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蠶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著名的蠶桑之鄉,栽桑養蠶起源于商周,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古絲綢之路重要貨源地之一。《穆天子傳》載:“天子四日休于獲澤”、“甲寅,天子作居范宮,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境內的原桑林鄉在古代就是蠶桑集中產地;明萬歷年間吏部尚書王國光的《臨澗更宿》,生動描繪了當時蠶業發達的盛況;至清代,栽桑、養蠶、繅絲已遍及全縣。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久久為功,蠶桑持續發力,所產“蠶繭”享譽全國,素有“華北蠶桑第一縣”的美譽,現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縣先后榮獲全國蠶桑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東桑西移”蠶桑基地縣等稱號,“蠶桑習俗”成功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蠶繭”“桑葚”被國家質監總局和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農產品區域標志保護產品,在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蠶繭”品牌價值達到11.29億元人民幣。
一、基本情況
(一)發展規模
截止2019年,全縣桑園面積3.34萬畝,養蠶2.5萬張,產繭122萬公斤,收入5723萬元,蠶農戶均收入7200多元,蠶繭產量占全省的86.8%,占全市的90.7%,雄踞華北縣級之首;全縣現有次營、寺頭5000畝以上桑園鄉鎮2個;芹池、東冶3000畝以上桑園鄉鎮2個;全縣426個行政村有221個村養蠶。
全縣建成禹珈豪、佳美、永豐源繅絲企業3家;安麒儷、官道等絲綿被加工企業10余家;皇城相府、花爛漫桑葚飲品廠2家;美丹夢、桑寶絲綢等絲綢服飾生產加工企業不斷拓寬繭絲深加工渠道;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葉茶、桑葉菜、桑葉宴、桑葚酒、桑葚干、蠶蛹食品、蠶砂枕等副產品加工企業和家庭農場系列產品逐步拓開市場;桑葚采摘、林下養殖等休閑觀光生態蠶業初見端倪,初步形成了蠶桑資源多級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了產業綜合效益。
(二)現狀分析
從發展規模看,縣歷來就有栽桑養蠶的傳統,高峰時期,全縣農戶75%以上從事栽桑養蠶,戶均養蠶2張左右,呈現規模小、覆蓋面廣的散養模式;2014年以后,受繭絲市場波動、農村勞動力外流影響,全縣養蠶數量逐年減少,不少桑園出現撂荒,特別是山區大部分地埂桑無人管理,資源閑置,出現有桑無蠶的窘境;到2019年底,全縣養蠶徘徊在3萬張左右。
從自身比重看,就省而言,蠶桑無論從歷史到現在,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始終位居華北縣級之首。盡管20世紀末,我省垣曲、沁水、高平、澤州等縣都有一定規模,但總量不高,不足的1/3;就全國來講,自2005年以來,蠶桑產業發展的重點產區由過去的江、浙、魯、粵等省區逐步西移到云、桂等西部地區,其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地區工業逐漸發展,土地資源減少,勞動力成本上漲,蠶桑產業必須走“東桑西移”之路,而蠶桑處在“東桑西移”的中部節點上,盡管受到各級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相對穩定,但與全國大形勢一樣,同樣面臨著規模逐年萎縮、總量發展緩慢的現實問題。
從技術層面看,盡管蠶桑總體規模在全國體量不大,但由于我縣各級政府和科技人員潛心鉆研,不斷創新,根據立地氣候,成功示范推廣了山區桑園出扦技術、旱地豐產桑園栽培管理技術,小蠶供育、大棚省力化養蠶、方格蔟自動上蔟等實用技術,多次受到省、市科技部門的表彰獎勵,在北方地區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的領先作用。特別是2019年,又從廣西、四川等地引進“工廠化”規模養蠶新技術,結合生產實際進行改進,可望在今后逐步推廣,以解決當前勞力匱乏、規模效益不高的難題。
