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多期刊比較下的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研究范文

多期刊比較下的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期刊比較下的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多期刊比較下的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意義]目前關于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的研究存在多數(shù)考察單一因素、忽視期刊影響力控制和缺少期刊及學科間異同比較等問題。在人為控制期刊影響力因素的前提下,探究不同期刊刊載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并總結共性因素和比較差異性。[方法/過程]以Webof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15本分屬不同學科類別的代表性期刊刊載論文為樣本,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對被研究較多的8個論文被引頻次可能的影響因素分別進行實證檢驗。[結論/結果]在控制期刊影響因子的前提下,各學科期刊影響論文被引頻次的因素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參考文獻的引用半衰期在15本期刊中都對被引頻次有顯著負影響,參考文獻數(shù)量在大多數(shù)期刊中也與被引頻次顯著正相關,論文篇幅在所有期刊中都不會影響被引頻次,其他因素在不同學科期刊中對被引頻次的影響差別較大。結合實證結果,對科研工作者如何利用論文外在因素來產出高被引論文提出相應建議,并對使用被引頻次來評價論文質量的合理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論文被引頻次;引用半衰期;科研論文評價

0引言

如何合理地評價科研論文質量是一個長久以來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現(xiàn)行對科研論文質量進行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文獻計量學評價和同行評議[1]。論文的被引頻次是文獻計量學評價中最常用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在排除負面引用和不正當引用的情況下,被引頻次越高代表論文質量就越好[2]。雖然被引頻次存在時滯性等局限,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的興起,傳統(tǒng)的文獻計量學評價受到挑戰(zhàn),但鑒于指標的客觀性和易獲取性等原因,用被引頻次來評價論文質量依然是最為常用的方式。被引頻次分布是不均衡的,“少數(shù)論文受到大量的關注和引用,而大部分論文的被關注和引用量卻很少”,這一偏態(tài)分布現(xiàn)象已成為學界共識。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被引頻次的偏態(tài)分布呢?首先,既然被引頻次被用作表征論文質量,那么論文質量就應該是決定被引頻次最重要的因素,質量越好的論文越能得到同行的認可,被引頻次就應該越高;其次,除論文本身質量這一內在決定性因素外,國內外學者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也會影響到論文的被引頻次,雖然這些研究的結論并不完全統(tǒng)一。與概念相對模糊和測量較為困難的論文質量因素相比,對可能影響論文被引頻次的外在因素研究更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而且較好地看待和處理外在影響因素,也會提升論文的質量,如很多高水平研究都是建立在較好地吸收高質量文獻知識的基礎上而實現(xiàn)的。本文對涵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多本期刊上的論文進行研究,探究影響其被引頻次的因素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以求為本主題提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以及為學者實施科研活動和撰寫高水平論文給予些許實踐啟示。

1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1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在測度影響論文被引頻次的外在因素上已開展了大量工作。總的來說,這些因素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即期刊因素、作者因素以及論文本身因素[3]。期刊因素方面,“發(fā)表在高影響力、高等級期刊上的論文更容易得到關注,有很大幾率能夠成為高被引論文”這一結論已經基本成為共識[4]。此外,隨著期刊出版模式的發(fā)展和改變,學者發(fā)現(xiàn)論文是否可以開放獲取也會影響到論文的受關注度和被引頻次[5]。作者因素方面,科研合作對被引頻次的影響最受關注,包括合著和獨著[6]、機構合作[7]和國際合作[8,9]等形式。除科研合作外,衡量作者聲譽和科研能力的指標比如h指數(shù)、已數(shù)等[10],作者所在機構的研究實力[11]等,也可能與被引頻次有關。論文本身因素方面,普遍認為綜述類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shù)明顯要比研究類論文高[12]。而研究話題的新穎性[13]、參考文獻[14-15]和基金資助[16]等因素也會對被引頻次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還有學者研究了文本因素[17-18](包括關鍵詞個數(shù)、題目和摘要長度、論文篇幅、可讀性)與被引頻次之間的相關關系,盡管這些因素與我們的“通常的認識”并不符。上述文獻盡管探討了各種各樣的因素,但大多是研究單一因素與被引頻次之間的關系,而該做法并非合理。因為被引頻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考慮某種單一因素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時研究某一因素才有意義,因此有必要將多種可能的重要影響因素綜合納入到分析模型中去研究。已有學者在研究中對影響論文被引頻次的各種因素進行了綜合性的考察:YuTian等[19]以WebofScience中圖書情報領域的20份期刊為樣本,驗證了其所選的四大類共24個指標均對論文被引頻次有影響,同時顯示了逐步回歸分析在預測被引頻次上的可行性;王海濤等[20]對WebofScience收錄的20種經濟學科高水平期刊在2000-2014年間收錄的論文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作者數(shù)量、參考文獻數(shù)量、論文長度、是否基金資助、期刊影響因子、發(fā)表年份以及研究方向等因素都會對被引頻次產生影響。盡管如此,這些研究多是以某單一學科領域為研究對象,所驗證影響因素在其他學科的適用性仍存疑。雖然有少數(shù)國外學者將研究范圍擴展到三四個領域[21-22],但還不足以說明學科間的差異性,因而有必要擴大研究領域,開展不同學科間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其異同。

