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磁共振線圈對肘部尺神經擴散張量成像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放射學實踐雜志》2016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探討使用膝關節專用線圈(Ex)和表面陣列線圈(Fl)對肘部正常尺神經擴散張量(DTI)成像的影響。方法:分別使用Ex線圈和Fl線圈采集31名志愿者肘部尺神經圖像并建立擴散示蹤圖(DTT)。比較兩種線圈成像時,尺神經各向異性分數(FA值)、表觀擴散系數(ADC值)、神經纖維束長度和DTI圖像質量的差異。結果:共分析了50例尺神經。使用Ex線圈和Fl線圈時,肘部尺神經的FA值、ADC值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482、0.263),且兩者尺神經DTT評分相當(P值分別為0.615、0.704),而Ex線圈采集的DTI圖像質量優于Fl線圈(P=0.004),DTT尺神經纖維束較長(P=0.000)。結論:使用Ex線圈和Fl線圈對肘部尺神經DTI成像時均能獲得穩定可靠的擴散測量參數,但Ex線圈得到的圖像質量更高。
關鍵詞:
磁共振成像;尺神經;肘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是一項以擴散加權成像為基礎的MR功能成像技術,最初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以顯示腦白質纖維束,近年來,該技術亦逐步應用于周圍神經成像和疾病診斷[1-4]。DTI可通過測量各向異性分數、表觀擴散系數等擴散參數對神經作定量分析,還可通過建立擴散示蹤圖以直觀顯示神經的三維立體影像[5]。相對于表面陣列線圈而言,專用的關節線圈有助于提高常規MR周圍神經成像的圖像質量,但受制于其固有的形狀、體積,可能無法適用于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不同類型的線圈對于周圍神經擴散張量成像是否存在影響目前尚不明了。本研究分別使用西門子表面陣列線圈和膝關節專用線圈對健康志愿者肘部尺神經行DTI成像,并進行分析比較,現報道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經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將31例21~42歲(平均24.7歲)的健康志愿者納入研究(其中男12例,女19例),所有志愿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既往有肘關節骨折史或可能累及肘部的慢性疾病史、近期有肘部疼痛、腫脹、感覺或運動異常,體格檢查發現肘關節功能異常者均被排除在外。通過篩選,共60個肘關節接受MR檢查,其中男性肘關節22個,女性肘關節38個;左右肘各30個。
2.MR掃描
使用西門子3.0TVerioMR采集圖像,成像線圈分別為4通道表面陣列線圈和單通道膝關節線圈。受試者均為仰臥位。Fl線圈成像時,受檢側肘關節呈旋后位,置于身體一側,盡量將關節緊貼線圈,并使肘關節中心位于線圈中央,周圍予沙袋固定。Ex線圈成像時,受檢側上肢舉過頭頂,肘部伸直呈旋前位,將肘關節置于線圈中央,予沙袋固定。同一肘關節使用不同線圈成像的兩次間隔時間小于2h,且成像參數保持一致。采集序列及參數如下:軸面脂肪抑制TSET2WI序列,TR5000ms,TE68ms,層厚3mm,層間距0mm,視野180mm×180mm;軸面雙回波穩態進動序列,TR14.16ms,TE5ms,層厚0.6mm,層間距0.12mm,視野180mm×160mm;單次激發多平面回波DTI序列,TR9400ms,TE75ms,b=0/1000s/mm2,擴散梯度方向數20,層厚3mm,層間距0mm,視野180mm×64mm,Average3。Fl線圈成像時不使用并行采集技術。
3.數據測量
