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材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單位,因其生物多樣性而著稱于世,享有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林區地處亞熱帶和溫暖帶的過渡地帶,山體高大,地形復雜,各種地貌類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種類繁多,氣候溫暖,光熱條件好,雨量充沛,適宜于多種植物生長,中藥材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藥材如頭頂一棵珠、石斛金釵、江邊一碗水、天麻、文王一枝筆等,因療效獨特,開發潛力極大。中藥材栽培歷史悠久,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藥材場,所產當歸等藥材俏銷市場。改革開放后,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力發展中藥材生產,建立中藥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黨參,高山黃連、當歸、黨參種植的生產格局。年又以專業村建設為抓手,發展種植專業戶,中藥材面積不斷擴大、品種不斷增加、效益不斷提高、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一)中藥材資源情況
是一座天然藥庫,據《中藥材名錄》記載,林區有中藥材資源2023種,其中動物藥213種,植物藥1800種,礦物及其他10種。藥用植物種類占全省52%,占全國的33%。豐富的資源為中藥材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中藥材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中藥材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到年中藥材總面積達到5.5萬畝,其中木本藥材(黃柏、銀杏、杜仲、厚樸)4萬畝,草本藥材1萬畝,年新發展中藥材(草本)0.5萬畝,其中由我區中藥材公司與武煙集團合作,新建柴胡種植50畝。年中藥材產量371噸,產值達1526萬元。年中藥材產量721噸,年中藥材產量903噸,產量比年增25%。聚能藥業引進三號柴胡在新華、長坊、宋洛、松柏種植成功,為我區中藥材出口打下了基礎,全區建香菊基地500畝,進生了野轉家生試驗品種達5個如開口箭、蒼術、麥冬等。
中藥材龍頭企業快速發展。我區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3家--聚能藥業有限公司(以生產中藥飲片為主)、綠源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金銀花基地60畝)、林區中藥材公司。成立中藥材協會2個。
中藥材種植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隨著中藥材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產量不斷增加,加上中藥材市場回暖,價格上漲(杜仲、天麻、厚樸、二花、黃連、獨活、柴胡等價格均不同上漲,柴胡從年的13元/公斤上漲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藥材種植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出口創匯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藥業公司與韓國簽訂了厚樸、獨活、杜仲、黃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個品種的出口合同,出口數量200噸,創匯100多萬美元。
(四)中藥材產業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區中藥材發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省農業廳先后下撥我區中藥材資源調查和基地建設補助資金13萬多元,林區人民政府也從緊張的財政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扶持基地和中藥材協會建設。年我區和武漢大學生命科學系合作,利用療效獨特的道地藥材,開發了三種不同療效藥酒,正著力推向市場。
二、中藥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區中藥材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與我區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越的自然條件、“”品牌優勢相比,生產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一)種植規模偏小
中藥材品種多,種植規模小而散。我區中藥材大多數是由農戶利用田邊地角、坡地、稀疏果園、退耕地發展起來的。由于耕地資源不足(全區耕地總面積10萬畝),適合中藥材發展的面積不多,加上中藥材生長周期長,比較效益低,連塊成片面積小,規模化程度低。中藥材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成規模優勢。
(二)受市場影響波動大
中藥材素有“藥瘋子”之稱,“種多了是柴,種少了是財”,中藥材市場價格波動性大,也直接影響到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穩定。藥農受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基本上延續傳統的種植經驗摸索種植,處于一種自發、隨意狀態。行情看漲時,一哄而上,市場疲軟時,一哄而下,缺乏對市場的理性認識。加上山區信息不暢,經常導致藥材品種積壓,挫傷藥農生產積極性。而中藥材企業與藥農未形成利益共同體,生產與銷售脫節,給農民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三)品牌建設滯后
我區中藥材加工企業規模小,深加工的產品少,大多數以原材料和初加工產品直銷外地。品牌意識淡薄,大部分產品無注冊商標,產品包裝粗糙簡陋,散包裝或無包裝直接外銷。由于沒有自已的品牌,市場競爭力弱,好的產品,賣不出好的價格,產品的附加值低。
(四)資金、技術缺乏
中藥材板塊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經費,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中藥材栽培技術的指導與培訓等工作難以開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藥材科研機構。我區沒有一家機構專門從事中藥材種類、種質資源、藥用植物品種、生長發育特性、藥理性、環境對藥用植物影響、產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藥材發展缺乏產業發展后勁。
