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寧地區早產兒監測與護理干預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西寧地區早產兒監測與早期干預對早產兒的影響。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200例早產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發育支持護理。結果:觀察組體質量增長情況高于對照組,睡眠時間較對照組延長,住院時間及吸氧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院感發生率為17.0%,明顯低于對照組35.0%,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皮損的機率也減少,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西寧地區早期干預是一種無創的護理措施,臨床試驗證明是非常有效地預防和降低早產兒的影響,能更好地促進早產兒的康復及生長發育。
關鍵詞:早產兒西寧地區早期干預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中國每年早產兒出生率約為10%[1]。西寧地區地處高原,平均海拔在2200m以上,在缺氧環境下妊娠期婦女早產率較高,因此早產兒的出生率更高。為何會有這么多的早產新生兒?湖南省兒童醫院的高喜榮、潘曉婷等教授分析“多胎產婦、現代社會緊張的工作生活讓孕婦壓力增大、助產技術的濫用等與早產兒增多有一定關系”[2]。另外,高齡產婦和人工流產的增加以及生殖道感染、環境等因素也使早產兒越來越多。相關專家預計,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中國在迎來新一輪生育高峰的同時,由于新生兒基數變大,早產發生率更高,早產兒的數量或在未來一兩年出現階段性增加[3]。早產(PretermBirth,PTB)是導致新生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導致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而且許多早產兒即使有幸生存下來,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視力、聽力或智力運動功能等方面的缺陷。但從醫學的角度而言,許多簡單易行的辦法都可以有效應對早產問題,并且隨著新生兒急診醫學的迅速發展和生命支持技術的不斷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也會逐年上升。現將我院收治的200例早產兒的監測及早期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選擇
2015年8月—2017年8月生后24小時內在我院NICU住院治療的早產兒200例。納入標準:①出生體質量≤1500g;②胎齡≤34周;③住院時間≥28天;④無明顯感染;⑤無貧血;⑥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出生時有窒息搶救史;②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遺傳代謝性疾病;③住院期間放棄治療或死亡。按住院序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0例,男59例,女41例,平均胎齡(31.02±1.96)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24±0.20)kg;對照組100例,男64例,女34例,平均胎齡(31.03±1.56)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27±0.24)kg,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患兒熱量攝入均為122kCal/(kg•d),兩組間治療方式無明顯差異。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予以保暖,呼吸道管理、預防感染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分室放置,實施給予發育支持護理,控制噪音、采用循環光線等條件。
2.1舒適體位抬高床頭15°~30°,暖箱或者復溫床預熱至33℃~34℃。用柔軟的全棉浴巾對角滾筒式卷曲成長條狀,做成1條護帶,沿患兒身體四周環繞圍成圈,接口朝向患兒的頭頂部并用小帶扎好,形似橢圓形鳥巢,用小床單套在床墊及鳥巢外面,將患兒放在“鳥巢”內,讓其頭臉及四肢均能觸到護圈,頸下墊一小軟枕,以保持頸部伸展位,使患兒雙手、雙腿靠近身體中線呈卷曲體位,與胎兒在宮內姿勢相似[4]。
2.2體格指標的檢測兩組患兒于出生后每天晨浴時由專人用同一臺嬰兒電子秤稱量體質量,精確到0.1g。比較入院體質量恢復到出生體質量后至出院時兩組間體質量的增長率。各班護士詳細記錄患兒在住院期間第24小時內睡眠的總時間。
2.3院感、皮損、喂養不耐受的監測患兒住院48小時后發生的肺炎、腸炎、鵝口瘡、膿皰疹等情況視為院感。患兒躁動導致皮膚損傷或靜脈輸液嚴重外滲導致皮膚紅腫、硬結、潰爛、壞死等情況視為皮損。根據2003年美國兒科學會提出的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定義指南,發現以下任一現象,嚴重的腹脹或腹部皮膚變色腸穿孔征象,明顯血性糞便,胃潴留≥喂養量的25%~50%,發生(2~3)次,膽汁反流或嘔吐,嚴重的呼吸暫停或心動過緩,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患兒體質量增長情況、睡眠時間、住院時間和吸氧時間比較觀察組體質量增長率高于對照組,睡眠時間較對照組延長,住院時間及吸氧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2兩組間皮損、院內感染、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院感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消化功能增強,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皮損的機會也減少,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見表2。
討論
