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依戀模式對失獨人群創傷障礙的影響范文

依戀模式對失獨人群創傷障礙的影響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依戀模式對失獨人群創傷障礙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依戀模式對失獨人群創傷障礙的影響

[摘要]目的調查失獨人群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癥狀與依戀模式的關系。方法隨機抽取上海市某地區149名失獨個體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創傷后應激障礙篩查量表-城市居民版(PCL-C)和成人依戀量表修訂版(AAS-1996)進行PTSD癥狀和成人依戀模式評定。結果PTSD癥狀的陽性率為30.9%(46/149),其中女性發生PTSD的比例高于男性(P<0.01)。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個體的PTSD陽性率高于安全型依戀模式個體(P<0.01),且在PTSD的B(反復出現創傷性體驗)、C(情感麻木與回避)、D(警覺性增高)3組癥狀群方面兩組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不同的依戀模式對PTSD的影響不同,恐懼型依戀模式個體更易發生PTSD。結論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失獨個體易發生PTSD,尤其是恐懼型的不安全依戀模式。失獨女性PTSD癥狀的檢出率為高于男性。

[關鍵詞]失獨人群;創傷后應激障礙;依戀模式;創傷;恐懼型依戀模式

戰爭與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經歷戰爭的退伍老兵中PTSD發生率為13.2%~29.0%[1],而且PTSD對個體的危害較大,對患者的家庭幸福和身體健康均會產生負面影響[2]。PTSD作為經歷創傷后最常見的心理疾病,其癥狀表現為病理性重現創傷性體驗、持續的警覺性增高、持續的回避、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遺忘以及情感麻木等[3]。美國國家PTSD研究中心對遭受創傷事件的個體進行估計,認為8%的男性和20%的女性會發展成PTSD,其中約30%的個體可能持續終生[4]。考慮到不斷的戰爭、恐怖主義和環境惡化等因素,PTSD的發生率將顯著增加,將會是今后最主要的公共健康衛生問題之一[5]。在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中,依戀模式(attachmentpattern)是指幼兒在其成長過程中與其主要照顧者形成的相對穩固的關系模式[6]。幼兒在兒童時期通過與父母交往的經歷使其形成有關自我與他人的“內部心理表征”或“內部工作模型”,并整合到個性結構中,從而影響其日后社會功能的表達以及人際行為的諸多方面[6]。同時依戀模式具有一種穩定的傾向[7],一旦建立則傾向于保持永久。根據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成人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依戀模式和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其中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又分為焦慮型、回避型和恐懼型依戀模式[3]。目前有關依戀模式與PTSD的關系在東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尚未見相關報道。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失去獨生子女屬于遭受重大創傷,因此本研究以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這一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依戀模式對PTSD的影響,為PTSD的預防和早期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地區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沒有領養意愿及行為,已經喪失再生育能力的夫婦;(2)年齡≥50歲;(3)失去獨生子女1年以上;(4)能獨立完成問卷調查。排除認知障礙及患有重大精神疾病者。

1.2研究工具

(1)創傷后應激障礙篩查量表-城市居民版(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checklist-civilianversion,PCL-C)[8]。該量表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綜合PTSD癥狀標準而制定,共17個條目,評定再體驗、麻木和回避、過度喚起3個癥狀群,總分≥50分提示有PTSD的可能。按DSM-Ⅳ標準,PTSD包括B、C、D3組癥狀群:B組為反復出現創傷性體驗,共5個條目,≥1條陽性者則判定B組為陽性;C組為情感麻木與回避,共7個條目,≥3條陽性者則判定C組為陽性;D組為警覺性增高,共5個條目,≥2條陽性者則判定D組為陽性[9]。PCL-C的一致性系數為0.88~0.94,重測信度為0.83~0.88,與DSM-Ⅳ的診斷符合率在90%以上[8]。(2)成人依戀量表修訂版(adultattachmentscale-revisededition,AAS-1996)。AAS由Collins編制并修訂,用于測量成人依戀的類型[10]。該量表把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其中不安全型依戀又分為回避型、焦慮型和恐懼型依戀模式。共由18個題目組成,采用5點評分法(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計算親密、焦慮、依賴3個維度的得分,根據這3個維度得分區分安全型依戀模式和不安全型依戀模式。AAS-1996在中國的信度和效度已被檢驗[10]。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為0.05。

2結果

2.1研究對象

一般情況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共150名失獨父母納入本研究,完成有效問卷149份,有效率為99.3%。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62.25±4.88)歲,其中男59名(39.6%)、女90名(60.4%)。

2.2PTSD癥狀的陽性率

在所有149個樣本中,根據PCL-C的最佳截斷值50分[11],得出PCL-C得分陽性者46名,占30.9%。其中男9名、女37名,分別占男性人數的15.3%(9/59)和女性人數的41.1%(37/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164,P<0.01)。女性在B組、C組、D組PTSD癥狀中,陽性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917,P<0.01;χ2=6.304,P<0.05;χ2=13.276,P<0.01),見表1。在17項癥狀中女性出現PTSD陽性的比例也均大于男性(P均<0.05)。從樣本的總體看,出現陽性率≥50%的癥狀有“反復回憶創傷性事件”“反復發生觸景生情的心理痛苦”“努力避免去想和談論相關事件”“努力避免促使回憶創傷事件的活動、地點或者人”,以及“難以入睡或睡眠不深”。

