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Epley手法復位治療置性眩暈療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探討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相應側epley手法復位后的治療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急診及神經科門診就診的、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Dix⁃hallpike及Roll⁃test動作行變位試驗明確診斷,并行相應側的Ep⁃ley手法復位,復位后2周及4周定期隨診。結果:符合納入標準的107例患者在經過1⁃3次的Epley復位治療后,有86例陣發性眩暈均完全緩解,眩暈緩解患者隨訪2周和4周,隨訪期內無復發。結論: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缺少統一的診療方案,目前單純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相應側的Epley手法復位可以有效緩解大部分此類患者的頭暈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減輕急診接診醫生的壓力。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急診;后半規管;Epley手法復位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臨床最常見的眩暈綜合征之一,是一種特發性、由頭位改變激發的、伴有眼震的、短暫陣發性眩暈的前庭系統疾病,大部分病例通過專科醫師的體格檢查多可以獲得正確診斷及合理治療,恢復效果好[1]。但有部分病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表現非常典型,但在做變位試驗時卻沒有可察覺的病理性眼震出現,這一類型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病例稱之為可能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2]。在急診科就診的頭暈患者中,可能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因為變位試驗不典型而未能得到有效治療。其中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最為常見[3]。本文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急診科及神經科就診的以“發作性眩暈”為主訴的107例后半規 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臨床資料,并采用了相應的復位治療,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納入標準:①反復的短暫性眩暈發作,與頭位變動相關;②Rolltest試驗不能誘發出眩暈和眼震,僅在行Dix-Hallpike試驗時能誘發出眩暈,卻未誘發出眼震;③不伴有耳鳴、耳聾等耳蝸癥狀;④不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⑤行顱腦CT和/或MRI檢查,已排除顱內病變導致的中樞性位置性眩暈疾病。(2)排除標準:通過偏頭痛病史及既往頭暈病史的問診,排除前庭型偏頭痛或良性復發性眩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研究要求者共10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59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7.5±2.5)歲;病程1-26d,初次發病34例,2次以上反復發作73例。1.2治療方法行“Rolltest”試驗和“Dix-Hall⁃pike”試驗,并記錄相關的眩暈感和眼震。根據變位試驗結果,行相應側的Epley手法復位治療。右側誘發出短暫眩暈感者行右側Epley復位治療,左側誘發出短暫眩暈感者行左側Epley復位治療,兩側均能誘發出短暫眩暈感者行雙側Epley復位治療。所有患者均在治療結束、復位2周和4周后進行隨訪。
2結果
所有符合納入標準入組的患者,在行“Rolltest”試驗時,均未能誘發出眩暈感,但在行“Dix-Hallpike”試驗后,能誘發出短暫的眩暈感,卻未能誘發出肉眼可見的典型眼震。其中右側誘發出65例,左側誘發出42例;兩者均能誘發出眩暈感22例。107例行相應側的Epley手法復位治療,在經過1-3次的Epley復位治療后,有86例陣發性眩暈均完全緩解。眩暈緩解后的患者進行了2周和4周的隨訪,隨訪期內無復發。
3討論
3.1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目前治療現狀
突發的頭暈是該類患者急診就診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癥狀,減輕急診就診患者的焦慮情緒,同時也能夠緩解急診醫生的接診壓力[4]。而在以突發頭暈為表現的疾病中,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5],其典型的表現為發作性眩暈,與體位有關,變位試驗時可誘發出典型的旋轉型或水平型眼震。其中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Dix-Hallpike誘發試驗陽性被認為是診斷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金標準。對于明確診斷的典型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以使用Epley等手法復位治療,效果明確[6]。但是在急診就診的患者中,經常會有不典型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表現非常典型,頭位變動時出現持續時間不長的眩暈感,但在做變位試驗時卻沒有可察覺的病理性眼震出現,對于這種類型的疾病,由于不能很清晰的識別出病變半規管,因此無針對性的復位方法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癥狀長時間不緩解,加重患者的焦躁情緒,增加急診醫生的工作強度和壓力。
3.2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發病機制
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病率較高[7]。眾所周知,眼震的誘發是由于半規管內的內淋巴移動導致的。變位試驗時,如果耳石量偏少或分散,抑或是耳石貼著管壁移動,還不足以引起內淋巴的流動或僅僅是引起內淋巴的緩慢流動,就有可能會出現不能誘發出典型眼震的現象。另外,由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具有疲勞性特點,患者如果病程較長,或是就診當天已經有過多次眩暈的表現,可能就會在變位試驗時誘發不出典型眼震[8]。另外,耳石可能并不位于后半規管的壺腹嵴端,而是位于后半規管的中間部分或靠近橢圓囊端,所以行變位試驗時,沒有耳石的移動,就不能誘發出頭暈和眼震[9]。
3.3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
在本研究中,對于診斷考慮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患者,在不能明確受累及的半規管時,使用相對應的Epley手法復位治療,有近80.3%的患者癥狀可以緩解。由于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耳石癥中最常見的類型,其中就包括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因此,我們考慮導致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原因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耳石較小或分散[9],仍然按典型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方法進行復位治療,可以緩解大部分患者的癥狀。而本研究中經過多次復位并不能緩解頭暈的患者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診斷有誤,可能并不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需要另外尋找其他的頭暈原因;(2)可能有較多微小的耳石,不易完全復位。綜上所述,目前關于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及治療方法研究不多。臨床上大多都根據接診醫生的經驗性判斷。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應側的Epley手法復位治療可能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以緩解大部分患者的頭暈癥狀,從而提高急診頭暈患者的癥狀緩解率,緩解急診醫生的接診,建議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3]熊彬彬,吳子明,劉興健,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2):208.
[4]鞠奕,趙性泉.全面掌握、規范操作、合理運用眩暈查體[J].中華醫學雜志,2018,103(16):1207.
[5]薛慧,崇奕,蔣子棟,等.神經內科眩暈/頭暈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8,103(16):1227.
[6]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52(3):173.
[8]楊繼紅,趙燕戀,戴志杰.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特征分析[J].現代醫學,2014,7(6):771.
[9]劉學升,李筱瑜,鄧瑋.DHM陰性的非典型PSC-BPPV診斷策略探討[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7,31(1):88.
作者:孟洋陽 蔡曉冬 李凡形 劉云云 梁理利 李中 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