三、中藥材發展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搞好規劃布局
制定切實可行中藥材發展目標和主要措施,合理規劃布局,引導藥農有組織、有計劃生產。做到“三個堅持”:堅持市場導向、適度規模原則。我區中藥材總體規模控制在6萬畝左右,其中草本藥材規劃面積2萬畝,管護好4萬畝的木本藥材(杜仲、黃柏、銀杏)。堅持因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在擴大房黨、黃連、獨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藥材種植面積,在宋洛鄉、新華鄉、陽日鎮、松柏適度規模發展天麻、柴胡,在全區范圍和武煙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業原料基地,建立藥酒(和武漢大學生命科學系聯合開發)中藥材原料基地。堅持科技創新,產業化經營的原則。加大高新生物技術、規范化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的示范推廣力度,堅持產業化發展方向,把好質量關。
(二)保護好現有的中藥材資源
加強法制宣傳,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資源保護法》、《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保護好現有的中藥材資源。
建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園、珍稀植物保護園建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圃。被稱之為“藥用植物基因庫”,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多樣性,為藥材作物品種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將我區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國內外的重要藥植物,通過良種選育增加新品種;研究藥用植物引種馴化方法,擴大引種范圍,使種類不斷增加,而且在產量、品質、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斷提高;通過馴化,研究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適應性、經濟性狀、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遺傳性變異等,總結其規律,探索引種馴化經驗;還可以為游客提供一個采藥識藥的新景點,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三)大力推廣中藥材生產的先進實用技術、促進中藥材標準化生產
中藥材生產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給中藥材生產帶來的新的課題。出于對全球性農產品普遍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激素等藥劑的擔憂,同時為了保護本國的天然藥材市場,日本及歐美等一些傳統的中藥材進口國對進口中藥材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我國也相繼頒布了一系列關于規范藥材種植、加工、經營的法規和標準,進入各個藥材市場和制藥廠的門檻也越來越高。因此,就的中藥材生產而言,首先要加強藥材生產質量監控體系的建設。根據中藥材的品質特點和生長特點,建立完善的、全過程的中藥材生產質量標準控制體系,立足源頭控管,強化生產管理,規范中藥材種植,提高中藥材質量;其次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切實加強中藥材市場管理。不斷健全和完善檢驗檢測設備,加強中藥材檢驗檢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質量標準的中藥材不出區(林區)不入市(市場),凡是達不到出口標準的中藥材不準申報出口。大力推行和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等一系列技術規范,有效地控制中藥材生產及中藥研究、開發、生產和流通過程,不斷提高中藥材生產的標準化水平。要堅持科技興藥方針,不斷創新科技推廣方式、方法,推進我區中藥材生產的標準化。充分發揮和利用現有的錄象放映、圖書發放、衛星遠程教育等技術推廣手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組織相關部門、企業、中藥材協會、中藥材種植大戶到中藥材生產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學習參觀。聘請外地專家到我區為農民實地指導,培養一批土專家、示范戶。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治、林藥間作高效生態種植模式,促進中藥材標準化生產。
(四)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
積極扶持聚能藥業等中藥材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揮“天然植物園”的優勢,突出“”綠色、天然品牌。在產品開發上,積極推進中藥飲片生產,天麻、當參、銀杏等藥食兩用藥材進行小型化、精品化、禮品化包裝,保健藥酒,藥膳、藥飲、藥浴開發。建立企業、市場和農戶間的聯動。鼓勵企業通過合同形式,直接與藥農建立種植、購銷關系,形成企業+市場+藥農+基地現代化種植經營模式。企業為藥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供藥種、藥苗、肥料、技術服務,以市場保護價回收藥材,形成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公司與基地、公司與藥農利益共同體,推進中藥材生產的產業化經營。同時積極發展中藥材生產協會,把千家萬戶的藥農組織起來。
(五)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
林區人民政府要制訂、出臺具體扶持中藥材加工企業、中藥材協會、中藥材種植大戶、中藥材基地建設相關政策,加快中藥材技術人才的培養,促進我區中藥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等方面的投資要適當向中藥材產業發展上傾斜。同時,在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要制定貸款、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在資金上對中藥材加工企業、協會、種植大戶予以扶持。要加大中藥材科研經費和人材培訓經費的投入,把中藥材科研經費和人材培訓費用納入林區財政預算。緊緊抓住省啟動中藥材板塊的機遇,加大中藥材項目的申報,積極爭取省財政、省農業廳對我區中藥材板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