1.2關于期刊及其影響因子是否可作為影響因素的認識

如前所述,論文被引頻次與其所在期刊影響力存在顯著正相關,這已被眾多研究所證實,而這其實存在內在的必然性。一方面高影響力期刊為了維護期刊聲譽,對論文的質量、創(chuàng)新性等要求較高,能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已經過嚴格的同行審議,質量上能夠得到保證;另一方面發(fā)表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的論文會受到同行更多的關注,潛在地增加了被引用的可能性,并且科研工作者為了擴大其成果的影響,也傾向于將手中高質量的論文投向高影響力的權威期刊,長此以往導致絕大部分高質量的論文都集中在少數(shù)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即形成期刊載文上的“馬太效應”。鑒于論文質量與期刊影響力之間的互惠性關系,期刊層次影響論文被引頻次也就順理成章。而正是因為如此,期刊作為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因素來研究就存在商榷之處。從知識生產角度而言,期刊投稿和發(fā)表已非論文知識生產的所屬環(huán)節(jié),其只是知識成果(預期)發(fā)表的載體形式。也就是說“期刊層次是影響論文被引頻次的重要外在因素”并不能真正幫助科研工作者提高論文的科研質量,期刊發(fā)表已是科研創(chuàng)作的完成時。“發(fā)表高影響力期刊”至多只能成為作者在科研過程中提升論文質量的重要驅動力,而非論文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現(xiàn)實影響因素。已有研究將期刊及其影響因子作為影響因素來考察,有一重要原因即均是將某學科下多份期刊論文放在一起作為研究數(shù)據(jù)來分析,而這些數(shù)據(jù)的驗證結果通常是影響因子的差異表現(xiàn)最為顯著。盡管也有文獻通過計量模型,對期刊影響因子進行控制后,再來研究其他因素的作用,但仍存在偏頗。首先,不同期刊對論文的內容質量控制和出版規(guī)格很可能也要求不同,如各期刊對論文版式要求和排版印刷習慣的差別可能使諸如篇幅等論文本身因素的測算存在較大誤差。其次,即使同一學科下的多個期刊間,由于針對分支領域的不同,刊載論文的被引頻次也會存在較大差異[23],如能源經濟子學科在經濟科學領域就占有被引優(yōu)勢。最后,既然期刊層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被引頻次,為何同一本期刊收錄的論文,被引頻次也通常呈現(xiàn)偏態(tài)分布?對多個期刊整體進行分析,影響因子的作用表現(xiàn)會過于顯著,反而可能忽視背后真正有價值的因素。鑒于以上原因,本研究認為要想嚴格準確地識別出影響被引頻次的價值性因素,不應將多個期刊論文納入到同一個模型中研究,而是需要將期刊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排除在外,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只對同一期刊上的論文進行比較驗證。

