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語文教研會發言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位老師:
大家好!
高三語文教學花費在字音、字形、標點、病句、成語上的氣力過大、過多,眾所周知。大約一直要花費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其實,相比較起來,芝麻綠豆”而占分比例較大的閱讀、寫作才是又大又圓的西瓜”考題中的分值達到110分;而字音、字形、標點、病句、成語、連貫,合起來不過12分:連續五年,年年如此。看來,以往的教學,確具有舍本逐末、棄大圖小之嫌。今后,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效益,努力方向也就不言而喻了
卻在閱讀、寫作方面有意加以忽略呢?原因很簡單:害怕抱不回“西瓜”反而丟了芝麻”對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缺乏信心。可是以往難道就真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非得經過呂校長的點撥、提醒才恍然大悟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我為什么一直緊盯著那12分不放。
那我為什么會沒有信心呢?
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此無能為力!不起作用!
使用的讓學生聽、教師講的方式方法。覺得學生分析不了作品,以往的閱讀教學。于是越俎代庖。雖然,偶爾也讓學生發一發言,但一般都是細枝末節處發問,微乎其微。讓學生去通盤思考一篇文章的機會極其少見。
就在老師的教案上、課本上或者老師的腦袋里。所以,于是學生也自然養成了一種習慣—等老師的答案出來然后記一記。學生其實很聰明:發現了一個事實—老師最終會給答案的這答案。老師象征性的提問、啟發之時可以不用動腦。甚至,不必到文章里搜尋,即使它就擺在某個地方。學生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就可以了因而,時常發現:不少學生一邊聽課,一邊做著其他事情,避免因老師的啟發而浪費時間。而我老師自己呢?有時甚至知道學生已經提前知道答案了或者學生自己悟出來,或者不幸提前先睹為快地看了教參之類的資料)還在努力地“編織”著自己的啟發過程。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呢?
沒有閱讀能力,結果之一是學生本人缺乏獨立的思考閱讀能力:沒有閱讀方法。甚至沒有基本的閱讀常識。比如,閱讀過程中,連把握全局,理清思路這個環節都不清楚;只是走馬觀花地一路瀏覽過去由此帶來的最終結果是考試時,這個閱讀的大“西瓜”上大失其分。怪誰?顯然是老師。沒有播種西瓜怎么能渴望收獲西瓜?所以博士說我課堂沒有思維含量。當然沒有了學生就沒有開動思維嘛!其實,分析作品所需要具備的思維還是很多的形象的理性的綜合的就連學生語言表達本身就是思維: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一個意思要找到一句恰當的話語并不容易。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學生還是喜愛文學作品的可是經過老師這么一講,另一個結果是使學生喪失了對文章以及語文的興趣。原本。沒興趣了更喜歡閱讀課外文章一些,為什么呢?課文都是名家名作呀?原因是老師把它講得沒味道了味同嚼蠟!
語文老師其實也挺失落的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文章的閱讀了然而沒有效果。眼見學生成績好,面對以上結果。可我卻不敢聲稱那里面有自己的一份功勞—人家自己本來就好!看到學生學習成績差,做語文老師的也不敢拍著胸脯說自己能夠力挽狂瀾。這就是數學英語老師可以通過課外補習獲得額外的收入,而語文老師只有在旁邊看著眼饞的份的原因!悲哀啊!有個語文老師就這樣無情地嘲諷自己罪孽深重: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上輩子殺人,這輩子教語文。
老師們改革課堂吧,所以。改革語文教學方式方法吧!讓學生自己去體悟,去閱讀。以此來提高他閱讀能力,提高他成績。這才是出路。
還包括高一、二老師。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學生高考才能考得理想一些;高三老師才能不至于“三年課程一年補”再說了大部分老師都是跟班上高三的這樣,不僅高三老師。自己將來能也輕松點。
自己就閱讀教學課堂的一點反思。再者,以上。需要提醒的也該記取博士給我開的兩劑藥方:去年,博士讓我自己找尋文章,設計題目,讓學生閱讀。體會,其目的就在于,讓我將自己的閱讀體會、閱讀方法教給學生,讓他明了一篇文章究竟該怎樣讀。今年,博士讓我布置給學生每周抄一篇好文章,認真揣摩。體會,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篇好文章究竟是什么樣的這些,學校都將檢查。不過,最終我更是為了學生能有個好成績。
這里,以上看法還不太成熟。提請各位老師共同來思考這一問題。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