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顱面骨骨折的影像學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外傷骨折
50例外傷骨折中,暴力骨折20例,直接骨折17例,復合骨折13例。骨折部位包括下頜骨體部7例,上頜骨2例,鼻骨12例,顴骨和顴弓2例,顱骨6例,顱面骨多發骨折21例。CT對外傷性骨折診斷多較明確,MRI顯示骨挫傷及軟組織病變較明顯。鼻骨骨折4例,CT橫斷面未發現明顯骨折線,冠掃后顯示鼻骨骨折。
2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其中良性骨腫瘤26例,包括骨巨細胞瘤4例、含牙囊腫2例、骨囊腫7例、嗜酸細胞瘤1例、骨纖維異樣增殖癥8例、畸形性骨炎2例、造釉細胞瘤2例;惡性骨腫瘤23例,包括骨肉瘤2例、鱗癌3例、腺癌3例、轉移瘤9例、黑色素瘤1例、骨髓瘤5例。見表1。
2.1骨折部位:上頜骨31例、下頜骨13例、顱骨16例。
2.2影像學特征:①顱面骨良性病理性骨折共26例,3例形成軟組織腫塊,發現骨質破壞24例。骨皮質斷裂處銳利,較規則;惡性病理性骨折23例,骨折斷裂骨皮質形態不規則,呈碎片狀,伴有軟組織腫塊12例,MRI均顯示骨質破壞。②8例骨纖維結構不良患者中,2例顱骨病變表現呈“磨玻璃樣”密度,略膨脹,骨質形態增粗,CT顯示病變鈣化。6例頜骨病變主要以硬化為主,骨質密度增高。③9頜面骨囊腫中,含牙囊腫5例,CT及MRI表現較典型呈類圓形,邊緣光滑,壁薄。3例CT呈低密度類圓形病變,2例呈等密度。其內可見殘留的牙根或牙齒,可見間隔。周圍軟組織內可見膨脹。④2例造釉細胞瘤為多房呈皂泡狀,1例囊性,MRI呈長T1長T2信號,1例囊實混合性,MRI信號不均勻。2例均有膨脹性骨破壞,周圍可見軟組織腫塊。⑤顱面骨惡性腫瘤較少見。多見溶骨性骨質破常伴有骨皮質缺損,病變多不規則,范圍較廣泛,界模糊不清,瘤周大多有軟組織腫塊影,增強描腫塊可見不同程度強化。根據骨質破壞征象及軟組織腫塊病變定性一般不難,但進一步型常需結合臨床表現等資料。本組病例顯示顱面骨惡性腫瘤以轉移瘤為多見,其次為骨髓瘤。
3感染性病變
化膿性骨髓炎5例、骨結核3例。8例患者均顯示骨質破壞,軟組織腫脹。3例化膿性骨髓炎發現骨膜反應,骨質硬化。結合其臨床特征,影像學較易作出診斷。
4CT、MRI顯示病理性骨折各征象比較分析
MRI顯示軟組織腫脹/腫塊、骨質破壞、骨膜反應與CT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現MRI顯示軟組織腫脹/腫塊、骨質破壞、骨膜反應較CT有優勢,二者顯示骨質硬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5良惡性病理性骨折不同征象比較
良性病理性骨折軟組織腫脹/腫塊、骨膜反應與惡性病理性骨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骨質破壞、骨質硬化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6討論
顱面骨外傷骨折CT較容易診斷,MRI可以進一步顯示骨髓水腫情況。顱面骨骨折CT掃描方法對診斷非常重要。本研究4例鼻骨骨折患者,橫斷面未發現骨折,而冠狀位清晰顯示骨折部位。研究表明鼻骨CT橫軸位及冠狀位掃描可以提高對鼻骨骨折的診斷率。此外2D及3D重建不僅可直觀顯示骨折部位及與鄰近組織關系,并且可以從任意角度,任意方向觀察骨折情況,為手術提供可靠依據。尤其對顳頜關節脫位的空間關系顯示直觀,結合曲面重建顯示更佳。顱面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以良性腫瘤多見,其中以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最多,本組26例中良性腫瘤中,骨纖最多(8例,占31%)。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是顱面部常見的骨腫瘤樣病變,生長緩慢,邊界清楚,好發部位為下頜骨、顳骨及枕骨。本研究8例患者病史均較長,位于下頜骨6例,CT表現呈毛玻璃樣膨脹性改變,可見骨質致密性改變。患者顏面部改變較明顯,2例較重者呈骨性獅面。
含牙囊腫多表現為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緣光滑,壁薄。本研究中CT呈低密度類圓形病變3例,呈等密度2例。其內可見殘留的牙根或牙齒,可見間隔。周圍軟組織內可見膨脹。2例無外傷史,表現為骨皮質連續性中斷,3例有輕微外傷史。本病較難與造釉細胞瘤鑒別。造釉細胞瘤是頜骨最常見的牙源性腫瘤,約占59.3%,但本研究中僅發現2例。1例呈軟組織密度,1例呈囊性低密度,與病變成份的不同有關。有關文獻指出造釉細胞瘤為一種生長緩慢,屬局部浸潤性生長的良性腫瘤,也有認為是一種介于良惡性之間的臨界腫瘤,術后易復發。造釉細胞瘤多為囊實混合性,不規則厚壁,膨脹性骨破壞,多房者常呈皂泡狀或蜂窩狀,其穿破骨皮質可形成軟組織腫塊,齒根吸收多呈截斷狀或鋸齒狀,有助于與含牙囊腫鑒別。顱面骨感染性病變所致骨折以化膿性骨髓炎多見,本研究中5例患者CT上都顯示骨質破壞,該骨質破壞以病原牙為中心,周圍骨質硬化,有死骨形成4例,出現層狀骨膜反應3例。周圍軟組織未見明顯腫塊影。該類病變結合其病史容易與腫瘤區別。
頜骨惡性腫瘤多見溶骨性骨質破壞,常伴有骨皮質缺損,病變多不規則,范圍較廣泛,界模糊不清,瘤周大多有軟組織腫塊影,增強掃描腫塊可見不同程度強化。本研究中病例顯示顱面骨性腫瘤以轉移瘤最多,可能與顱面骨原發惡性腫瘤較少有關。良惡性病理骨折影像學征象鑒別:軟組織腫塊、骨膜反應對鑒別良惡性骨折有重要意義,原因可能是惡性骨腫瘤生長較快,侵襲性較強,容易形成軟組織腫塊,并且骨膜受侵犯形成骨膜反應;但骨質破壞、骨質硬化鑒別良惡性骨折無顯著意義,可能與所選病例骨質破壞都比較明顯有關。顱面骨外傷性骨折較多見,通過骨質破壞,軟組織腫塊等影像學表現較容易與病理性骨折鑒別。本研究發現MRI顯示軟組織腫脹/腫塊、骨質破壞、骨膜反應較CT有優勢,兩者顯示骨質硬化無明顯差異。MRI是顯示早期骨膜改變的敏感方法,MRI對早期骨膜病變如水腫等有較高的敏感性。并且MRI可以顯示骨質破壞程度,尤其對骨髓改變,及區分骨與周圍軟組織病變方面有獨特的優勢。綜上所述,顱面骨各種腫瘤及感染性病變所致病理性骨折的影像學特征有其差異,通過分析病灶部位、形態及密度改變、病變的范圍及鄰近結構的變化,可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從而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作者:石靜崔鳳珍張哲曹江欣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