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毛派戲劇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毛派藝術創始人毛愛蓮從藝70多年,先后演出劇目130多部,其中有傳統劇目,也有現代劇目,有大型劇目,也有小戲和折子戲。在時跨兩個世紀的舞臺生涯中,她塑造出了眾多栩栩如生、獨一無二、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形象,其中有巾幗英雄,有革命女性,有大家閨秀,也有小家碧玉、農村婦女;按行當分,有青衣、花旦、彩旦、帥旦、閨門旦。毛愛蓮的唱腔藝術獨樹一幟,其聲腔細膩清脆,雖不高亢,卻極具穿透力;她的演唱吐字清晰、準確、不混不濁,嗓音甜美、悅耳動聽……在唱、念方面可謂達到甜、純、清、巧、流暢、纖細……毛老師對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有豐富的經驗,也有可貴的理論,更有僅屬于自己的獨門絕招,形成了被觀眾公認的毛派藝術,被國家收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要原汁原味地傳承毛派藝術,最快捷的途徑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親耳聆聽毛老師的口傳面授,親眼看她示范表演;帶著問題求老師傳道,懷著疑慮請老師解惑,面對面請她授業。在毛老師的指導下發掘、整理她所演出的劇目,總結她積淀的豐富經驗,升華她獨創的寶貴理論,用文字、錄音、攝像等手段把她的真腔真調、肢體動作,以至于喜、怒、哀、樂的面部表演,都記錄下來,在傳承的基礎上固本而創新,由毛老師親自帶領弟子共同創新。
孔夫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喜,二則懼。毛愛蓮老師已邁入耄耋之年,我們在慶幸老師身體健壯、精神矍鑠地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在欣喜之余,亦有一個“懼”字警示著我們,時間緊迫,時不待我,必須抓緊分分秒秒,學習、總結、發掘、整理、開拓創新。任何一派戲劇藝術怕的都是——“失傳”,這是最大的損失,擔憂的是“先翁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追悔莫及。
傳承和創新毛派藝術需要持之以恒的多方努力
我們通過分析一種現象,就可以知道傳承和創新毛派藝術的艱難。在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所舉辦的戲曲演唱打擂活動中,無論是學習豫劇陳派、常派、崔派、閆派、馬派的或是學習曲劇張派、越調申派的,都有學得的好明星擂主或新秀,唯獨學毛派的藝術個性大于共性,特殊性大于一般性,學習難,學好更難。毛派藝術那像“撕綾羅、打茶盅、畫眉叫、蜜蜂哼”的唱腔,那嘴不張、唇不動,輕松自然地念白,要學得惟妙惟肖可謂難上加難,更不要說如何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要學好毛派藝術,除了后天的刻苦努力,還必須依靠學習者先天的良好自然條件,畢竟,毛派藝術唱腔中的“甜潤,甜美”,僅靠演員的后天苦練、收效不會非常理想。
所以,要傳承毛派藝術當下急需一大批專業人才,這就需要政府注重戲劇人才的引進,需制定特殊的政策或在政策方面向戲曲人才傾斜,比如編制問題可考慮特殊解決。據筆者所知,戲曲人才,導演、配器、作曲、舞美等人才青黃不接,出現斷檔,因此,創新人才是第一位的。其次,在舞臺藝術實踐中,現代科技,聲、光、電的綜合運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在劇團服裝、道具、頭盔、頭飾以及燈光、音響、字幕等設備上需要一定的投入,并結合創新以整合現代舞臺效果。
總之,毛愛蓮老師經常激勵我們:“只有用心學,才能出成果”。作為國家二級演員,筆者對毛派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深感擔子重、責任大,而很多仍需要在專業上向毛愛蓮學習,達到精益求精,在思想上學習她高尚的職業道德,爭做一名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為傳承創新毛派越調藝術做出不懈的努力。(本文作者:楊建才單位:許昌市越調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