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三早教育”對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臨床醫學教育是由多學科組成,研究腫瘤的臨床腫瘤學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早教育”對醫學生健全性格的形成、良好學風的培養、嚴格規范的樹立、科學方法的掌握、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三早教育”是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是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需要,是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臨床腫瘤學”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考核評價不科學、師資隊伍薄弱問題。開展將“三早教育”與“臨床腫瘤學”課程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全面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大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嘗試,能夠為各醫學學科的發展提出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三早教育;臨床腫瘤學;職業素質;人文精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以及空氣、環境污染等因素,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疾病[1]。臨床腫瘤學是將人類所患的腫瘤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重點研究其臨床特點、診斷、治療和預后等方面。目前,以“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為內容的“三早教育”是醫學院校探索實施的專業教育實施計劃,是醫學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對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創新意識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醫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養成[2]。本文圍繞“臨床腫瘤學”課程教學應達到的目標要求,探索實施“三早教育”的有效活動內容和方式,全面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大力提高教學質量,為各醫學學科的發展提出參考性建議。
1醫學院校開展”三早教育”的重要意義
1.1開展”三早教育”是轉變醫學模式的需要
醫學模式在現代已經發生了改變,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落后,已經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學院校的臨床醫生要有專業知識,又要有工作能力,最重要具備綜合素質,使知識、能力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真正能夠實現素質、能力、知識三者協調發展。為全面提高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教學質量,教育部出臺頒發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3],文件明確指出: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既面臨著機遇,更遇到了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按照新的醫學教育標準,從培養目標、模式、內容、教育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改革,以適應當前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要,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醫藥衛生人力資源。
1.2是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需要
當前,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還被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采用,因為其便于醫學生對各類醫學學科知識的把握,是醫學生最常見和最方便接受的一種模式。可是,隨著醫學院校的不斷擴招,醫學生數量的擴大,醫學生參加的各類學習實踐機會日益減少,只有在第三學年臨床見習時方能接觸到臨床,導致對醫療管理的流程知之甚少,對臨床病種、典型病例的接觸不多,不了解醫院的診療水平。使學生無法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掌握不夠扎實,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薄弱、交流溝通能力差、責任心不強。需要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優化配置學科專業資源,探索和豐富“三早教育”模式,在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大綱、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加強崗位勝任力培養等方面進行實踐和嘗試,為培育“德才兼備”的復合型、應用型醫學人才奠定基礎[4]。
1.3是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三早教育”在部分醫學院校實施以來,在“系統化教學”、PBL等教學方法等基礎上開展的早臨床活動,同學們可以獲得對于醫療環境、醫患關系、醫德醫風的感性認識,增加了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完成科研課題的早科研活動,同學們可以掌握文獻檢索、醫學統計的方法,提高了學習興趣、科學思維和科研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積極性;按照科學規范的早社會活動實踐方案的要求,通過日常社會實踐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形式使同學們更加明確了學習與發展的目標,培養了他們學生與人溝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達到了早臨床實踐的目的,提高了臨床能力,又在認識國情、服務基層中錘煉了品格、掌握了本領。
2“臨床腫瘤學”課程教學中的職業素質教育問題
2.1醫學教育理念落后
我國醫學院校向來重視醫學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培養,而一些院校卻輕視或者忽視了以醫德為核心的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個別管理者和教師沒有真正的了解醫學教育和醫療工作的科學含義,把各種疾病作為了“中心”,僅僅把臨床工作者作為“看病”的,忽略了疾病的載體應該是“人”,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錯誤。臨床腫瘤診療活動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即嚴重影響了人體生理機能正常的運行,又使身體發生了各種改變,導致恐懼、焦慮、憂郁、絕望等情緒反應在患者和家屬身上出現。這就需要在院校教育期間不僅要強化專業知識教育,也要加強能夠解決醫患矛盾的人文知識的教育。
2.2缺乏人文素質與醫患溝通技能的教學內容
人文素質與醫患溝通技能是醫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內容,當前國內的很多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都只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人文素質的教育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能夠提高醫患溝通能力的培訓課程更是不足[5]。同時腫瘤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專業,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接觸的知識并沒有太多區別,也鮮少接受過腫瘤學專業人文教育的培訓。對腫瘤科的特殊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容易在以后的學習中產生迷茫的心態,對本專業的重點課程不夠重視,也不利于形成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得醫學生畢業后開展臨床工作自信不足,與患者交往中很難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6]。
2.3教學方法手段陳舊
部分醫學院校的教學方式單一,多采用講授式、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缺乏問題引導式、分組討論式、情境模擬式、角色扮演式和第二課堂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較差。教學手段落后,未能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開放式教學功能不能實現,還不能真正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轉向組織學生體驗學習手段的轉變。同時還不能在臨床實踐環節融入現代醫學人文精神,使學生們真實感、體驗感缺乏,導致醫患溝通能力不強,不能真正體會在醫學生的臨床醫療實踐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意義[7]。
2.4考核評價方式落后
當前,一些醫學院校多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對醫學人文課程進行考核,學生們積極性不高,只是機械地掌握了一些概念和理念[8]。考評模式不科學,方式單一、機制不合理,課堂的理論學習內容與社會實習實踐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脫節,學生在院校教育期間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們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無法得到客觀評價。
