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軟實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資源與文化軟實力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度,充分發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對于有效利用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1.文化軟實力的內涵。約瑟夫•S.奈把文化理解為“是為社會創造意義的一系列價值觀和實踐的總和”,并把文化分為兩類,一類是雅文化,即迎合社會精英品位的陽春白雪型,比如文學、藝術和教育;一類是俗文化,即側重大眾娛樂的通俗文化型。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文化及其創造的文化產品是為了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即作為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文化。約瑟夫•S.奈所說的雅文化更側重于作為發展資料的文化,而他所說的所謂的俗文化則更偏重于享受資料的文化,但是許多優秀的文化產品流傳已久,既賞心悅目又陶冶情操,是雅俗共賞的文化瑰寶,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和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文化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代表和標志,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文化軟實力對衡量一個民族、區域或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恩格斯說:“動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而人則從事生產”,“生產很快就造成這樣的局面,所謂生存斗爭不再單純圍繞著生存資料進行,而是圍繞著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進行”。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某種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動物界生存斗爭法則的階段,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和自身發展。文化對于一個民族、區域或國家的重要性正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成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已經融入到人類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日益起著重要作用。任何民族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一方面為整個人類文化的多重復合體增添了色彩,另一方面也為其他民族的成員貢獻了可以分享的精神財富。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比較強,意味著這個民族比較有能力為其他民族的更好生活做出貢獻。這樣的民族因此就比較容易贏得其他民族在觀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親近、行動上的支持。這種由于這個民族文化上的影響力而使其他民族尊重、親近和支持的能力,就是文化軟實力。
2.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而實際上我國文化產業的范圍還應該包括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信息產業的一部分。文化產業是非常獨特而又極其復雜的新興產業,是文化發展到現代歷史階段的產物。文化發展程度越高的國家或地區,那么其相應的文化軟實力也應該越強,其文化產業也應該越發達;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會促使國家或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首先,文化已經成為世界財富的新源泉,人類發展的新動力,文化軟實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文化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以文化本身為資源,進而提供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產品,才有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個國家或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會產生許多經典和優秀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會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基礎。而豐富的文化資源又是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必然會使得其文化產業所生產的文化商品更具有吸引力,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其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可以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文化軟實力越強,外界對其認同度也越高,其對外界的吸引力也越強,由此外界會對由其衍生出的文化商品有更高的認同度,它的文化商品就越受歡迎,文化產業就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從而其競爭力也就越強。最后,文化產業的發展又能有力地促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表現是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商品或服務體現出來的,文化產業是表現文化軟實力的一種主要的形式,發達的文化產業可以很好地傳播和表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從而可以使得這種文化能很好地在世界獲得傳播,而這是一國或地區文化軟實力獲得提升的前提條件,文化只有先得到傳播才能獲得認同,所以,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如果很發達,那么一國或地區的文化軟實力也可以獲得很好的提升。
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文化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文化上的強國將成為經濟強國。有統計顯示,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已占美國GDP總量的18%~25%。在亞洲,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應該首推日本。日本的文化產業經過20世紀后期的發展,現在已成為日本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韓國文化產業在亞洲當屬后起之秀,其文化產業最突出的是網絡游戲業。2007年,韓國網絡游戲業出口額達到7.81億美元,并且已連續5年保持貿易順差,韓國的影視業也以高水平和民族特色在國外占有一定的市場。《中國文化產業報告(2009)》指出,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了下行通道,但是文化產業依舊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多的亮點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我國從2006~2009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呈現總體遞增趨勢,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年增長比率在2006~2009年期間,分別為17.1%、25.2%,19.0%和10.1%,其年均增長速度達17.84%。同時期,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45%、2.6%、2.43%和2.5%。盡管各項統計數據喜人,但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依舊存在著許多不足。
