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九針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經驗淺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河北中醫》2016年第12期
【摘要】介紹蔡圣朝對膝骨關節炎(KOA)的獨特認識和治療特色。蔡老師結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論,按照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的治則,同時強調“筋為骨用,筋骨并重”,在治療KOA上運用針刺“髕九針”,針法獨特,效果顯著。
【關鍵詞】膝;骨關節炎;針刺療法;髕九針;名醫經驗;蔡圣朝
蔡圣朝是國家級名老中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淮名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病三科主任。從事針灸科研、臨床及教學工作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內科、脊柱疾病,在老年疑難雜癥方面也有獨到的臨床建樹。我們有幸隨師學習,受益匪淺。膝骨關節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關節軟骨變性、丟失及關節邊緣、關節軟骨下骨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系因各種勞損及外傷等因素引起的關節滑膜無菌性炎癥,對關節軟骨造成炎性破壞,影響細胞代謝,導致膝關節退變和損傷。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畸形、活動受限等,屬中醫學痹證范疇。針灸在治療KOA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們在隨蔡老師侍診期間,觀察其運用針刺“髕九針”治療KOA,針法獨特,效果顯著,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
1.1臟腑失調,痰瘀內阻是KOA發病的內在基礎蔡老師指出,由于“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故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是KOA的內在因素。《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腎虛則髓生不足,骨質不充,加之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筋骨失養,日久導致骨功能不利。肝藏血而主筋,統司筋骨關節,筋能束骨利關節,膝為筋之府,肝虛則筋爪不榮,筋骨不韌,關節屈伸不利。《素問•痹論》曰:“恣食生冷,肥甘,傷陽助濕;飲酒過度則濕熱內生,脾胃損傷,濕邪困阻,水濕停聚,化為痰濁,痰濁阻滯經脈,發為痹病。”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主肌肉,脾虛則運化失常,則氣血生化不足,骨失髓血的充養,肌肉萎弱無力。蔡老師認為,KOA的發生發展與痰瘀相關。痰的產生多由感受外感六淫、飲食不節等導致肺、脾、腎以及三焦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而成。痰易隨氣升降,留竄骨節經絡,導致氣血瘀滯。瘀多因氣虛、氣滯、血寒使血行不暢而凝滯,或由閃挫跌仆、血熱妄行造成血離經脈積存體內而成。痰濕內生,阻滯氣機,血行不暢,而生瘀血,痰瘀互結,積于膝部而發KOA。蔡老師強調若痰偏重,則痰濕流注關節而見關節腫脹,肢體沉重麻木;若瘀血為重,則脈道阻塞,氣血不通,表現為膝關節刺痛,固定不移,痛處拒按,局部腫脹;若痰瘀并重,留于筋骨關節,則見關節腫脹疼痛,骨痛筋萎,屈伸不利。
1.2外邪乘虛而入是KOA的發病外在因素《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風寒濕邪易閉阻經絡、關節,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節不通則痛。風邪善行數變,表現游走疼痛;寒性凝滯、收引,導致氣血凝滯不通,表現關節冷痛。濕為陰邪,重濁、黏滯,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肢體重著。故風、寒、濕三邪氣相合而為病,多表現關節冷痛、游走不定及沉重、腫脹。綜上所述,蔡老師總結認為,KOA的病因病機為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筋骨失養,致筋骨不健;正氣不足,風、寒、濕等外邪入侵,致血瘀痰凝,脈絡失和,進而出現關節疼痛、僵硬、腫脹,甚至關節畸形、關節屈伸不利,功能障礙。血瘀氣滯,久而不愈,氣血不足,形成由病致虛的惡性循環。KOA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癥,其本為肝腎氣血虧虛,在標為風寒濕痰瘀。治療當遵循“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內治其本,外治其標”“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原則,按照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的治則,治宜補肝益腎,活血祛瘀,舒筋通絡,同時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2治療特色—髕九針
2.1腧穴的選用選穴:梁丘、犢鼻、鶴頂、陽陵泉、陰陵泉、血海、膝眼及陽膝、陰膝。此九穴圍繞髕骨合稱“髕九針”。陽膝和陰膝定位:囑患者屈膝成直角,陽陵泉與梁丘之間連線的中點在膝關節外側屬陽名陽膝,陰陵泉與血海之間連線的中點在膝關節內側屬陰名陰膝。針刺“髕九針”法是蔡老師在梅花針灸學派幾代人臨證基礎上結合自己40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而來,治療KOA療效顯著。膝眼屬經外奇穴,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活血破瘀的作用,有穿筋達骨之力,對膝關節病變有特殊療效。鶴頂亦為經外奇穴,可疏通經絡,通利關節,使氣血運行通暢,通而不痛。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可益氣補血,引血歸經,舒筋活絡,《針灸甲乙經》載:“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梁丘為足陽明胃經的郄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治療膝腫痛、下肢不遂等病癥。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具有健脾滲濕、益腎固精、理氣止痛之效,《玉龍歌》載:“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陽陵泉為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八脈交會穴之筋會,能夠疏肝利膽,舒筋活絡,《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筋急,陽陵泉主之。”