2.5專任教師隊伍力量薄弱
醫學院校的相關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開設時,要完成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學工作,與傳統的生物醫學課程完全不同,導致一些醫學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專任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數量不足等現象。當前,在醫學院校擔任人文社科教學工作的專任教師,很多沒有醫學背景,對醫學知識把握不夠,在其專業知識結構方面無法實現醫文結合;或一些教師由醫學畢業生擔任,缺乏系統學習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方法等內容,對人文社科內容了解不深,且缺乏哲學、倫理學等交叉學科方面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現代臨床醫學教育的客觀要求。
3在“臨床腫瘤學”課程教學中應用“三早教育”提升醫學生職業素質的實踐
3.1提高早臨床活動的實效性,增強了醫學生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
當前,國內的臨床醫學教育傳統模式中,在第四學年的臨床見習階段,醫學生才能真正接觸到臨床,在前三學年的基礎知識學習階段,醫學生還不能了解和熟悉臨床腫瘤學相關知識。因為臨床腫瘤學對相關學科知識的深度、廣度和跨度要求較高,其理論性和應用性較強,醫學生須將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在短時間內貫通融會、應用理解。因此,我校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創造條件讓低年級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了解臨床腫瘤學的相關內容。臨床腫瘤學教研室以此為發展契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雙師型、醫教協同等教學改革,聘請學校基礎醫學院的病理生理學教師和附屬醫院腫瘤科教師共同承擔相關教學工作。學生們在基礎教師帶領下全面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操作基本機能實驗;學生們在臨床教師指導下,學習各類腫瘤疾病的診斷、治療常識。在早臨床實踐中,同時著力圍繞腫瘤學專業畢業生職業素質目標的要求,開展了醫學人文教學活動。實施了案例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學習臨床真實病例,同時借助基礎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探討分析,提升了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9]。開展了各種主題教育,包括:珍視生命,關愛病人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培育和職業道德責任感的增強;理解患者、尊重患者隱私和人格;培養醫患溝通的能力,建立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與醫護人員的團結合作意識等。通過工作,進一步增強了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醫德使命感。
3.2發揮早科研活動的培育功能,提高了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科學素質
科學研究活動是培養低年級醫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的主要路徑,是實施三早教育的重要內容[10]。當前,早科研的實施方案中,主要的措施都是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而對通過早科研促進人文素養提高這方面,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還存在著重視不足的問題。為此,我校堅持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由臨床腫瘤學教研室選派人員指導學生盡早接觸科研,同時把人文精神、職業素質方面的要求納入早科研的實施內容和考核指標中[11]。通過開設有關科學研究的相關課程,使學生掌握了科研的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能;采用了一對多的方式,讓參加過科研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讓低年級學生對參加科研的程序有基本的了解;加大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資助比例,并為學生科研提供更加便利的實驗條件。通過早期接觸科研的實踐,在提高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嚴謹認真的作風和團結合作的意識,增強了責任心,鍛煉了表達力,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學生職業素質、人文素養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具備新思想和創造力的優秀醫學人才脫穎而出。
3.3擴大早社會活動的渠道,激發了醫學生的職業意識和使命感
能力來源于實踐,知識來源于實踐,素質在實踐中養成。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十分重要,對于提升醫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12]。當前,早社會的實踐現狀表明,醫學生早期接觸社會的渠道基本僅限于在醫院的專業實踐,或者從事與醫學相關的社會調研,對區域社會需求和醫藥衛生管理工作認識較差,為此,我校高度重視社會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全面了解國情、服務社會中激發責任意識,扎實提高職業素養。臨床腫瘤學教研室和校團委、學工處及相關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義務診病、衛生調研、疾病預防宣教、社區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醫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各種社會角色,了解基層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體察群眾疾苦,了解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豐富了社會知識,培養了實踐能力。同時改革職業素質的相關評價體系,使學生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表現出優秀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團隊協作能力、交流表現能力,綜合職業素質不斷得到提高。總之,合格的醫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通過培訓和實踐,掌握人文知識和技能,提高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三早教育”模式在臨床腫瘤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是新時代高等醫學院校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益嘗試,對于提高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交流溝通能力、法治意識、人文情懷等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將為醫學教育及各個醫學學科的發展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孫可欣,鄭榮壽,張思維,等.2015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9,28(1):1-11.
[2]王宏,全守波,曾慶平,等.數字化圖書館在醫學生三早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10-11.
[3]王蓉,寧超,蘇天照,等.《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實施情況調查[J].衛生軟科學,2016,30(6):65-68.
[4]周翔宇,李濤.早期接觸臨床對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1):87-90.
[5]張錦秀,白春林.醫學生臨床溝通技能的培養與實踐[J].臨床醫藥實踐,2018,27(2):158-160.
[6]廖一名,李翠蘭.我國腫瘤學專業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6,33(1):17-19.
[7]楊淑娟,張微雅.推動醫學人文在醫院實踐中落地生根[J].中國醫學人文,2019,5(3):55-56.
[8]崔洪雨,劉鑫.以提高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構建與應用[J].醫學教育管理,2017,3(6):413-416.
[9]柴芳,王俊,李紀男.案例式教學在普外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4):6-7.
[10]劉健康.“三早教育”與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精神培育[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8,34(5):45-48.
[11]崔玲玲,劉超.醫學院校本科生雙導師制的導師問卷調查[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0):46-48.
[12]王繼年,張泓,張蔚,等.優化教學基地實踐教學體系的幾點思考與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6):50-52.
作者:楊青山 劉媛媛 王小飛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