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經局發展集體經濟工程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州農經站的精心組織與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發展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壓實責任,明確任務,通過拓寬增收渠道、創新管理機制等措施,全力推進集體經濟建設,全縣村集體經濟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有力的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現將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完成情況
按照州印發的《2019年自治州貧困人口脫貧村出列檢查工作方案》(州扶辦發〔2018〕44號)文件,下達我縣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總村數的70%,截止2019年10月底,全縣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村達200個(村社區、居委會),占總村數的66.1%,(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10萬元的村192個,10萬—20萬元的村5個,20萬元以上的村3個)。已超額完成了州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并且實現了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工作機制,強化責任落實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縣、鄉兩級政府分別成立了由黨政一把手任組長,分管副職任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發展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強化責任落實。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把村集體經濟建設納入了精準扶貧“十五項工程”,層層壓實責任,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三是強化工作落實。由農業、財政、扶貧、發改、農經、金融等多部門組成的縣村級集體經濟建設領導小組,適時召開聯席會議,分析進度、解決問題、部署工作,同時將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納入縣政府目標管理考核范疇。
(二)、拓寬增收渠道,增加村級收入
一是招商引資,盤活資產。為拓寬增收渠道,對原有村辦企業進行加強經營管理,挖潛增效,并通過合作、承包、租賃等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如靈溪鎮玉屏社區,依托地處縣城城區開發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把原來的村門面擴增為5個,使該村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高坪鄉場坪村用活土地資源與縣商務局聯合修建農貿市場,由村委會管理,年經營收入達20萬元以上。二是打捆資金,籌建門面。通過各級各部門對口扶持方式,先后在縣中心市場、石堤鎮和芙蓉鎮交通樞紐地段購買和興建了67個門面。縣城中心市場的12個門面,每年門面租金在2萬元以上,石堤鎮、芙蓉鎮門面年租金在5000元以上,這些租金收益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增加了一筆穩定的集體收入。三是因地制宜,開發資源。充分利用出讓土地、“四荒地”、山塘水庫、林場等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合作開發、租賃、承包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潤雅鄉麻陽村整合本村溫泉、茅巖河河道資源,出租給張家界西線旅游公司年租賃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塔臥鎮三家田村借助省水利廳扶持機遇,興建了自來水廠、光伏發電站、新修門面,入股合作社等渠道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19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達40萬元以上。四是探索合作,發展產業。依托支柱產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村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商業運作模式,增加村集體收入。砂壩鎮高樓村利用村里原有的300畝茶園,由村支兩委牽頭組建了茶葉種植合作社,在對老茶園進行改造的基礎上,新造茶園900畝,村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顆砂鄉太坪村把產業資金入股到和順現代農業合作社,每年可分紅5萬元以上。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全縣新造油茶林10萬畝,涉及88個村,全部由村委牽頭組建合作社,項目產生效益后,按照農戶占50%、企業和合作社各占20%、村集體占10%的“5221”模式進行分紅,確保88個村集體經濟有固定的收入。
(三)、創新管理方式,做實集體資產
針對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成本大、缺乏管理人才等制約因素,采取入股優勢產業獲取分紅盈利的方式,使全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有穩定的收入。一是將2018年86個預脫貧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4300萬元入股到縣紫陽扶貧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由縣紫陽公司負責牽頭建設,縣農經站協助管理。縣紫陽公司與各貧困村簽訂委托經營協議,采取“集中建設、集中管理、統一經營、分村受益”的運作模式,確保每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元以上。2018年2月完成石堤鎮大利一期、二期征地342畝,毛土坪村、西湖村征地2889畝。2018年4月完成光伏發電站招投標工作,興業承建6兆瓦大利光伏電站,隆基綠能公司承建毛土坪6兆瓦光伏電站。2018年7月中旬大利光伏電站并網發電,2018年9月底毛土坪6兆瓦光伏扶貧電站并網發電。2018年9月底縣紫陽公司已撥付給86個預脫貧村每村5萬元光伏發電分紅收入資金,完成了村集體經濟年度建設減貧目標任務。二是將縣中心市場、石堤鎮和芙蓉鎮的67個村級門面,明確村集體資產產權,分別給每個村辦理了《房產證》,《房產證》由縣農經站統一管理。門面租金年終統一由租賃方交縣農經站,再由縣農經站撥付到相關村的“村賬鄉代管”的賬上。通過入股公司分紅和門面的統一管理,既保證了村集體有固定收入,也確保了村集體資產不流失,進一步做實做強了農村集體資。
三、存在的問題
各鄉鎮建設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不高,工作措施不強,工作力度不夠。村集體經濟建設自主項目非常少,僅有鎮村、鄉村、鄉村、鎮村、鎮村、鎮村等為數不多的村有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絕大多數村都因為缺資源、缺經營管理人才,寄希望于統一經營和委托經營而產生集體經濟收入,依賴于縣扶貧辦紫陽公司的統一開發項目。
四、2020年工作計劃
(一)目標任務
以黨的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州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踐形式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2020年全縣消滅集體經濟空白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80%以上。
(二)鞏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鞏固我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成果,結合中組部連續三年每年支持發展2000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每村支持獎勵50萬元的政策,鼓勵通村集體經濟組織過資產資源租賃、農業開發、生產服務、鄉村旅游、聯合經營等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探索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管理模式,來突破集體經濟發展瓶頸。
(三)、多形式多渠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以做實光伏發電產業和入股不二門旅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多渠道發展集體經濟,同時加強光伏發
電站后期維護管理,確保入股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
1、盤活集體資產,發展租賃型經濟。進一步摸清資產總量結構,開展清產核資,明晰村級集體產權,分類盤活資產,體現經營效益。支持村集體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校舍、廠房、倉庫、生產裝備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現有經營性資產和集體財產,通過租賃、創辦合作社、入股聯營等方式,取得經營收入。
2、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開發型經濟。鼓勵村集體參與集體未利用土地、森林、山場、荒地、灘涂、水面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高效、特色、品牌和現代綠色農業。支持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興辦股份合作社或合作農場。
3、興建商貿設施,發展物業經濟。發揮城郊村的區位優勢及扶貧村和移民村的資金項目扶持政策優勢,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用地政策和城鄉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城市擴容、小城鎮和工業園區建設,集體投資興建農副產品集貿市場、門面和倉儲物流等物業設施,通過自主經營、發包經營、聯合經營等形式,增加集體收入。
4、開展經營服務,發展生產服務型經濟。按照“自愿互利、有償服務”的原則,鼓勵和支持村集體創辦專業合作社、扶貧互助合作社、綜合服務社、便民服務店、勞務服務隊等各類服務實體,有償為產業大戶、家庭農場、個私企業等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物資供應、農機作業、生產用工用水、統防統治、農產品加工運銷等生產經營服務。
5、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合作投資型經濟。鼓勵村集體自主投資承建小微水利、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生態旅游、民生工程等基礎設施,開發荒山、荒地等各類資源。支持村集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資產資源,吸引工商資本下鄉進村投資興業,通過參股經營或聯合開發等方式,建立村企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發展,聯營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