1.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制約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熟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等。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必備條件。健全的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文化產品和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消費水平,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還處在很低的水平,文化市場發育不完善是一個主要制約因素。文化產品市場多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地區,城鄉差距巨大,發展不協調;文化服務市場不夠發達,文化服務多是由政府部門提供,市場化程度低,不利于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市場的完善;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更為滯后,發展文化產業所需資金、人才、創新機制和產權保護不到位,這些都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2.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面,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中國文化不僅僅只有功夫、剪紙、方塊字、唐裝漢服,更應該包括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數千年的生命力以及現代中國蒸蒸日上的活力。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流傳久遠的《花木蘭》的故事,讓許多人熟視無睹,但在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后,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票房豐收;國寶大熊貓和中國功夫被好萊塢善加利用,制作成動畫片《功夫熊貓》,反而出口到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深厚文化積累、多樣文化形態,是怎么估計也不過分的寶貴文化資源,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等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3.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不足,文化產業國際貿易逆差依然很大。中國文化貿易逆差仍然較大,以演藝產品為例,中國引進和派出的文藝演出每場收入比約為10∶1,中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不及國外一個著名馬戲團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盡管國際金融危機使曾經嚴重逆差的中國文化貿易得以好轉,如2008年,我國文化產品引進與走出去的比例為7∶1,即引進花7元錢,出去只得1元錢,2009年這一比例基本達到了2∶1。但是,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渠道還比較狹窄,我國輸出的文化產品單價還遠遠低于引進的同類產品。除此之外,我國文化產業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如文化產業總量水平不高,對國民經濟貢獻份額偏少;總體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文化經營人才短缺,投融資支持體系嚴重滯后;缺乏專項發展規劃,產業配套政策不完善等。
三、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針對上述主要問題,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其競爭力。除了加大一些必要的資源投入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升我國自身的文化軟實力來逐步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1.以文化軟實力規范文化產業市場,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文化產業市場的完善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提高文化產業的行業自律和誠信體系建設來實現。通過法律手段和道德教化這兩種手段來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都是可行的,兩種手段都要用,一方面要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文化軟實力建設,培育誠信自律的文化市場環境。提升文化軟實力就是要弘揚使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的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準則。而這些文化、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對文化產業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有強大的約束力,可以稱之為軟約束力或者說自律。這種約束力相對于法律的強制約束力作用更為明顯和有效,約束成本更低、時效性更長。而提升這種文化軟實力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價值觀塑造和信仰的建立,這需要政府部門和各種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和引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加強思想文化宣傳與引導,以開放包容的精神集合各種積極有益的價值取向,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討論,形成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文化體系,提升文化軟實力,形成對文化產業市場的軟約束,從而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
2.提升文化軟實力,充分有效利用我國文化資源。我國雖然文化資源豐富,但是我國文化產業對本國文化資源的利用卻不夠,相反許多優秀的資源卻被外國改造利用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不強,不能把文化資源變成文化商品,對于文化資源的加工、改造、再創造和傳播不到位。中國文化雖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得不到表現、再造、商品化和傳播,無異于守著金山討飯吃。優秀的文化需要有好的表現形式,提升文化軟實力就是要提升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把文化表現出來、傳播開來,贏得人們的喜愛、認同和尊重。在這方面我們要增強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和開放程度,不僅要創造出蘊含優秀文化和普世價值的文化產品,而且要包容和吸納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為我所用。在文化的傳播上,要有合適的形式和方法,多管齊下,開放包容。提升文化軟實力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消費水平,使得文化資源得到更充分的保護與利用,培育一個良好的文化消費市場和文化環境。
3.以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國際間競爭必將日益激烈。文化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文化遺產、創意概念、技術流動、人才選拔等等,都會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而全球范圍的文化產業競爭,必將以本國的文化軟實力為基礎。所以,加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提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要增強其影響力,而國家形象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尺度,提升文化軟實力,國家形象的柔性塑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塑造國家形象首先要學會利用國際主流媒體。我們需要了解國際傳媒的發展和運作規則,在以事實說話的同時,還要注意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語境,以受眾能體會和理解的語言來說話。在機制上,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宣傳或推廣模式,在堅持主體性的同時,也應嘗試站在海外受眾的角度,了解他們對中國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中國國家形象的主體性建構應當從國內做起。國內的媒體有責任向國內民眾介紹一個客觀和全面的世界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這也有助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最后,要發揮中國民眾在國家形象建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要做到文明、禮貌、有禮有節,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另外,在提升國家形象的同時要把優秀文化與優良的文化產品相結合,就像其他商品一樣,在產品形象得到認可的基礎上使得產品質量得到顧客的肯定,只有這樣,我國的文化產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概念,不僅包含優秀的歷史文化,還包括現代先進的文化和思想觀念。提升文化軟實力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許多方面著手,我們要本著開放的態度和包容的心態吸收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善于發揮文化軟實力的優勢,擴大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