由兩名具有10年肌骨系統影像診斷經驗的醫師(觀察者A、B)在SyngoMR后處理工作站中對圖像進行測量分析,兩名醫師對使用何種線圈采集MR圖像均不知情。擴散參數、DTI圖像質量和尺神經纖維束長度測量由觀察者A完成,對DTT重組尺神經圖像的主觀評分由觀察者A、B分別獨立完成。對于MR圖像質量無法滿足評估需要的肘關節經兩名觀察者協商一致后予以剔除。擴散參數:按Philipp等[6]的方法,以DESS圖像為參照,將DTI圖像與T2WI圖像融合(圖1),以肱骨內上髁尺神經溝中點作為肘管的中心層面,分別在近端、遠端距該中心層面1.2cm和肘管的中心3個層面上,沿尺神經內側緣手工勾勒感興趣區,測量其FA值、ADC值以及尺神經和肱肌的信號強度。DTI圖像質量:在3個測量層面FOV內四周空氣區域設置同樣大小的ROI并測量其信號強度的標準差,取其均值作為該層面背景信號的標準差(SD背景),按以下公式計算該層面的對比噪聲比:CNR=|SI尺神經-SI肱肌|/SD背景。取3個測量層面FA值、ADC值和CNR各自的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DTT:使用相同的后處理參數建立尺神經擴散示蹤圖,其后處理參數如下:每體素長度采樣數2,步長0.63mm,FA閾值0.200,偏轉角閾值30.00°。記錄神經纖維束的長度,并按以下標準對尺神經進行主觀評分[2]:0分,無法追蹤,無可辨認的纖維束;1分,DTT質量很差,僅顯示一些較粗的纖維束;2分,DTT質量差,多數神經無法反映其解剖特征;3分,圖像質量中等,能反映解剖特征,但神經纖維稀疏或異常走行纖維較多;4分,圖像質量較好,能完美反映解剖特征,但神經顯示密度略不滿意或有少量異常走行纖維;5分,圖像質量極佳,圖像能完美反映解剖特征,無異常走行的神經纖維(圖2)。
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配對t檢驗比較兩種線圈成像時尺神經FA值、ADC值、纖維束長度及DTI圖像CNR的差異,如在使用某一種線圈時無法測量上述任一參數,則將該肘關節兩種線圈的測量結果全部剔除。使用組內相關系數(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比較使用同一線圈時不同觀察者間主觀評分的一致性,ICC>0.80為一致性良好,0.61~0.80為中等,0.60~0.41為一般,ICC<0.40為一致性較差[7]。使用秩和檢驗比較不同線圈成像時兩名觀察者對DTT圖像主觀評分的差異性。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使用Fl線圈和Ex線圈成像時,分別有5例、3例DTI圖像因幾何變形明顯而無法測量FA值、ADC值和CNR;使用兩種線圈成像時,各有1例因運動偽影嚴重致DTT圖像重組失敗,不能測量尺神經長度,均予剔除。最終對共50例尺神經圖像進行了測量分析。尺神經各參數的測量結果見表1。使用不同線圈成像時,尺神經FA值、ADC值未見明顯差異(P值分別為0.482、0.263),而DTI圖像CNR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4),結合均數比較,使用Ex線圈所得圖像的CNR高于Fl線圈。使用Fl線圈和Ex線圈成像時,不同觀察者間主觀評分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別為0.914、0.904);且尺神經DTT圖像的主觀評分間無明顯差異(P值分別為0.615、0.740),而不同線圈下追蹤測得的神經纖維束長度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00),結合均數比較,使用Ex線圈追蹤得到的神經纖維束長度長于Fl線圈。
三、討論
DTI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應用廣泛,其可通過測量FA值、ADC值等擴散參數,對病變進行診斷和定量分析,近來該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周圍神經病變(如腕管綜合征等)的顯示和診斷[1-4]。可能影響DTI定量測量的因素眾多,不少學者已就b值和擴散梯度方向數對DTI成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2、8-9]。在成像參數相同的前提下,不同成像線圈對圖像質量、周圍神經擴散參數定量測量、DTT重組等是否存在影響目前尚不明確。本研究就同一MR機型使用不同成像線圈對周圍神經DTI成像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多通道陣列線圈可使用并行采集技術以縮短成像時間,其圖像以空間信號噪聲比變化較大為特征,噪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使用的接收線圈的敏感性,且隨并行采集加速因子增大而增大[10]。因此,本研究中Fl線圈成像時,不使用并行采集技術以獲得最佳的圖像質量,同時使得CNR的比較更加真實可靠。