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婦女解放背景下農村養老資源變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社會性別理論為指導,深入河南省C村,歷時性研究了婦女解放背景下婦女供給養老資源能力和意愿。研究發現生產方式決定了婦女供給養老資源能力,社會文化是影響婦女供給養老資源意愿的重要因素。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中數據顯示,有近60%的中國老人居住在農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時,農村和城市6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為分別為14.98%和11.68%,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分別上升了4.07個和2個百分點。從數量上來看,我國農村老年人口數量高于城市。從增長速度來說,農村老齡化增幅大于城市。相比經濟發達、醫療條件先進、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的城市而言,農村面臨著更嚴峻的養老挑戰。農村人口老齡化加重了農民養老負擔,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因此,如何讓農村實現“老有所養”已成為當今政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1問題提出
以土地為保障的家庭養老是我國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下農民的生產邏輯和最佳選擇,對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從養老資源供給形式來說,家庭養老是以父子血緣為基礎的代際之間資源轉移,是一種雙向代際互惠和反饋模式。從家庭養老歷史來看,“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是家庭養老功能發揮的重要保障。從名義上看,兒子是家庭養老的主體,但是兒媳才是實際照顧者,兒媳的贍養意愿和行為直接影響著老人的生活質量。在婦女地位不斷提升的時代背景下,婦女供給養老資源的能力和意愿是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農村家庭養老?賀雪峰認為土地制度變革和非農化打破了父輩以土地為保障的養老權威和物質基礎,傳統以縱向父子關系為重心的家庭關系轉向以橫向夫妻關系為重心,代際關系漸趨失衡,重心轉移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女性在家庭中權力和地位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從而擁有了更多可支配資源。對代際關系出現的失衡現象,王躍生主張鼓勵和支持女兒和兒子一樣承擔養老責任并參與到家庭養老實踐中,強調親情關系在維系代際關系的作用。陳柏峰、郭俊霞提出不能僅從父權的衰落來考察當前孝道的衰落,也應該從價值和意義的層面來考察這個問題。風笑天、李樹茁、唐燦、馬春華等人認為女性比男性更認同對父母的贍養,更愿意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學界現有研究偏重從國家、社會和家庭層面對家庭養老變遷進行研究,缺乏對婦女這一家庭實際養老照顧者供給養老資源變遷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礎上,以婦女個體為研究對象,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社會性別理論的指導下,以河南省C村為依據,采用采用文獻法、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收集資料,深入分析束縛于生產方式和社會文化等因素中社會分工、經濟收入、角色、地位、觀念的變化,從而演繹不同時空農村婦女供給養老資源能力和意愿的變遷,并以此考察家庭養老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2小農生產方式下女性依附與孝文化約束下兒媳照顧者角色的內化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千百年來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孝的基本含義就是要順從和孝敬父母,孝文化是傳統中國家庭養老的文化和社會基礎。孝文化產生于宗法家族,而宗法家族踐行和再生產孝道,兩者是一個相互支撐和協調的文化體系。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是聯系宗法家庭組織和國家組織的橋梁和媒介,而對家長的孝則是“為仁之本”。為了維護家族的穩定,有序成為家族結構穩定的內在要求。因此,家族內部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尊卑關系制度。大家長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主權,掌握著家庭財產、婚喪嫁娶、物資分配等幾乎一切事務的決定權。作為家族繼承人的兒子要尊敬和贍養父輩,要傳宗接代,要努力讀書以光耀祖宗等。作為兒媳的女性在家庭尊卑關系中處于最底層,要遵從“三從四德”和“主內”的家庭分工,要從事為丈夫生養后代、侍奉公婆、操持家務等工作。為了保持家族的長久穩定和持續發展,家族就要將傳統孝觀念、男女分工模式、家族規則等建構家庭秩序結構的儒家文化通過社會化的途徑傳遞給子代。在傳統社會,以父慈子孝妻從為主要內容的家庭觀念,與以君仁臣忠民順為代表的國家關系相對應的。可以說,國家和家庭是一個同構體。鑒于宗法家庭在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的良好效果,統治者把家庭的倫理和道德邏輯移植到國家治理的政治實踐中,推行禮治,并以孝治天下。在小農生產結構影響下,婦女被限定在家庭領域,沒有財產權、勞動權和繼承權,無法獲得物質或貨幣收入,只能靠依附其丈夫而生存。因此,從養老資源類型來看,婦女可以供給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這兩類資源,而幾乎沒有提供經濟類養老資源的能力。在傳統禮治社會,婦女自出生就受孝文化和傳統倫理的約束,并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將孝文化內容為自身行為規范。就養老資源供應意愿來說,這一時期,婦女自覺遵從社會倫理規范,義不容辭的為公婆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兩類養老資源。
