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他們眼往上蒼文學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丹納《藝術哲學》的第五章探討了藝術品的價值高低和文學作品的等級,而兩者的評判標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有三個標準: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效果集中的程度。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是黑人文學中第—部展示黑人女子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在黑人文學中女性形象的創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被譽為“黑人文學的經典。我們就根據丹納的這三個標準來分析作品的文學價值,探討她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他們眼往上蒼》藝術哲學特征效果黑人女性
一、背景簡介
《他們眼望上蒼》詮釋了黑人女性珍妮自我女性意識的覺醒,在黑人文學中女性形象的創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被譽為“黑人文學的經典”。作者佐拉·尼爾·赫斯頓(1891-1960)是美國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一位重要作家,是美國黑人文學經典、女性主義文學經典和美國小說經典中的主要人物。
小說描寫刻畫了黑人新女性珍妮擺脫傳統束縛、爭取做人權利性的一生。作品問世時,因與當時黑人文學表現種族歧視的創作主流不符而備受冷落。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經過艾麗斯·沃克的挖掘整理后,赫斯頓和她的《他們眼望上蒼》大放光芒。赫斯頓本人更是被艾麗斯·沃克稱為“黑人文學之母”,小說也不再被認為是黑人風俗的簡單刻畫,而成為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鋒之作。同一部作品,為什么不同時期的評價會差別如此巨大,這就和文學作品的價值緊密相關。
丹納在《藝術哲學》的第五章探討了藝術品的價值高低和文學作品的等級,而兩者的評判標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有三個標準: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效果集中的程度。我們分別將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他們眼望上蒼》的文學價值,來探討她的藝術魅力。
二、特征重要的程度。
藝術品的目的,簡而言之就是使一個顯著的特征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因此一件藝術品(作品)越接近這個目的也就越完善。作品把我們提出的條件完成的越正確越完全,所占的地位也就越高。顯而易見我們的條件有兩個,就是特征必須是最顯著的,并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文學價值的等級,每一級都相當于精神生活的等級,別的方面都相等的話,一部書的精彩程度取決于它所表現的特征的重要程度,就是說取決于那個特征的穩固的程度與接近本質的程度。藝術品等級的高低取決于它表現的歷史特征或心理特征的重要、穩定與深刻的程度。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表現強烈種族意識就是美國黑人文學的主流:抗議對種族的歧視與壓迫,努力保護黑人的利益,竭力塑造提高種族聲譽的正面黑人形象,從而表明黑人與白人并無區別,最終證明種族歧視之荒謬。作品集中表現底層黑人身上的心靈扭曲都是由于種族歧視與經濟壓迫造成的,清楚地表明這些底層黑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決定了他自身的言行、態度、價值觀和命運,同時社會對他的存在所表現出的極度冷漠是造成了他的恐懼和仇恨的罪魁禍首。
但是赫斯頓無法在作品中表現被污辱、被損害、任人宰割的黑人形象,她認為黑人文化并不是在和白人世界“白色文化”相襯映時才存在,它不依附于白人文化。她相信黑人可以獨立處理事物,有著強烈的自尊和自信,完全不認為他們是社會的問題。反而在作品中極力表現黑人獨有的文化傳統,王家湘認為赫斯頓保持著對黑人語言和黑人傳統的美的絕對忠誠,并且堅信黑人不是無所事事的,而是生活的很快樂很充實,因此在赫斯頓的作品中,所有情節都是真實來源于生活,記錄了黑人的愛情,黑人的悲歡離合,同時也反映出赫斯頓對黑人生活的肯定。但是這些并沒有得到其他黑人作家的認可。賴特在1937年寫的《他們眼望上帝》的書評中批評這部小說“沒有主題、沒有啟示性、沒有思想”。認為赫斯頓的作品只是風俗記事,描寫了黑人的日常生活,毫無文學性。“在賴特陰影中赫斯頓和她的作品埋入了歲月的塵土之中,直到七十年代,女權運動發展壯大,才受到應有的重視。”
赫斯頓與《他們眼望上帝》的遭遇也證明,既是黑人又是女人想成為作家已是難事,更何況還要在男性主宰的社會中,借助作品表達反抗男權壓迫,為女人的做人權利吶喊的思想,這樣面臨的的就不僅是白人世界的敵視,因為同屬黑人的兄弟姐妹也會覺得她們是叛逆,是異類,作品或遭冷落或備受嘲諷,她們以及她們作品的價值才能得到廣泛的承認,只等到女性群體意識的覺醒。
三、特征有益的程度。
表現有益的特征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現有害的特征的作品,—切特征中最有益的,沒有問題是毫無缺陷的健康,最好是生氣蓬勃的健康。[2,p415]同時要所有的性能都達到最高度,同時保持平衡與和諧。還要有完美的靈魂才算完備。因為精神生活與肉體生活在人身上處于對立的地位,精神生活達到相當的高度就會輕視肉體生活,或者視肉體為附庸。作品的精彩的程度取決于有益人體的特征表現的完美的程度,我們所尋求的最高的典型,是一種既有完美的肉體,又有高尚的精神的人。事物的特征和藝術品的價值都根據這個雙重尺度分成等級:特征越重要越有益,占的地位就越高,而表現這特征的藝術品地位也越高。