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關節專用線圈的DTI圖像質量優于表面陣列線圈,兩者CNR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4)。這一結果與兩種線圈的物理特性和成像原理有關,Ex線圈采用了信號“自發自收”的技術,相對于專職接收信號的Fl線圈而言,其得到的信號強度更高,且對背景噪聲的抑制效果更好,從而更容易獲得較理想的圖像質量。但關節線圈多依據關節形態制作,線圈形狀固定,可能無法適用于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而Fl線圈受檢者體驗更為舒適且所得圖像更易與正常解剖位置保持一致。FA值和ADC值均為常用的DTI定量測量參數,ADC值反映了組織內水分子擴散的幅度和范圍[5],FA值更進一步反映了組織各向異性的差異,其不隨坐標系旋轉方向變化而改變,相對于ADC值而言更加穩定可靠[9]。金征宇等[11]使用不同MR對水模進行成像比較,表明不同廠家、不同場強、不同梯度切換率等硬件指標對ADC值沒有影響,從而認為ADC值是反映組織性質的客觀指標。高佳音等[12]利用不同MR設備對正常人腹部臟器ADC值測量的結果卻顯示,不同廠家、不同場強MR測得肝、脾實質的ADC值間存在統計學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成像線圈對肘部尺神經FA值和ADC值的測量并無影響(P值分別為0.482、0.263)。相對于腹部臟器而言,周圍神經受呼吸運動等干擾因素的影響較小,有利于兩次成像結果的定量比較。對于因關節活動受限而無法使用關節專用線圈的患者,也可使用Fl線圈對周圍神經擴散參數進行定量測量。DTT為一種基于擴散張量數據,可直觀顯示神經纖維束形態、走行的成像方法,亦可對神經纖維束長度等進行定量測量[13]。不同b值和擴散梯度方向數量均可影響DTT的重組[2,5,8,9]。與DWI類似,DTI成像時選擇的b越高,圖像幾何變形越明顯,越不利于生成DTT。Ohanaa等[2]認為受試者神經的解剖結構也可影響DTT的難易程度,如神經過細或走行迂曲,則易致DTT生成困難。同時,檢查過程中患者肘部位置改變也可能導致DTT重組失敗。本研究使用兩種不同線圈均可生成尺神經DTT,盡管Ex線圈追蹤得到的神經纖維束長度長于Fl線圈(P=0.000),但兩者主觀評分間無明顯差異(兩名觀察者主觀評分P值分別為0.615、0.740)。
綜上所述,使用不同的磁共振線圈對肘部尺神經DTI成像存在部分影響。推薦使用關節專用線圈以獲得更好的圖像質量,但對于無法使用關節線圈的患者,使用表面陣列線圈也能獲得穩定的肘部尺神經FA值和ADC值。
參考文獻:
[3]黃婷,黃國忠,肖新蘭.MRI在腕管綜合征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1,26(10):1118-1120.
[5]楊正漢,馮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291-293.
[7]余紅梅,羅艷虹,薩建,等.組內相關系數及其軟件實現[J].中國衛生統計,2011,28(5):497-499.
[8]張超,穆學濤,王宏,等.正常人頸髓擴散張量成像最佳參數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29(10):1151-1154.
[9]付志輝,貢志剛,周建華,等.擴散梯度方向數目對DTI參數SNR和FA的影響[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3):437-440.
[11]金征宇,薛華丹.全身彌散加權腫瘤學臨床應用圖譜[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8-10.
[12]高佳音,張加成,楊正漢,等.MR場強及設備類型對健康人腹部實質臟器表觀擴散系數值的影響[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2):142-146.
[13]馬燁,金國宏,白崢嶸,等.擴散張量成像及擴散張量纖維束成像在脊髓良性病變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31(8):1243-1246.
作者:王林 徐俊峰 龔沈初 姜洪標 陳海濤 何書 單位:南通市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