NICU為危重患兒的病情監護和搶救治療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NICU噪聲、燈光、執行醫療護理措施、不恰當的擺放體位和觸摸等對危重新生兒的康復有著不利的影響[5],同時高原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在大氣含氧量、氣壓等各方面與內陸地區有著諸多差異。高原地區氧氣稀薄、早晚溫差大、冬春季氣候寒冷干燥,環境對新生兒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及NICU的醫療噪聲等對早產兒的適應能力產生巨大的挑戰。上述不良的環境因素可導致早產兒產生負性生理效應,如呼吸、心率的不穩定,血氧飽和度的降低。高噪音、強光照和過多的觸摸可能形成一種壓力性環境。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生活在其中,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使應激性激素如皮質醇、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應激性激素水平增高,可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新陳代謝加快。研究發現在安靜時間段限制醫護人員的活動度和活動聲響,降低NICU聲音,有助于減少對極低體重兒不良影響,提高血清胰島素生長因子-l(IGF-1)水平,促進患兒生長發育[6]。通過兩組早產兒不同環境的對比觀察,對于控制噪音,采用發育支持護理,給予循環光線條件,模擬子宮環境,進行袋鼠式護理,有利于提高早產兒的睡眠質量,使睡眠時間延長,體質量的增長明顯提高,減少了皮損的發生,減輕了早產兒的痛苦,縮短了吸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同時,降低了院感的發生率,增強了消化功能,增加了奶量,使喂養不耐受的發生減少,體質量增加,促進了早產兒的生長發育。睡眠與兒童生長,神經系統發育成熟、記憶的儲存有密切的關系。對于兒童尤其是早產兒來說充足的睡眠尤為重要。通過發育支持護理可以使早產兒呼吸頻率、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助于患兒更快地進入睡眠狀態,柔軟的鳥巢刺激可以有效提高早產兒睡眠質量,從而延長早產兒的睡眠時間,減少機體能量消耗,促進早產兒體質量的增長[7]。西寧地區早期干預是一種無創的護理措施,監測其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通過早期生長發育評估、智能發育評估發現問題,早期給予干預治療,使其追趕上正常兒的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早產兒的早期干預是以促進早產兒各個功能區的發展并規避其發育風險為首要目的一種療育手段[8]。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有計劃、有目的的能區促進方案并實施,最終使早產兒實現追趕性成長。早期干預不等同于現在市面上各大早教、育嬰機構里面單純的親子教育,早教和育嬰機構更多是從教育的角度讓孩子“生活的更好”,而面對高發育風險的早產兒,是生存和發展并存的,因此在實現生長發育追趕的同時關注孩子其他方面,比如心理等。所以,早期干預是醫教結合的方法,對促進早產兒各能區的發展更加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其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早期干預另外一個核心,就是“早期”,“早期”也有兩個層面:①盡可能在低年齡段(0~2)歲之前讓早產兒接受早期干預,因為嬰幼兒在(0~2)歲中腦部發育是最快的,腦細胞的代償能力也是最強的,所以在這個階段進行早期干預效果最好;②在孩子還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的情況下,進行早期干預;③早期干預是一種無創的,但臨床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預防和降低早產兒發育風險的方法,而且早產兒早期干預所采用的方法,完全靠外界豐富的環境刺激及合理的訓練,不吃藥不打針,所以是“綠色”的。我院通過對產科出生和新生兒住院的早產兒進行早期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的評估,對生長發育及智能發育偏離的患兒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有效地預防和降低早早產兒的影響,更好地促進早產兒的康復及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格蕾絲•陳(Gracechen).美國兒科學.新生兒窒息復蘇.第五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897~901.
2高喜榮,潘曉平.245例早產病因的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475.
3王婷婷,陳超.早產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進展.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7):548~550.
4俞群.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睡眠影響.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11,117~120.
5何廣榮,付麗,李洪偉,等.NICU中光線水平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中國護理管理,2014,14(3):281~283.
6陳月鳳,張金鳳,盧敏,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實施環境干預對極低出生體重兒血清生長激素及胰島素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1):9~11.
7閆建群,肖華.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生理和行為指標的影響.護理研究,2010,17(5):39~40.
8董海鵬,譚美珍,都萍,等.早期干預措施對早產兒體格智力發育的影響研究.重慶醫學,2014,43(14):1753.
作者:丁曉瑜 單位: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