詞之間可能建立的聯系就越多,他記憶詞的本事就越大。高考中對閱讀速度的要求達到了每分鐘50個詞以上,如果平時沒有養成在單位時間內高質量完成閱讀內容的習慣,是很難達到高考對學生閱讀的要求的。因此,提高閱讀速度是提高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閱讀速度,并且盡可能多地加強限時閱讀訓練。
4、加強學法指導,促進主動自主閱讀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當前學生閱讀習慣和方法普遍存在不足。比如視幅小,腦反應慢、回眸重讀、回眸倒讀、出聲閱讀、手指閱讀和搖頭閱讀等。教師應及時給予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盡快形成新的閱讀觀念和閱讀習慣。在教學中,教師總結了“五步教學法”對學生進行了指導。
第一步,瀏覽。訓練學生在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前,先瀏覽目錄、小標題、前言等。在閱讀正文之前,先瀏覽每一篇或每一段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尋找文章的主題句和結論,先總體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第二步,質疑。要求學生根據初步獲得的信息,設置一些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再去閱讀。第三步,抓細節。要求學生仔細地閱讀文章和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了解本篇文章的短語、難點與詞的引申義等,并摘錄在讀書筆記上。第四步,引綱要。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綱契領,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綱要,并填寫在讀書筆記上。第五步,及時復習。復習既可“溫故而知新”,又可以幫助加深對課外文章的理解和認識,鞏固學生的新詞匯,彌補遺漏之處。在以上五步法的指導下,還要求學生不出聲,不復視,不復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克服把文字變成聲音,再去想其意義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閱讀時,眼睛每次移動的注視距離先是一個整句,然后過渡到整段,一口氣連續讀完幾組詞或幾個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以后,教師重點加強閱讀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讓學生逐漸過渡到“主動閱讀----自主發展”的階段,真正懂得什么是閱讀。
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的同時,教師還注重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主學習觀,培養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明白閱讀就是“PRACTICEINLEARNING,LEARNINGINPRACTICE”(學中用,用中學)。始終把“走在教師前頭”當作學習的勁頭動力;鼓勵他們掌握的詞匯量越多越好,并且讓學生的詞匯達到力所能及的量;教師還堅持鼓勵性教學原則,不斷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閱讀小組及成員的積極性。
四、實驗效果與分析
通過兩年的實驗,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效。
1、學生增加了接觸目標語的機會,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語言因素,從而帶動學生四種能力的提高,實現了外語學習的目的。福建省質量檢測試題是高考前一次規模較大的綜合性考試,該試卷形式和龍巖市統考試卷一樣,但總分值為150分,其中閱讀40分,難度也明顯更大,測試結果如下:(略)。
2、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增強了學習信心和興趣,提高了閱讀積極性,克服了閱讀的畏難情緒。高三下學期又進行了一次有關閱讀的問卷調查,結果與上次相比有了可喜的變化:
①詞匯量增大;78.6%的學生詞匯量超過2000個。②理解率提高,理解率在70%以上的有67.8%。③閱讀速度加快,每分鐘閱讀50詞以上的達到80.1%,有41.1%的學生的讀速達到80--100WPM。
3、學生在好奇心與強烈閱讀需求等因素的驅使下,學生不再覺得課外閱讀是一種負擔,而是積極主動要求去做的快樂的事。這就真正實現了培養興趣,寓學于樂,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我愛學”,90%以上的學生認為閱讀是很有意義的事,有超過70%的學生養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新晨
五、教改實驗的感受與思考
要搞好閱讀教改,教師除具備奉獻精神外,還應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斷摸索教學方法,最終實現教改目標。
為了選好材,教師自己必須增大閱讀量,盡多地閱讀各類學生關注的材料,對相應的語言點也必須爛熟于心,方能成竹在“講”,做到指點迷津于緊要處。此外,檢查反饋也相當費時費力,唯有及時準確的反饋才能持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通過教改實驗,取得了點滴成績,但仍需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學習程度為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因素、心理因素、閱讀動機和興趣等方面還有待于深入研究。
另外,進行實驗的時間雖有兩年,但由于高三學生忙于對付高考,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明顯減少,檢查反饋也相應弱化,該課題是否適用于高三年級還有待于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春洞、戴忠信:《英語閱讀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胡春洞:《英語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蔣樹業:“中國人學外語需要多少時間”,《人民教育》,1998年第10期。
5、朱國林:“討論----協作式寫作策略教學實驗報告”,《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