1.3研究指標與假設提出

在剔除期刊因素后,筆者從知識生產要素角度,將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分為四類,并遴選出各自的代表性指標,結合前文的文獻綜述,進而提出研究假設。整體而言,科學知識生產就是科研主體在科研資源條件的支持下,通過一定的生產關系,作用于科研知識基礎,創(chuàng)造出科研成果。

1.3.1科研主體及其生產關系

科研人員為了達成某些科學目標,往往會主動尋求科研合作[24]。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科研合作能提高論文影響力,因為一方面科研合作能“集思廣益”,為科研項目“提供更豐富的研究思想、方法和資源”[25],另一方面作者人數(shù)較多時也有助于擴大論文的影響力,潛在地增加了論文被引的可能性。據(jù)此提出假設1,即H1:作者人數(shù)、機構數(shù)、國家數(shù)對被引頻次有顯著正影響。

1.3.2科研知識

基礎科研知識基礎體現(xiàn)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論文重要的組成部分,許多研究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有關參考文獻的作用曾被多次討論,涉及到的指標包括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質量以及時效性等。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越多,可能代表作者經過廣泛的資料收集和前期調研;參考文獻越新,說明該項研究成果的研究主題、技術方法等較新;而參考文獻的質量(通常用參考文獻的被引頻次來表征,但這一數(shù)據(jù)較難獲得)越高,說明該項研究是建立在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之上,這些都有可能提升科研成果質量、增加論文被引頻次。鑒于指標的易獲取性,本文選取參考文獻數(shù)和引用半衰期(最新一半的參考文獻距今的時間)這兩個指標,并提出假設2,即H2:參考文獻數(shù)越多,引用半衰期越短,被引頻次越高。

1.3.3科研成果

本身已有不少學者研究了文本因素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所選因素包括代表成果整體信息量的論文篇幅和代表成果基本信息特征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等因素,后者在已有研究中出現(xiàn)較多的有篇名長度、摘要長度、摘要可讀性和關鍵詞個數(shù)等指標。相對于論文篇幅和摘要可讀性指標,篇名長度、摘要長度和關鍵詞個數(shù)與論文質量并不存在合理的邏輯關系,因而本文只對論文篇幅和摘要可讀性指標進行檢驗。論文篇幅用文章頁數(shù)來衡量,度量摘要可讀性所用的方法是FleschReadingEase(弗萊士易讀度)。弗萊士易讀度是美國Flesch博士提出的一個經驗性公式,分數(shù)越低表示閱讀的難度越大,該公式是目前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檢測易讀性的公式,并被微軟公司嵌入到OfficeWord中,其在文獻計量學中的適用性也得到驗證,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粗略估計”[22]。基于此,提出假設3,即H3:論文篇幅越長,論文包含的信息量越多,問題被討論得越細致,被引頻次越高;摘要可讀性越高,該文的摘要越容易被理解,也更有機會被讀者使用,被引頻次也越高。

1.3.4科研資源條件

基金資助是科研資源條件的主要表征。由于基金申請要經過同行對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等進行嚴格的評議,通過的項目往往在創(chuàng)新性方面較高,因而有可能產出高質量論文;此外獲得基金資助后也有利于提升科研設備水平、拓寬調研考察范圍和增加學術交流機會,進而可能會提升科研質量、增加論文被引頻次。據(jù)此提出假設4,即H4:有基金資助的論文比無基金資助的論文被引頻次要高。

