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霧霾天氣的治理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求知雜志》2014年第八期
一、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
所謂霧霾,指的是霧與霾的組合,它們的相同之處都是視程障礙物,但二者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指出,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于1公里時的天氣現象,而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霾的形成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隨之增多,城市中的高樓越蓋越密、越蓋越高,城市建筑物的阻擋與摩擦作用使風速減小,城市中的靜風現象增多,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無法擴散和稀釋,從而在城市內及其周邊區域不斷累積。二是在垂直方向上出現逆風。逆溫層覆蓋在城市的上空,使得高空的氣溫比低空的氣溫更高,這種逆溫現象的出現限制了空氣的垂直運動,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無法向高空稀釋,被集聚在低空或近地面的區域內。三是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城市中的工業、交通、建筑對于能源的消耗所排放出的各種廢氣廢物使得懸浮顆粒物大量增加,是造成霾的最主要原因。據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陳良富表示,空氣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塵礦物質凝結核后會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顆粒,再遇到較大的空氣相對濕度后(例如霧),就會很快發生吸濕增長,顆粒的粒徑增長2倍至3倍,消光系數增加8倍到9倍,也就是能見度下降為原來的1/8至1/9。通俗地說,就是空氣中原本存在的較小顆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變成人們肉眼可見的大顆粒物,隨即產生灰霾。灰霾再與霧結合在一起,即發生霧霾天氣。綜合分析京津冀地區的情況,其霧霾天氣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1.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從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來看,煤炭占比超過70%,煤炭的燃燒排放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的直接來源。而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與趕超型的工業化進程當中,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撐;同時京津冀處于北方地區,冬季的集中采暖也對煤炭有大量的消耗。據統計,2012年京津冀地區的煤炭消費總量分別達到2269.89萬噸、5298.12萬噸和31359萬噸,分別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0.64%、1.5%和8.89%,合計占比超過11%。對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造成京津冀地區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2.機動車數量的迅速增加。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研究發現,京津冀地區的霧霾中有大量含氮的有機顆粒物,這是上世紀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含氮有機顆粒物是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相互反應共同產生的,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中的污染物主要來自汽車的尾氣排放。京津冀地區的機動車數量正處于加速增長的趨勢中,首都北京被中國人戲稱為“首堵”,天津也開始了限號、限行的交通治理,從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區的機動車保有量之規模。根據《2012年天津市環境狀況公報》,機動車尾氣排放約占全市大氣污染物的16%,這些機動車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PM2.5細顆粒物成為霧霾天氣的主要來源。
3.建筑排污嚴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工地揚塵和各種噴涂造成嚴重污染。以天津市為例,2013年天津建設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全年預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430億元,市政交通建設投資1480億元,合計近3000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30%。2013年全市新開工各類房屋建筑4960萬平方米,累計在建施工面積達1.33億平方米,全市建設工地5970多個,遍布全市。大量的建筑施工,不僅消耗著規模巨大的化石能源,同時施工過程中的揚塵、各種噴涂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從而加劇了霧霾天氣。
二、治理霧霾天氣的對策建議
為了減少霧霾給環境、經濟、健康等方面造成的顯著負面影響,根據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天氣現狀、原因及地區發展目標,可從污染物排放的末端、源頭以及長期機制的建立等角度開展治理:
1.短期內重點在于污染物排放末端的治理。一是應淘汰落后產能、減少工業排污。根據大氣污染現狀及霧霾治理目標,量化京津冀地區減少大氣污染的排放量,強制要求區域內的化石能源消耗企業(特別是煤電、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生產企業)與政府簽訂減排協議,協議時間內未能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須遷移或關閉;對于能源消耗大戶,要求其根據上一年度的能源消耗總量按照一定的比率換算,向政府繳納費用或通過生產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等方式沖抵,從而提高企業的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生產性排污。二是應倡導綠色出行、減少交通排污。完善公共交通建設,發展地鐵、公交汽車、出租車、租賃自行車相結合的公共交通網絡,減少人們對于私家車的使用與依賴;公共交通設施全部采用清潔能源,公共汽車、出租車全部使用天然氣動力或電力車;建立自行車租賃系統,倡導并鼓勵人們綠色出行;加大對自購清潔能源汽車的補貼與優惠措施,增加汽車充電、加氣網站,提高清潔能源汽車使用的便捷性,促進人們對新動力汽車的消費需求。三是應實施低碳建筑,減少建筑排污。建立建筑環保標準,強制新建建筑物減少化石能源使用,減少污染物排放;對舊房進行節能環保改造,通過地源熱泵采集地下熱能、雨水收集綜合利用、導光管將陽光引入室內照明等措施,減少因采暖、制冷、照明而產生的化石能源消耗;在建筑物頂部加裝光伏發電設備,增加清潔能源的生產與使用。四是應改造公共設施,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減少裸露的地表面積,從而減少揚塵;更換公共照明為LED燈,節能降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改變集中供暖方式,推廣“熱電聯產”技術,將發電過程中產生的熱能收集用于供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還可以采用天然氣或燃燒垃圾的方式替代燃煤,減少煤炭使用量。
2.中期內重點在于污染物排放源頭的治理。一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根據地理環境特點,合理安排產業分布,將重污染產業遷移至靜風現象、逆溫現象較少的區域,減少霾的產生;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減少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的環境友好型經濟增長點。打造京津雙城中心、河北省環京津發展模式,緩解北京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持續惡化的趨勢,加快發揮天津北方經濟中心的作用,減少河北省重污染產業集聚的現狀。二是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充分利用各地的地理優勢,加大對清潔能源生產(如LNG、風能、太陽能等)項目的投入與使用,提高清潔能源的生產能力;充分發揮海濱城市的港口優勢,加大國際低碳合作,引進國外成熟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天津碳交易市場的作用,以市場力量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同時,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以收取排污稅等方式提高非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以經濟手段助推企業實現節能低碳轉型,從而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三是建立環境治理專項基金。主要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國際資本多渠道融資,制定基金管理辦法,明確資金收支管理。款項主要用于節能改造補貼、治理技術開發、污染企業遷移或關閉補償等資金支持,并對可再生能源進行補貼,平衡其生產成本過高的劣勢,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四是建立合作治理長效機制。組建專家組,制訂分級大氣污染緊急狀況應急辦法,建立三地聯防聯控環保機制,完善區域協調、整體推進的統籌機制和政策體系,合力治理霧霾天氣等環境污染現象,打造共同負責、共同受益的優質區域生態環境。
3.建立長期機制以實現經濟、生態、民生的和諧發展。一是加強立法,以行政手段確保環境質量。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環境治理的投資力度,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通過向企業及民眾征收排污稅、擁堵稅、高碳稅等措施,激勵企業、民眾自覺選擇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導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二是推進植樹造林,提高生態自愈能力。充分利用森林、綠色植被對于空氣質量的凈化能力,植物能夠通過氣孔吸收氣態污染物,同時通過滯留在空氣中的微粒而減輕污染,較高的植物覆蓋率可能會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的釋放量,從而改善空氣質量。而京津冀地區草場退化現象、土地荒漠化現象、原始森林退化現象均較為嚴重。特別是河北省,整體綠化水平較低、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的問題仍十分突出。應建立區域生態建設整體推進機制,統籌協調,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及綠化率,提高植物吸收大氣污染物的能力,改善區域空氣質量。三是強化區域優勢,深化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區的智力優勢與科技優勢,鼓勵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以吸納就業,改變以往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培育綠色的經濟增長點,搶占低碳行業的國際市場。
作者:王芳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