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醫學院校師德建設的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師德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針對醫學院校教師、醫生和社會人“三位一體”的角色特征,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現實需要,科學厘清教師、高校、醫院和社會的主體責任,系統構建師德管理、師德認知、師德實踐和師德反思4種機制,協調處理好師德建設的個體與社會、道德與制度、短期與長期的矛盾,促進醫學院校師德長期、良性發展。
關鍵詞:醫學院校;師德建設;醫學教育
加強醫學教育的質量保證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是為人民提供良好衛生醫療保健服務的需要[1]。黨的報告提出,我國已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期盼,迫切要求醫學院校加快師德建設,培育出更多適應“健康中國”戰略的合格準醫務工作者。但是,醫學院校教師言論失格、教學敷衍浮躁,甚至學術不端、權錢交易、道德敗壞等師德失范行為時有發生[2],給教師、醫生的高尚職業形象和健康的醫療文化環境帶來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
1新時代要求醫學院校加快提升師德建設水平
醫學專業是我國繼工科、理科之后的第三大學科,是我國培養醫學研究和醫療衛生事業人才的搖籃。醫學院校的師德水平直接關系到醫學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技術水平和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影響著其未來的醫德、醫術和醫風,間接關系到人民美好生活的現實感受。
1.1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求切實轉變當前“號難掛、臉難看、病難醫”的現狀,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務。這也意味著,醫學院校作為準醫生的培養陣地,必須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牢固樹立為學生、患者主動服務的意識。高尚的醫學職業道德就是同志所稱贊和弘揚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事業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高尚的醫學職業道德能讓患者感受到自身個體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能讓醫患之間平等交流,能培養醫學大學生站在患者角度思考的習慣。
1.2要求教師具有高超的技術水平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保駕護航。當前醫患糾紛已經成為社會性問題,一些嚴重的醫患糾紛甚至上升至刑事案件,而誤診誤治、醫療態度差則是主要的“導火索”[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均壽命持續增長,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7歲。這就要求醫學院校必須提高教師醫療技術水平。醫學是以實驗性為基礎的學科,屬于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前期過程以群體教育為主,主要開展基礎醫學學習和實驗;后期則以實踐教學為主,傾向于臨床技能操作學習。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培訓,第一時間了解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知識、技術,才能提高醫療水平和救死扶傷的能力。
1.3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醫療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患者是弱勢群體,在面臨身體病痛的同時,還忍受著情感的折磨。因此,醫學院校教師在醫學專業知識、技能培養的基礎上,應融入人文素養教育,將醫學生培養成為基礎扎實、知識豐富、一專多能又有愛心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也強調了新型醫學人才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相統一的重要性,具體包括醫學職業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交流與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群體健康和醫療衛生系統、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2客觀認知高等醫學院校教師角色的復雜性
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具有三重身份。在社會上是一個普通的自然人、理性的經濟人,在醫院里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在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教師,無論是哪一個身份都要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這三重身份的責任疊加,意味著醫學院校教師承受著比普通人更多的道德規范約束。一直以來,醫學院校教師忠誠于黨和國家的教育和醫療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2.1社會人角色