2數(shù)據(jù)遴選與模型選擇

2.1數(shù)據(jù)遴選

合理地選擇期刊及其刊載論文數(shù)據(jù)對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著力于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的多期刊間比較,而“多期刊”可分為不同學科的期刊間比較和同一學科內的期刊間比較兩種情況。考慮到前文提及的“期刊專業(yè)性與否對其刊載論文被引頻次的差異影響較大”情況,同時也嘗試擴展到對學科間的初步比較,本研究選擇對不同學科的專業(yè)性期刊進行比較。本研究基于以下原則進行期刊及其論文數(shù)據(jù)的遴選。首先,筆者選擇了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大系統(tǒng)的15門學科,每門學科也考慮到了在ESI分類體系的分布性。其次,所選期刊專業(yè)性較強、學術質量高。研究主題對論文的被引頻次存在直接和關鍵的影響:不同學科的影響因子差異較大,同一學科的不同子領域期刊的被引傾向性不同,而同一期刊話題差異較大的文章的受關注度也有很大區(qū)別,因而,本研究盡量選擇主題較為集中的期刊,而非學科領域內的綜合性期刊。當然,所選期刊均為該學科領域的權威性期刊。然后,所選期刊發(fā)文量要足夠大,這為模型可以提供充足的樣本數(shù)據(jù)。最后,考慮到各學科及其期刊的引文周期,選擇相對合理的發(fā)文年份。因為選定的年份如果離現(xiàn)在太近,會使被引頻次有較大誤差,即使是同一年發(fā)表的論文,1月和12月發(fā)表的論文之間也存在較大時間差,因此選擇的年份要使各論文的被引頻次基本趨于穩(wěn)定。基于以上標準,在Webof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下載以下15本期刊收錄的Article類型論文數(shù)據(jù)。

2.2回歸模型介紹

本文擬選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研究各因素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在對模型進行估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被解釋變量的分布。論文的被引頻次是非負整數(shù)的離散變量,是典型的計數(shù)數(shù)據(jù),對于這類計數(shù)數(shù)據(jù),如果采用一般的線性回歸會產生無效和有偏的系數(shù),因此需要采用計數(shù)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常用的計數(shù)模型有泊松回歸和負二項回歸,前者要求被解釋變量的期望與方差相等,當方差明顯大于期望,即存在“過度分散”的特征時,考慮使用后者。此外,如果計數(shù)數(shù)據(jù)中含有大量的0值時,考慮使用零膨脹泊松回歸或零膨脹負二項回歸,究竟該使用哪種模型可以采用LR檢驗、Vuong統(tǒng)計量等進行判斷[26]。

3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以IEEETIP期刊為例

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TIP)期刊是圖像處理及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期刊之一。2013年IEEETIP期刊共發(fā)表Article類型的論文427篇,各變量(不含“有無基金資助”這一虛擬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3.1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檢驗

為避免由于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導致出現(xiàn)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shù)對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檢驗,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都很小,絕對值均低于0.6,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多重共線性,可以將其納入同一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3.2回歸模型選擇與結果分析

427篇論文的被引頻次分布直方圖如圖2所示,其中橫軸表示論文的被引頻次,縱軸表示頻數(shù)。

4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的學科期刊間差異

鑒于論文篇幅,對其他14本期刊進行回歸分析的過程不再一一列出,表4匯報了各回歸模型的簡略結果。從表4中可以看出,選定的8種因素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a.參考文獻的引用半衰期在15本期刊中都與被引頻次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關系,即引用的參考文獻越舊,對被引頻次的增加越不利,從系數(shù)的數(shù)值可以看出這種作用非常顯著。可能的原因是,現(xiàn)在科學知識的更新?lián)Q代速度極快,陳舊的參考文獻除特別經典的外,可能在研究方法、結論、話題的新穎性等方面都有些過時,以這些參考文獻為研究基礎的科研成果可能質量不高、被引頻次偏低。b.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在大多數(shù)期刊中也表現(xiàn)出了對被引頻次的顯著正向影響,即參考文獻數(shù)越多,越有利于被引頻次的增加,雖然從系數(shù)的數(shù)值來看這種貢獻度很小。科學研究大多是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參考文獻數(shù)越多,說明研究經過充分的資料收集和現(xiàn)有研究成果總結等,因而有助于明確方向、避免錯誤、提升科研質量。c.論文篇幅在所有期刊中都與被引頻次不存在顯著相關性關系。雖然在一般的印象中,論文篇幅越長,可能問題被討論得越充分,包含的信息量越多,但本文的研究表明該因素并不會對被引頻次產生影響。這可能是因為論文篇幅與作者的行文寫作方式、期刊的排版方式關系更大,并不能說明信息量的多少;或者即使信息量較大,但能影響被引頻次的依然是這些信息的質量。d.其他因素只在少數(shù)幾個期刊中與被引頻次有顯著相關性,甚至有些因素在不同期刊中對被引頻次的影響效果相反。這說明這些因素都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對科研質量的提升作用因期刊和學科而異。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國家數(shù)只在少數(shù)期刊中與被引頻次有相關關系,但國際合作對論文被引頻次的正向影響已得到眾多研究驗證。比如邱均平等人研究也顯示[25],國際合作論文的被引頻次總體上高于國內作者的論文,但國家數(shù)量與被引頻次之間僅存在弱相關,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引入“是否為國際合作論文”這一虛擬變量來替代國家數(shù)是有必要的。對機構數(shù)的處理和討論也存在類似情況。