2.3依戀模式與PTSD的關系

依戀模式的測量結果顯示,屬于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有102名(68.5%),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有47名(31.5%)。不安全型依戀模式中回避型7名、焦慮型28名、恐懼型12名。PTSD陽性組與陰性組個體的依戀模式不同,PTSD陽性組的個體中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比例高于安全型依戀模式(P<0.01),且在PTSD的B、C、D3組PTSD癥狀群方面,兩組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726、5.606、5.679,P均<0.05)。見表2。依據AAS-1996結果的進一步分析,3種不同的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對PTSD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回避型依戀模式的個體PTSD的發生率最低,僅有14.3%(1/7);焦慮型依戀模式的個體PTSD發生率其次,為46.4%(13/28);而恐懼型依戀模式的個體PTSD發病率最高,達到66.7%(8/12),3種不同的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個體的PTSD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859,P<0.01),表明恐懼型依戀模式的失獨個體更容易患PTSD。

3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PTSD發病機制的研究,心理學研究更是關注其發病的影響因素[12]。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PTSD是遺傳、生理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13]。既往研究表明,人格特征、童年的創傷經歷與PTSD的發生密切相關[14-17],而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戀模式卻很少有在東方文化背景下的探討。依戀模式的形成與其在早年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體驗有關,如果幼兒早年體驗到的是創傷性感受,則不易形成穩定的安全型依戀模式。Ogle等[18]的研究顯示,早年有創傷經歷的兒童成年后更容易發生PTSD。本研究結果也提示,PTSD陽性組與陰性組的失獨個體依戀模式不同,PTSD陽性組的失獨個體中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比例高于安全型依戀模式(P<0.01),說明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容易導致PTSD的發生;且在PTSD的B、C、D3組癥狀群方面,兩組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進一步說明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對PTSD發病影響的多面性。國外研究表明,依戀焦慮程度越高的個體對創傷記憶的生理反應越強烈,對創傷記憶的自愿和非自愿排期也更頻繁[19-22],創傷記憶的這些現象學性質與PTSD癥狀的嚴重程度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3種不同的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對PTSD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回避型依戀模式的個體PTSD的發病率最低,僅有14.3%(1/7),焦慮型依戀模式的個體PTSD發病率其次,占46.4%(13/28),而恐懼型依戀模式的失獨個體PTSD發病率最高,達到66.7%(8/12),三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恐懼型依戀模式的失獨個體更容易患PTSD,與國外大部分的研究結果[23-24]相似。而且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個體有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且較能接納別人,少有寂寞感、擁有較多的社會支持網絡,在面對生活事件時較能自我控制,能較好地排除生活事件的壓力。說明依戀模式作為一種從小就形成的、穩定的個體特征不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對PTSD的影響表現出跨文化的一致性。此外,本研究結果也表明PTSD的發病率存在性別差異,女性PTSD的陽性率高于男性(P<0.05)。這可能與不同性別的社會化分工不同有關[25],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男性可能在家庭中的角色更多地呈現堅強、內斂和穩固的特征,女性可能更多地呈現柔弱、更容易表達情緒和容易求助的特征[26-27],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失去獨生子女的女性可能更容易發生PTSD的原 因。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個體經歷失獨創傷后易發生PTSD,尤其是恐懼型依戀模式個體;經歷失獨創傷,女性PTSD癥狀的檢出率高于男性。本研究為我國PTSD的早期預防和干預提供了參考,下一步我們將針對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尤其是恐懼型依戀模式,尋找予以糾正的科學訓練方法。

[參考文獻]

[3]高嬌.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簡介及其現實意義[J].社會心理科學,2012,27:16-20.

[5]胡婷,劉偉志.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認知異常及神經機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7,42:826-832.

[7]劉廣宇,尚志蕾,周娜,薛海東,劉偉志.失獨創傷后的身心障礙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藥雜志,2017,34:754-758.

[8]陳樹林,高雪屏,李凌江,盧源,張錦黎.PTSD癥狀自評量表的信效度初步評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73-376.

[10]吳薇莉,張偉,劉協和.成人依戀量表(AAS-1996修訂版)在中國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學學報,2004,3:536-538.

[11]劉婉婷,況利,陳建梅,黎雪梅,艾明.地震傷員PTSD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9,34:1719-1722.

[26]王巖,王大華,付琳,姜薇,翟曉艷.老年人夫妻依戀穩定性及其與配偶支持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4:396-402.

作者:周娜 孫卓爾 尚志蕾 劉偉志 單位:海軍軍醫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老湿机福利免费体验|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h|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日本人在线看片| 亚洲丝袜制服欧美另类| 污污的小说片段|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国产性猛交xx乱| 波多野结衣xfplay在线观看|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www.成年人视频|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作品大全| 免费一级毛片在播放视频| 网络色综合久久| 国产一级三级三级在线视|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2022韩国最新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在逃生游戏里挨c海棠小说| yy6080理aa级伦大片一级毛片|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欧美亚洲第一页|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一二三四免费观看在线电影中文|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