醫學院校教師首先是一個獨立的自然人和理性的經濟人,具有自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同時,又是生活在復雜社會中的個體,少不了與人交往,必然會受到社會各方面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作為獨立的自然人,醫學院校教師有著既定的情感、興趣、愿望、目的、需要等。作為理性的經濟人,醫學院校教師有著利己利他的經濟行為動機。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在衣食住行等生理和安全需求中有著天然的趨利避害傾向。梅奧說過:人是獨特的社會動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集體之中才能實現徹底的“自由”。作為社會中的個體,醫學院校教師在家庭中是丈夫(妻子)、兒子(女兒)、父親(母親)等,在社會上是普通公民,在醫院是醫生,在學校是教師,需要在不同場景環境下把握好身份角色,處理好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間的關系。而在現實生活中,醫學院校教師由于自身和社會環境影響,其社會人的角色還存在一定的錯位現象,突出表現為:價值觀發生偏離,缺乏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過分追求個人名利,缺乏敬業精神;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只想著提高學歷、晉升職稱,對教學工作卻敷衍了事,熱衷于“第二職業”甚至“第三職業”。
2.2醫生角色
醫生自古以來是救死扶傷的神圣職業,“懸壺濟世、醫者仁德”始終是醫生的標簽。古云:“非佛無以為醫,非儒無以為醫。”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從思想品質、倫理道德和行為要求方面對醫者做了明確要求,把“絕不利用職業便利做缺德乃至違法的事情”作為行醫道德標準。一個好的醫生不僅需要高超的醫術,更重要的是要有對患者的仁愛之心,能給身處疾患中的人以健康、溫暖,給他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要給那些因生活貧困無錢醫治的人以救助,讓他們體驗到社會的關愛,并且能因我們的付出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甚至改變人生命運。而在現實生活中,醫學院校教師其醫生角色還存在一定的錯位現象,突出表現為:知識結構以理化知識為主,缺少人文知識,工作后更新知識能力、學習動力不足;重個人奮斗,輕團結協作;部分教師間相互不服氣、不交流,甚至相互貶低、拆臺,使教師的整體協作意識下降,難以形成學科、專業的整合力,對醫學和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不良影響。2.3教師角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禮記•學記》指出,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2014年教育部為深入貫徹在北京師范大學與師生代表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4],提出要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高校教師隊伍,其中將高校教師的師德排在了要求的第一位。而在現實生活中,醫學院校教師角色還存在一定的錯位現象,突出表現為:缺乏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沒有將教書育人化為個人的內心需求和自覺行為;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聽之任之;對學生生活不關心、學業不上心、思想變化不操心。
3從道德到制度,全面、科學構建醫學院校師德建設機制
[5]3.1師德管理
從錯位到歸位,厘清教師、高校、醫院和社會的責任長期以來,社會對醫學院校教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給出了更嚴的道德規范約束,而高校和醫院則更多地將師德醫風改善的責任落實到醫學院校教師個人身上,從而給醫學院校教師造成較大的精神負擔。高校、醫院和社會對師德醫風的認知錯位和管理缺位,導致醫學院校師德建設無法形成一個健全的系統體系。馬斯洛認為,人的5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醫學院校師德建設,最重要的是實現教師的5種需要,特別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這兩點的實現離不開高校、醫院和社會的分工協作,共同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反饋機制和良性的閉環系統。高校教輔部門承擔師德教育培訓、考核的主體責任。黨委、紀檢部門承擔不良師德事件處罰教育的主體責任,通過分層管理確保師德教育和治理機制高效運轉。醫院承擔教師自我價值實現和醫風監督考核、查處的主體責任。社會承擔教師的尊重需要實現的主體責任。
3.2師德認知
從外生到內生,培育師德改進的自身動力師德認知關系著教師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根本起點。師德認知的原則和規范,直接影響到教師對自身職業理念的確立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并最終決定了教師的師德水平[6]。對醫學院校教師而言,其師德認知主要包括醫生的仁以及教師的善、公正和責任感四方面內容。絕大多數教師在走向工作崗位后,都接受過大量規范化師德教育,通過學習各種先進事跡,來建立自身師德認知,但這種自上而下“教化本位”的傳統方法成效并不明顯。龍海霞提出的“自我更新”師德內生機制,是教師從自我出發,達到天性與德行的融合、外在與內在的統一,并以此引領和規范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外在行為,使其符合教師道德的要求。師德認知從外生到內生,要求教師發揮好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加強自身思想學習、實踐修養和反思提高,形成一個“修心—實踐—反思”不斷螺旋上升的閉環。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發地歸納總結教學中的感悟,從社會責任感和醫生職業道德出發,逐漸為自己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師德認知從外生到內生,要求高校把握好教師個體多元性的差異。與規范化榜樣模式的師德教育相比,個人價值觀的師德認知教育方式和方法往往更為復雜和難以把握,需要從每位教師本身的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師的實際情況來激發教師工作的主動性。
3.3師德實踐