3集體經濟下婦女依附地位松動與傳統孝文化延續
下雙重角色的婦女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迫切需要恢復和發展生產力。傳統封建婚姻制度將女性束縛在家中,剝奪了婦女的勞動權和社會參與權。如何將占全國半數的女性動員起來維護和建設新中國,是當時領導人面臨的難題和機遇。為了解放婦女,1950年黨中央制定《婚姻法》,廢除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制度,保障婦女婚姻自由,并賦予婦女參加勞動和從政的權利。在國家權力的推動和支持下,婦女開始走出家庭,進入生產隊,參加公社勞動,甚至參與政治生活。但這一階段婦女解放是國家自上而下推動政治動員和社會變革,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色彩。真正的婦女解放不僅需要國家力量的“在場”,還需要婦女個人認同和社會文化環境的配合。雖然建國后黨中央頒布的廢除封建家長制、包辦婚姻制度等法律措施給封建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批判,但是短時間內還不足以徹底消除延續了幾千年傳統的封建禮教和傳統倫理思想對村民的影響。“上工的時候我去干活,飯點我回來做飯,婆婆不上工也不做飯,整天就坐門坎歇著。人家是老的,咱也不能說啥。我不做了,村上別人也說我啊。”C村70歲阿婆回憶說。建國后,政府通過各項法律制度和社會宣傳措施賦予了女性參與社會勞動的權利。就女性供給養老資源的能力而言,集體經濟時期,女性憑借生產隊勞動所獲得“工分”為家庭掙得了部分生活資源,填補了女性供給經濟類養老資源的空白,提高了供給養老資源的能力。由于文化差距的存在,這一時期女性仍深受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男女分工模式的影響,不僅要扮演“勞動者”的角色,還要繼續承擔照顧公婆的的責任,且婦女也認同自己所扮演操持家務、贍養老人的角色。因此,從供給意愿角度來說,在傳統文化和集體倫理的約束下,婦女自愿為公婆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自己用“工分”換取的生活資源。
4生產方式變革下獨立自主的女性與傳統文化解體
下新的性別認同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流動的加快、家庭功能的分化,村民之間的異質性不斷加強,村規風俗對村民的影響力和約束力漸漸喪失,傳統道德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傳統道德和城市理性價值觀念相互交織,鄉村道德評價標準出現混亂無序的狀態,作為家庭養老的文化基礎孝道規范也面臨著失范的局面,以國家權力意志為保障的法治開始介入鄉村社會,以期重建鄉村文化結構,從而確保農村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行。在城市文明的影響下,農村女性視野不斷開闊,知識面也不斷擴大,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獨立的經濟收入提升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讓婦女從傳統性別角色和家庭倫理對其必須贍養公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婦女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提供養老資源的對象。相比較毫無血緣關系的公婆,她們更愿意為自己孩子和父母提供資源。“媳婦想法多的很,在她面前不敢多說啊。現在媳婦當家,兒子都指望不上,我上次住院都是閨女們給掏的錢。媳婦掙的錢都存在給她娃花啊,多余的都給她娘家了。現在就圖著媳婦能念著給她帶孩子的份上,到老了管管我了。”C村66歲阿婆說。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制和外出務工改變了傳統父權制下的生產結構和收入構成,婦女擁有了獨立經濟收入,擺脫了從屬和依附地位,婦女家庭地位不斷提升,逐漸掌握了家庭資源的控制和分配權。就養老資源供養能力而言,婦女供給經濟類養老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在傳統孝文化日漸微衰、市場理性文化和女性性別認同日益獨立自主的背景下,婦女供給養老資源的意愿發生了轉移,她們更愿意將家庭資源提供給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從家庭養老實踐來看,女性與公婆的互動中更多地體現出理性交換色彩。
5結語
家庭養老是一項長期的、無間斷的照料性工作,是一項需要照顧者一直陪在老人身邊的照顧實踐活動。從婦女這一家庭養老實際照顧主體供給養老資源變遷角度來看,為完善農村家庭養老,我們面臨一種選擇:提高婦女作為兒媳贍養公婆的意愿還是提倡婦女以女兒的身份成為父母養老實踐中名副其實的養老主體?這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曾光霞.中國人口老齡化新特點及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2):136-139.
[2]王躍生.中國家庭代際關系的維系、變動和趨向[J].江淮論壇,2011,246(2):122-129.
作者:張芳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