從產業化方面看,受傳統栽桑養蠶模式的影響,全縣蠶農普遍思想觀念固化,最典型的慣性思維就是:栽桑-養蠶-結繭-繅絲-織綢,這一根深蒂固的發展模式,使整個蠶桑產業都“吊在一根絲上”,產業發展仍處在上游繭絲初加工階段,產業鏈短,規模小,印染、絲綢、服裝等下游加工還幾乎是空白;桑枝、桑葉、桑果、蠶沙、蠶蛹等衍生產品開發剛剛起步,品質不精、規模不大、市場不穩,處于小而散的作坊式加工狀況,發展步履維艱。總體上來說,全縣蠶桑產業鏈不完整,企業規模不大,分布較為分散,產業集聚度不高,整體運行質量不佳,尚處在“初級加工強、深加工相對滯后”的階段,作為華北蠶桑大縣,我們離蠶桑強縣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從經營體制方面看,多年來,蠶桑產業出現產供銷相互割裂,農工貿不相融合的分散經營體制,盡管2014年縣委、縣政府推行了蠶繭收購議價機制,但2016年隨著全國蠶繭市場的放開,議價機制已經不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不能充分體現優質優價,使得鮮繭收購市場化之路難以盡快實現,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蠶農栽桑養蠶積極性。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縣發揮傳統優勢,立足蠶桑特色產業,通過夯實基礎、創新科技、轉變作風、拉長鏈條等措施,有效促進了全縣蠶桑產業快速發展,蠶桑生產基本形成了集制種、養蠶、烘繭、繅絲及副產品加工為一體的蠶桑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一)強根固本,產業基礎越來越穩
一方面改革制種工藝。建成1200㎡標準化散卵制種樓,變原有的平附種生產為散卵制種,徹底解決了平附種生產工藝復雜、原蠶戶勞動強度大,良卵率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強桑園管理。為各鄉鎮免費發放樂果農藥1萬瓶,組織各鄉鎮對桑木虱進行群防群治,保證了養蠶用葉需求。
(二)科技創新,生產效率越來越高
一是蠶桑中心引進新蠶品種與現行品種進行對比,篩選出品種性狀優良的“蘇豪×鐘曄”新蠶品種,深受廣大蠶農好評;二是大力推廣小蠶集中供育,平均單產較普通飼育高出5-10斤,收入增加100元以上;三是以晉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示范,開展“工廠化”養蠶試點,全年養蠶80張,單產達到52公斤,收入20.8萬元;四是在寺頭鄉試點推行儀評收繭,2019年春季收購1197戶蠶農鮮繭,其中達到或超過縣級議定中準價的1161戶,占收購戶的97%,真正體現了優質優價。
(三)改革創新,產業鏈條越來越長
2019年,全縣新建桑葚酒廠2家、桑葚烘干生產線2條、桑葉茶加工企業4家、桑葉菜生產企業1家、鮮蛹食品開發企業2家,培育縣綠源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葚天酒業有限公司、晉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蠶桑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十余家,逐步構建“桑-蠶-繭-絲-綢-附屬產品”的全產業鏈模式,打破蠶桑資源利用瓶頸,開創了產業發展新局面。
(四)改進作風,技術服務越來越好
充分發揮縣蠶桑中心技術優勢和職能作用,以“一鄉一重點,一人一亮點”為抓手,明確了技術人員包鄉駐村工作責任制,技術人員全年連續下鄉3個多月,與蠶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新蠶品種推廣、技術培訓、生產指導等服務,全縣養蠶平均單產達到44公斤。特別是秋蠶發病率低、產量高、質量優,單產達到47公斤以上,單張收入2400元以上,較去年每張增收670元。在大旱之年,其它農作物基本絕收的情況下,蠶桑生產獲得豐收,農民增收貢獻突出。
(五)精準施策,脫貧步伐越來越快
通過“政策扶貧、技術脫貧、服務幫貧”舉措,對各鄉鎮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桑園建設、蠶種發放、小蠶共育等方面進行補助,每公斤鮮繭在政府統一補助4元的基礎上再補助4元。2019年,全縣共有7個鄉鎮74個村4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蠶桑生產,全年養蠶1199.5張,產繭4.87萬公斤,收入225萬元,新增一次養蠶3張以上(含3張)戶19戶,新建桑園2畝,新建養蠶大棚3棟,累計產業扶貧資金29.72萬元,戶均收入5700余元。
三、存在問題
一是農村養蠶勞動力短缺,蠶農年齡老化,發展后勁不足,亟待培育新的生產經營主體。
二是蠶繭收購機制不順,市場化運營不良,亟待進行儀評收購機制創新和改進。
三是土地流轉困難,農戶參與經營意識不強,規模蠶業發展亟待進行布點示范引導,穩步向前推進。
四、2020年工作
2020年,縣蠶桑產業將積極探索“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扶持蠶桑種植大戶,通過多種形式穩定農戶收益,塔高蠶農養蠶積極性。以重塑“蠶桑”品牌為抓手,抓好次營、寺頭、芹池、東冶四個規模化核心生產示范區,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快推進禹珈豪、晉桑、博宇蠶桑產業園項目,大力推行“工廠化”生產新業態,新發展桑園1萬畝以上。
