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彩電企業市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CRT彩電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目前,市場上的彩電產品可以分為如下幾類:基于顯像管技術的傳統CRT彩電,基于液晶(LCD)技術和等離子(PDP)技術的平板電視,以及背投電視,其中背投分CRT背投和平板背投。因為CRT彩電價格最低,所以,一般簡單稱為低端彩電;而平板電視則簡單稱為中高端彩電。傳統CRT彩電的核心產品是解頻芯片和顯像管,除了解頻芯片主要被歐美企業控制外,其他技術在中國的發展都已成熟。隨著市場需求的下降,各大公司紛紛減、轉、停產CRT電視。從2008年4月1日開始,曾經是全球最大CRT電視制造商的索尼終于決定在全球范圍內停止CRT電視的生產,以將精力全部轉移到平板電視的研發、生產、銷售上。除索尼外,日系的夏普、東芝、松下、日立和韓系的三星、LG等CRT電視昔日霸主也已先后宣布停產CRT電視。而在中國2007年,國內CRT彩電的產量雖然回落至6000萬臺,占總產量的比重不到70%,但是產量仍占主導地位。另外,2007年12月底,彩電CRT又遇發展契機,財政部與商務部聯合組織了“家電下鄉”活動,并率先在河南、山東、四川三個省份試點展開,其中電視便成為此次“家電下鄉”的三類產品中的主角。在此次“家電下鄉”活動中,由于中標的彩電價格全部限制在l500元以內,而這個價格基本上都是CRT彩電,無疑CRT彩電制造商成為本次“家電下鄉”的受益者。在中國,CRT市場被平板電視取代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二、中國CRT市場仍然占主導的原因
(一)從國內需求角度看,二元經濟的特殊國情使得中國農村市場對CRT彩電的需求量大。2007年底,中國送CRT彩電下鄉,一方面是改善農村福利,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農村市場對CRT彩電仍然有巨大需求量。這個在發達國家已經停產,在中國的大中城市也逐漸被淘汰的技術,為何在農村有大市場,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
首先,從收入二元結構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過大。2006年底,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3587元,兩者收入差距比例為3.27:1,如果考慮城市居民在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實物補貼和實物收入,這一差距將更大。截至2006年底,城市人均消費性支出為8696.55元,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829.02元。兩者消費差距比例為3.07:1。以上數據反應的城鄉3.27倍的人均收入巨大差距,說明了農民的購買能力過低的根源,所以,才有城鄉3.07倍的人均消費支出差距。因此,當城市里平板彩電賣得火爆時,農村居民卻更傾向于千元級彩電,所以CRT電視產品在農村較其他彩電類產品而言,具備不可替代的價格優勢,這就促進了CRT在農村市場的擴展。
其次,從城鎮化水平來看,2007年底,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44.9%,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5.1%,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仍占絕對比重。據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78%,中等收入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53%左右,而美國和日本的農村人口比重不超過2%和5%。中國這種偏鄉村的人口構成和落后的城市化水平,表現為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從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農民的低收入決定其傾向于選擇CRT彩電,而大量的農村人口為CRT彩電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
(二)從國外需求看,中國的CRT彩電出口也占總出口量的很大部分。根據信息產業部和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數據,直到2007年第四季度,液晶電視的出口比例才首次超過了CRT電視(液晶電視占出口總量53.8%,CRT占45.2%),說明CRT在出口彩電中所占分量很重。中國CRT彩電的出口量從根本上來看,是因為國外也有大量的CRT彩電需求。雖然發達國家和地區如北美、歐洲以及日本、韓國等對平板電視的需求急速增長,但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消費水平依然參差不齊,有些地方甚至還存在無電視可看的現象,這決定了CRT電視仍然具有較大的空間。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內,印度、南非、土耳其、孟加拉等發展中國家對CRT電視的需求量將會穩步增長,這樣的國外需求增長也為中國的CRT彩電擴充了需求空間。
(三)從產業角度看,CRT在中國具備完善的產業鏈,中國正在逐步成為全球CRT電視的品牌設計中心和制造大國,而平板彩電在中國的產業鏈還不完整。首先,從上游產業鏈來看,平板電視中液晶電視的核心部件面板和芯片占據了60%。液晶電視是從液晶監視器發展而來,目前,全球能提供液晶面板的有:日本的富士通、日立、松下、夏普,韓國的三星、LG、飛利浦,臺灣的友達、奇美、華映以及大陸的吉林彩晶數碼、上廣電及京東方等企業。但是,液晶面板要應用到電視技術上要解決幾個關鍵的技術問題:一是視角問題,要從液晶電腦監視器的40。左右視角擴展到160°左右。二是時間響應問題,電視要播放動態畫面,需要更短的反應時間,最好低于1毫秒。三是色彩問題,液晶電視的色彩關鍵元件是彩色濾光片,仍然掌握在日本企業里。因為沒有這些關鍵技術,大陸的液晶面板無法應用于液晶電視,所以本土彩電企業只有外購液晶電視最核心的TFT-LCD面板,即便是目前30英寸以上大屏幕液晶彩電用的TFT-LCD面板仍然要外購。所以,在平板電視時代,沒有核心技術的我國本土彩電企業處境尷尬,只能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上游企業購買面板再進行組裝,而掌握核心技術的往往就是全球彩電跨國企業,它們是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競爭的對手。這樣一來中國的平板彩電利潤,就被掌握核心技術的跨國企業壓榨的所剩無幾了。其次,從產業鏈的下游看,由于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企業占據了國內80%以上平板電視的銷售量,這使得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企業在平板電視產業鏈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本來就不高的利潤有相當一部分流向這些家電連鎖企業,而國產彩電企業更是獲利甚微。因此,從平板彩電產業鏈的上下游來分析,中國的彩電企業不能在平板彩電上獲利,所以利潤目前大多還是依靠技術比較完善的CRT彩電。
三、中國彩電企業對目前情況應采取的對策
(一)市場調研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面對廣闊的農村市場,中國彩電企業不會輕易放棄CRT彩電。但廠家很多情況是把城鎮滯銷或者過時的CRT彩電投放到農村市場,并沒有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設計產品。通過座談會、深入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來了解消費者真正需求的產品特征。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與城市居民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對產品的購買一般要求經濟實惠、經久耐用、價格適中、使用方便;二是農民消費具有明顯的時間性,一般在節日或家庭喜事時購買家電比較多;三是農民積累性消費的特點突出;四是農民消費具有可誘導性;五是農民消費的趨同性和從眾心理突出。目前,大多數家電企業一直把產品生產、開發和銷售重點定位在城市,造成產品性能、價格定位、產品分配、促銷措施等不適應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彩電行業生產企業,針對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的變化進行了幾次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卻沒有幾家企業愿意去研究彩電的市場細分,從而調整產品結構和產品性能,生產直接導向農村居民的、符合農民消費行為特點的電視機。
(二)重視技術學習
我國平板電視廠家的利潤一方面讓給了上游核心技術壟斷者,并通過價格戰讓給了消費者,另一方面通過“軟渠道”讓給了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商家的戶頭上。由于利潤率低,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使得我國平板彩電非常缺少屬于自己的高端技術。為了增強我國電視機生產企業自主學習、研發創新能力,應當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技術。電視機生產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在市場上和技術上找出定位,更多利用外部資源來實現自身技術的研究發展;政府相關部門要形成系統的引導和支持政策,保障電視機生產企業在技術上的研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