我們現在已經很少把賴特的《土生子》看做是上乘的作品了,全力傾訴著黑人(黑人男性)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社會的歧視使他們壓抑,造成他們的暴躁,憤怒和仇恨。整個黑人社會乃至白人社會都在為此而書寫。而赫斯頓則認為《土生子》們中的黑人傳達給讀者的是生活中的壓抑,讓讀者感覺到自己是這些壓抑的產物,沒有生存的樂趣和勇氣,以致覺得自己是阻礙美國社會前進發展的“問題”,排遣后的歡暢很快被內心的痛苦所取代,這無意于生活,只會讓更多的黑人苦悶彷徨。這類作品在本質上還是體現出對白人文化的推崇,因為作品中的黑人雖然在和白人共事,但是此時的黑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黑人,是經過白人“漂白”的黑人。
赫斯頓的作品沒有宣泄,赫斯頓忠實記錄黑人的點點滴滴,刻畫獨立存在的黑人個體,作品中的這些黑人個體也和世界其他人種一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享有幸福的生活,完全不在意自己的黑皮膚。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里提出婦女應當有一間自己獨立使用的屋子,也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在她這里女性開始自我的探尋。我想伍爾夫所指的女性當時應當是沒有包括黑人女性的。南妮說黑人婦女是世界的騾子,白人把負擔扔給黑人男性,他們不敢不接,但是他們轉而又把包袱拋給了黑人女性。黑人女性的才智并不比其他人種的男人女人差,當她們詩興大發時,被迫為男人烙燒餅,當她們準備歌唱時,卻遭受白人的凌辱,生活讓她們閉嘴,讓她們隱忍。設想一下如果赫斯頓按照當時的模式套路來的話,黑人女性處于世界的底層: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之后才是黑人女性,或許還不如一頭騾子值錢,她們要是訴苦,那她們的苦水肯定多過太平洋。
《他們眼望上蒼》不僅是為黑人女性,為女性指引了一條自我解放的道路,她們尋找自我,發現自我,是對《一間自己的屋子》的具體實踐,它讓我們看到了生的樂趣,認識到獨立自我的存在。寄予了她對所有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的憧憬。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社會、種族的思考,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所以它才會在掩埋三十多年后,重放異彩。
四、效果集中的程度
特征不僅需要具備最大的價值,還需要在藝術品中盡可能的支配一切。唯有這樣,特征的光彩才能完全釋放,輪廓才能完全凸顯;也正因如此,特征在藝術品中的作用才比在實物中更加顯著。其中所有的效果都應當集中,因為集中的程度決定作品的價值和地位。第一是心靈,人物要具有顯著的性格。第二組原素是遭遇與故事,人物性格決定以后,經過摩擦才能表現這個性格。藝術家必須使人物的遭遇與性格配合,總體的性格與前前后后的遭遇合攏之后,表現出性格的本來面目和結局,獲得了最后的勝利或最后的毀滅。最后就是風格。風格把內容包裹起來,但風格的效果必須和其他要素的效果一致,才能給人留下一個強烈的沖擊印象。“人物的特性要直抵讀者的內心,就必要要依靠情節,但同時又要必須通過語言刺激讀者的感官:三種力量[人物,情節,風格]集中匯合以后,性格才可以完全顯現。”藝術家在作品中越是集中能產生效果的許多原素,他所要表白的特征就越占支配地位。
作品的精彩的程度取決于效果集中的程度,也就是要三者保持平衡,和諧完整。各個部分必須有機統一,其中最微末的原素的最微末的分子都要為整體服務。《他們眼望上蒼》中的人物眾多,但是他們的性格都是十分鮮明的,珍妮的奶奶南茜護孫心切,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壓制了孫女的愛情。另外三位男主人公的個性也是很突出的,其他的配角和“群眾演員”不論出場時間的長短,也是性格鮮明。這位黑人小城長大的女作家,沒有拋棄非洲的文化,作品的風格顯示出了非洲特色。小說中女主人公三次歷險式的婚姻,為我們展現了珍妮在婚姻的過程中自我的成長與覺醒。
“一切藝術都決定于中心人物”,或許珍妮比不上歌特和浮士德,但是她是《他們眼望上蒼》的中心人物,全書都是圍繞著珍妮,我們至今仍在為珍妮癡狂。作品的良好口碑雖然是在女權主義運動之后樹立的,但是現在并不僅僅限于女性主義作家的贊美了,作品的魅力并僅僅在于珍妮的三次傳奇式的婚姻故事本身,而是珍妮鮮明的個性,勇于表達自我獨立的心聲,和敢于獲得自我的勇氣。
有兩點可以判定特征的價值,同時也是兩個尺度衡量藝術品的價值的關鍵。一是看特征是否更重要,就是說這個特征是否是最穩定最基本的;二是看特征是否有益,也就是說對于具備這樣特征的個人或團體,是否有利于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藝術家作家運用作品所有的因素,把因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時候,特征的形象才會格外顯著。這樣第三個尺度便建立起來了:作品所渲染所表現的特征越趨于普遍的,能夠支配一切,作品越美。我們所謂的杰作就是將最大的力量發揮最充分最完整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程錫麟.赫斯頓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法】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家湘.在理查德賴特的陰影下—三四十年代的兩位美國黑人女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和安一佩特里.婦女文學.1988(9)
[4]ValerieBoyd.WrappedinRainbows.NewYork:Scribner.2003.
[5]曾竹青.《尋找母親花園》的黑人女性主義傳統——兼談愛麗絲·沃克的黑人女性主義觀.湖南大學學報.2002(9).
[6]金花漫.黑人·女人·人——《他們眼望上蒼》的后殖民女性主義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