從自我到開放,完善師德互動交流機制(1)樹立師德榜樣。醫學院校積極開展師德之星、育人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評選活動,在教師節、國慶節等重要節假日和紀念日大力宣揚和表彰先進。邀請德藝雙馨的醫學大家給青年教師、學生介紹自己的從醫生涯,利用校園網絡、報刊對優秀教師的崇高思想品質、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醫學神圣事業不懈追求的精神進行宣傳報道,樹立師德楷模。(2)開展學生評教、患者評醫活動。醫學院校以院(系)為單位,堅持定期召開學生教學座談會,師生共同商討并及時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學管理部門定期組織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做出全面、公正的評價。(3)開展平臺交流和競賽評比活動。搭建教師專業學術、教學方法、生活心得交流平臺,開展校內教學觀摩月、教學午餐會、外出學習教師返校報告會、教學沙龍、名師教學工作坊等活動,促進教師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和合作創新。組織各種教學比賽和醫療醫風評比活動,例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多媒體教學比賽、雙語教學比賽、優秀教案比賽等。鼓勵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踴躍參加,對優秀者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通過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激發教師教學、科研、醫療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4師德反思
從道德到制度,構建師德獎懲激勵機制師德反思是從師德實踐中對師德再認識的過程。師德認知經過師德實踐的檢驗后,能夠促進醫學院校教師矯正自身主觀認識的偏差以及高校、醫院師德管理上的錯位。從單純的道德規范到道德與制度的雙約束,是醫學院校師德建設走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1)完善師德醫風道德規范標準。康德認為,對于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一種情感。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向實踐層面的延伸就是職責。醫學院校的師德規范要充分體現教師的善、公正和責任感以及醫生的仁,既要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又要傳承儒家文化精神。要根據新時代要求,不斷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工作規范》《教師學術規范》等,對教師的師德修養以及教學、醫療、科研各個環節提出明確的要求。(2)完善教師、醫生從業法律法規。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資格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等國家法律法規,探索推進教師多點授課、醫生多點執業改革,制定完善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培養培訓、流動調配、考核獎懲、工資待遇、上崗和退出、教師申訴與人事仲裁等主要環節的相關法律和制度,實現教師和醫生隊伍建設有法可依、學校依法管理。(3)健全師德醫風科學評價體系。堅持教育和醫療質量第一,健全各種崗位責任制,在教學、醫療、科研等日常工作中力求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紀律化。借鑒企業管理評價方法,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從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患者評價和專家評價4個層面,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構建遵紀守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治病救人、愛崗敬業幾個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4)建立教學、醫療督導制度。建立健全校、院(系)、教研室、附屬醫院四級督導制度,由專家、管理者、同行堅持定期開展教學、醫療檢查。對教師教風學風和醫療作風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督導員及時向院(系)反饋,并向教師本人提出改正指導意見,要求教師以良好教風和嚴謹治學態度教育引導學生。(5)創新教學、醫療激勵獎懲制度。建立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緊密結合的機制,實現利益分配的科學化和制度化,將師德評價與教師的切身利益相結合。真正體現按勞分配與兼顧公平的原則,在科學的工作分析以及績效考核等的基礎上,改進薪酬分配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師德高尚和教書育人成績顯著教師的表彰力度。把師德醫風評價作為師資調配、職稱晉升、人事考核、評選先進等的一個硬性指標,實行師德醫風“一票否決制”。建立完善的師德、醫德失范事件的分析制度和總結機制,全面、深入剖析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公開、透明地事件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必須認識到,醫學院校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任務,需要制訂科學系統的實施方案,才能做到既能短期內治標,也能長期治本。
參考文獻:
[1]陸道坤.高校師德戰略及路徑研究[J].教育科學,2015,31(2):64-70.
[2]田秀云,李朝輝.師德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04(4):59-61.
[3]于嵐.談醫德與醫療糾紛之因果[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1):687-688.
[4]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S].教師[2014]10號.
[5]陳子服.師德教育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1(8):27.
[6]蔣文昭.基于價值思維的師德教育范式的轉變[J].江蘇高教,2009(6):118-120.
作者:賀群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