犢鼻為足陽明胃經穴,能祛風除濕散寒,通經活絡,理氣消腫,利關節止痛,配陽陵泉可溫經通絡,治療膝關節病療效顯著。陽膝、陰膝是蔡老師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經驗穴,其認為病分陰陽,針灸亦分陰陽。膝關節內側為陰,外側為陽;血脈為陰,肌膚為陽。病位之不同,治亦不同。病發于關節內側或病于血脈屬陰,針刺陰膝可調和營血;發于關節外側或發于肌膚屬陽,針刺陽膝可通陽理氣。同時陰膝、陽膝可以調節上下經絡腧穴的經氣傳導,是上下腧穴經絡連接的樞紐。陰膝、陽膝局部取穴,直達病所,具有到舒筋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在臨床實踐中,蔡老師強調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若病機為肝、脾、腎功能失調,本虛為主,治療上當益氣養血、補肝腎、強筋骨,取“髕九針”時當用補法。若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關元,若脾失健運加足三里。若病因以痰瘀內阻、標實為盛,則以活血化瘀、祛寒除濕、理氣消腫為治療原則,取“髕九針”時當用瀉法,若痰濕并重,在陽膝和陰膝處行溫針灸治療,增強活血化瘀、祛寒除濕之功。病有表里之別,針亦有表里之分。風、寒、濕三邪侵襲關節肌肉皮膚,則為表,取“髕九針”時當用淺刺,以調氣分。
2.2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屈膝成直角,用75%的酒精棉球將所選穴位及針具常規消毒后,取1.5寸毫針(中美合作泰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3mm×40mm)直刺陽膝、陰膝0.5~0.8寸,其余各穴均依據《針灸學》穴位的針刺方法進針,進針后均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中度刺激,得氣后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隔1d。一般治療3~5個療程。
3典型病例
李某,女,57歲。2014-10-07初診。左膝關節疼痛10年,加重伴僵硬、活動受限1個月余。患者10年前因車禍導致左膝關節疼痛,在他院經X線攝片檢查未見異常,休息后癥狀緩解,偶爾出現膝部隱痛。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膝部疼痛明顯加重伴僵硬、活動受限,不能下蹲,或下蹲后起身困難,經治療、休息后癥狀未見緩解,故來就診。專科檢查:左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輕度腫脹,膚溫、顏色正常,未見明顯畸形,主動、被動功能活動受限,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活動度0°~120°,左膝關節間隙壓痛(+),膝內側脛股面、髕上囊壓痛(+),髕骨研磨試驗(+)。X線攝片示:左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變,關節間隙輕度變窄,明顯骨贅形成。刻診:腰痠,耳鳴,視物模糊,飲食可,二便調,舌黯紅,苔白,脈弦細。
西醫診斷:KOA。中醫診斷:膝痹,證屬肝腎虧虛。治以補肝益腎、養血榮筋、舒筋通絡為主,祛風除濕止痛為輔。予針刺“髕九針”、足三里治療,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同時以仙鶴牌特定電磁波治療儀(TDP)照射。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間隔1d后再進入下一個療程。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有所減輕,4個療程后疼痛消失,膝關節活動障礙解除,隨訪1年未發。按:本例患者外傷日久,長時間不愈,導致筋骨勞損,血瘀氣滯,加之人至老年,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脈絡失和,終致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屈伸不利,進而出現功能障礙。運用“髕九針”針刺治療以補肝益腎,活血通絡,養血榮筋。配足三里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通經活絡。輔以TDP照射治療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局部體溫,激活經絡循經傳感,從而加強針刺的得氣效果,氣血通,正氣存,則痛止。
4小結
KOA屬中醫學骨痹范疇,又稱“鶴膝風”“膝痹”“歷節風”。目前KOA的治療仍然是臨床中的難題。蔡老師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論,按照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的治則,運用“髕九針”治療KOA臨床療效顯著。蔡老師同時強調“筋為骨用,筋骨并重”,治療KOA不僅要重視骨,也要強調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在關節中的作用。西醫臨床對早期KOA治療主要以藥物緩解癥狀,但有時有嚴重的不良反應。而“髕九針”治療,副作用少,作用維持時間長,復發率低,臨床療效突出。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337-1338.
[2]張倩如,符文彬.針灸并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0,35(5):375-378.
[3]黃開云,牛明,楊斌,等.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48-50.
[4]蘇少杰,沈特立,張偉.針刺手膝痛穴治療膝骨關節炎膝痛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3):539-541.
[5]王明明,蔡圣朝.蔡圣朝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經驗[J].中醫外治雜志,2016,25(4):63-64.
[6]梁繁榮.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9.
[7]葉國平,朱定鈺,李俐,等.不同深度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8):2886-2889.
[8]袁曙光,賈海波,邢瀟.中藥骨痛散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6,38(6):856-858.
[9]喻晶晶,石曉兵.膝骨關節炎的診療及其進展[J].骨科,2012,3(1):55-56.
作者:王明明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