5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期刊影響因子進行控制的前提下,參考文獻的引用半衰期在所有15本不同學科的期刊中都表現(xiàn)出了對論文被引頻次的顯著負影響,引用半衰期越長對被引頻次的增加越不利;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在多數(shù)期刊中也發(fā)現(xiàn)與被引頻次有顯著正向影響;論文篇幅在所有期刊中均未發(fā)現(xiàn)對被引頻次有顯著影響;其他指標對被引頻次的影響在不同期刊中有較大差別。盡管本文結果驗證多為“陰性表現(xiàn)”(多數(shù)假設并不顯著),但反而厘出除論文質量和內容話題之外的在學科間更具普遍意義的影響因素,即作為學術論文知識基礎的參考文獻。當然,本研究選定的15本期刊并不能完全代表各自學科(盡管如此,依然可以看出各學科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性),還應擴大學科內的期刊遴選數(shù)量和選擇更多學科領域,來研究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的異同。本研究對科研工作者論文撰寫、科研論文評價以及科學計量學學科有一定啟示。首先,對科研工作者來說,要想擴大論文的影響力,增加被引頻次,歸根到底要在論文質量上下足功夫。提升論文質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主動關注本領域的前沿成果,把握學科發(fā)展的最新動向,充分地參考和總結前人文獻,以此來提升科研質量。此外還可以加強國際合作,行文寫作時盡量做到易讀性強等。其次,在科研論文評價方面,本研究也可以反向論證被引頻次作為論文質量評價的可行性。除了期刊影響因子這一與論文質量密切關聯(lián)的外在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會對被引頻次產生影響。然而經過控制期刊影響力和擴大實證調研范圍后,發(fā)現(xiàn)引用半衰期、參考文獻數(shù)量等與論文質量之間存在內在邏輯的因素,確實會影響論文被引頻次。而論文篇幅等容易“人為操作”的因素,并不會對被引頻次產生實質影響,假使這些易操控因素也能影響到被引頻次的話,那被引頻次就不應作為評價論文質量的指標。因而,通過真實關聯(lián)因素的作用驗證側面說明了用被引頻次來衡量論文質量相對合理。最后,就科學計量學學科而言,許多似乎已被證實的觀點仍需通過控制相關變量或擴大調研范圍,更加細致謹慎地進行數(shù)據(jù)驗證和理論邏輯論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极品美女一级毛片| 野花直播免费观看日本更新最新|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久久|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 97国产在线视频公开免费| 性欧美黑人巨大|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的天堂色偷偷之色偷偷| 四虎影视大全免费入口 | 最新欧美一级视频| 亚洲第一永久色| 真实乱l仑全部视频| 嗯!啊!使劲用力在线观看| 韩国伦理s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综合网激情五月|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jizz18免费视频| 尤物网在线视频| 中文在线三级中文字幕| 日本一本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电影网| 极品欧美jiizzhd欧美|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沉伦柳淑云漫画3d|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软件 | 狠狠色综合TV久久久久久| 动漫人物桶动漫人物免费观看|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卡无卡视频| 欧美欧洲性色老头老妇|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国语麻豆| 天堂网在线观看|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