(一)調整扶持政策,推進蠶桑產業化發展
一是加大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在育苗、栽桑、養蠶、基礎設施等方面完善補助補貼使用的方向,發揮財政資金最大效益,對新建優質豐產桑園、桑園機械化管理、原蠶繁育、小蠶集中供育、標準化養蠶大棚、紙板方格蔟等進行扶持,加快新技術的推廣運用;
二是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桑園向有能力、有技術的蠶農合理流轉,開展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發展栽桑養蠶大戶;
三是整合財政資金,對從事桑葉、桑枝、桑葚、蠶沙、蠶蛹、蠶蛾等蠶桑衍生產品研究開發的蠶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個體戶進行扶持,大力發展蠶桑下游產業。
(二)加快項目進程,推進現代蠶桑園區建設
利用1000萬元“省級農業標桿項目資金”,推動省級現代蠶桑產業園創建工作。2022年底建成次營、寺頭、芹池、東冶四個規模化核心生產示范區,培育一批蠶桑副產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推動蠶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和上檔升級,真正將蠶桑產業園打造成示范引領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先行區。
(三)加快科技創新,促進蠶桑產業高效發展
充分發揮蠶桑中心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作用,因地制宜,加快技術創新,大力推廣科學養蠶,不斷壯大蠶桑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
一是抓好高絲量、強健性優良蠶種“蘇豪×鐘曄”的普及推廣,引進三眠蠶、雄蠶、彩色蠶等新蠶品種進行試驗,全面服務于“蠶寶寶”領養工程;
二是借鑒廣西“工廠化”和四川“組裝式”養蠶技術,結合本地實際,以晉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禹珈豪繭絲有限公司等現代蠶桑產業園區為示范,總結經驗,創新科技,加快建立適宜本地推廣的省力、高效、規模養蠶模式;
三是引進鑒蛹機,在原蠶繁育中進行示范應用,提高原蠶繁育的科技含量;
四是探索桑園機械化管理和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治、優質蠶繭標準化生產的新技術;
五是深度開發桑葉資源,努力爭取引進桑葉提取物加工項目,真正實現生產蠶絲產品向加工開發桑產品的順利轉型,促進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改革蠶業體制,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從土地合理流轉、蠶農轉變蠶工、儀器評繭收購、實行優質優價等環節著手,建立一套企業與蠶戶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實現土地集約化、飼養機械化、生產標準化、市場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五)挖掘蠶桑文化,加快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一是深度挖掘蠶桑歷史底蘊和悠久文化,結合全域旅游、中國農業公園建設,加強對全縣蠶桑產業的整體規劃,準確定位蠶桑文化旅游市場,推進蠶業與旅游、文化、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樹立現代營銷理念,建立“互聯網+旅游+特色產品+現場體驗式營銷”的發展銷售新模式,把傳統的蠶桑產業變成現代人的休閑娛樂康養項目,讓游客來了之后,有看頭、有吃頭、有玩頭、有學頭。
二是通過打造文旅結合、養殖體驗、生態休閑的“蠶寶寶領養”工程,先期在寺頭鄉建設100畝蠶寶寶領養園,初步計劃接待全市5萬名青少年參與活動,實現蠶桑產業由賣產品向賣文化的蛻變。
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建設蠶桑現代產業園,發展桑葉、桑枝、桑果、蠶蛹、蠶沙、蠶蛾等在食品藥品日用品的精深利用、白廠絲加工、絲下游高端印染絲織、蠶桑絲綢文化旅游等產業,匯集蠶桑產業相關的管理、政策、金融、科技、信息、電商、協會、農資農技資源,構建“桑-蠶-繭-絲綢-附屬產品”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重塑“蠶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