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文學社會學理論范文

文學社會學理論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社會學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社會學理論

20世紀50年代,法國文學社會學理論家呂西安·戈德曼提出了“文學辯證社會學”的批評方法,創立了“發生學結構主義”文學研究流派。他深受盧卡契早期著作的影響并以其門徒自居,成為馬克思主義批評中新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他通過引入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的科學原理賦予了純思辨性的“盧卡契式的”范疇以一種更重實證的新傾向。戈德曼由此成功地為他提出的范疇鑄成了一個系統辯證的模式,從而具體地闡述了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的發生學結構主義。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對戈德曼文學社會學方法論的探討來揭示其所指向的社會實踐意義。

一、探索文本的意義結構

詹姆遜曾認為對于馬克思主義批評而言,“形式本身實際上只是內容在上層領域內的實現。……形式是內容本身深層邏輯最后的清晰表述。”[2](p.278)它也是某種深層的相應的社會和歷史結構的標記。因此,從形式中探索這種社會歷史的深層結構就是批評的任務。在戈德曼那兒需要解決的就是在偉大的作品中找出與社會歷史的深層結構與集體主體世界觀同構的意義結構,從而使這些深層結構和世界觀得到彰顯。

何謂“有意義結構”?“發生學意義上的結構過程來源這樣的事實,即諸個體———以及他們所組成的各種社會集團(諸個體構成的集團,其中,諸個體發現他們或在某些時候或多或少重要的方面,或在相似的環境內處于相互的關聯之中)———尋求統一一致的方式,處理那些有關他們與周圍環境間關系的問題聚合體。或者換種方式說,他們試圖通過他們的行為(實踐),在他們自己與這些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平衡。”[1](p.61)因此,結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是為了解決問題,實現目的,完成功能而存在。這樣的結構才是有意義的結構。“結構本質上是由完成某一特定環境之某種功能的必然性所決定的。……結構通過其意義特性而存在,而這意義特性又來源于它要滿足某一功能的不可逆轉的傾向。功能只能通過結構來實現,而結構在它們恰當地完成了某一功能的意義上,又是有意義的。”[1](pp.12-1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有意義結構之中并不存在永久性的東西,隨著舊有功能的喪失和新功能的出現而不斷地解構和重新結構。

為什么要把文學作品作為有意義的結構來看待?此問題涉及到戈德曼研究人文科學方法的一個根本原則:即人類的行為總是具有意義結構的假設。這一假設的立足點就來自于主體與客體、價值和事實、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戈德曼一再強調的一個根本觀點就是不能把一切人文現象當作獨立于主體的純客觀現象來看待。“所有社會現實都是為物質事實與智識的事實同時構成的,而這些事實也結構了研究者的意識,并且自然地暗示了各種價值判斷。”[1](p.63)所以,一切歷史社會事實必須與主體相聯系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受制于特定時期內的一整套精神結構,精神結構中不同因素的有機聯系建構了人類的行為。我們由此可以認為,精神結構建構了一切人文現象,當然也包括文化的創造。這些精神結構是有意義的結構,它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為了回應環境所提出的問題而形成的。因此,“偉大的哲學、文學和藝術作品的這種內在結構,應當歸因于這些事實:在一致性的高級層次上,它們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為人類相互間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所提出的基本問題表現了各種全面的態度(即世界觀)。”[1](p.83)“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在概念層次、言語或感覺意象層次上表現了一種世界觀,它就具有了哲學、文學或藝術的效用。”[1](p.85)

接下來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就是在每一種具體分析中,如何闡明人們所要研究的事實的具體意義結構。戈德曼為此提出了兩個互補的認識過程:理解和解釋過程。“理解和解釋不是兩種不同的智力方法,而是一種同樣的、一種指示不同坐標的方法。理解就是在確定的情況下闡明這樣或那樣的文學作品中的被研究客體內在的有意義結構。解釋只不過是將作為構成和功能因素的結構歸入研究者的結構中,并非以細致地,但卻在足以使被研究的作品起源,清晰地出現的程度上發掘出直接的總體。然而這仍需要將總體結構作為研究對象,使解釋變成理解,使解釋式研究不得不與一種更加浩瀚的新結構相協調。”[3](p.72)當然,這種認識過程并不是簡單直線式的前進過程,而只有通過整體和部分之間持久循環的成功接近,它才能向前跨進。在《隱蔽的上帝》中,戈德曼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比如,理解《思想錄》中的一篇箴言,就是對這篇箴言內在一致的結構的說明;但為了能夠解釋這個結構,就必須與《思想錄》全文進行比較,解釋了部分的結構,也就對《思想錄》內在一致性的結構進行了理解。而《思想錄》又可以在一個更廣泛的結構比較中得到解釋,即在17世紀下半葉起過重要作用的冉森主義世界觀。解釋了《思想錄》的整體結構,也就對冉森主義世界觀(特別是極端派的冉森主義世界觀)作了理解。爾后依次將冉森教派放入穿袍貴族結構中,將穿袍貴族納入整個17世紀下半葉的法國社會,最后將法國社會納入發展至今的西方世界不斷地進行理解和解釋。通過這一系列的分析,《思想錄》的意義結構便被充分地揭示出來。

二、作為社會斗爭的文化實踐

文化創造的主體被戈德曼規定為是一種超個人的主體———集體主體,而不是個體。戈德曼將文化創造的主體奠基于集體主體,從而也就將文化實踐引入到社會實踐的領域。集體主體也是有意義的結構,它是諸多個體在社會分工的過程中按照特定意義關系聚合起來的整體。在社會形成的角度上我們不可能說孤立的個體是有意義的,因為離開了整體個體既無意義也無功能。一切個體的意義與功能都必定是在集體主體的整體之內而言的。“一切歷史的行動,從打獵、捕魚到審美的和文化的創造,唯有當它們與集體主體相聯系之時,它們才能被科學地研究,才能為人們所理解,才能訴諸于理性。”[1](p.45)在各種群體之中,“還有些對于精神和藝術生活與創作最為重要的群體:即與經濟基礎相聯系的各個社會階級;直到今天經濟基礎對于人的思想意識生活一直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不過并不是所有以共同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群體都構成社會階級。這種經濟利益必須以全面變革社會結構為目標;這種經濟利益還必須通過對現代人的優點、缺點的全面評價,通過一種理想,關于未來的人類、人與人、人與世界應當具有的關系的理想,在思想意識方面也這樣表現出來。”[4](pp.20-21)

戈德曼認為原子式的個體主體是無法形成有機的總體社會的。他以弗洛伊德的理論為例進行了論證。在弗洛伊德理論中,他將個體作為主體,將人與人之間關系描述為里比多自由滿足的主客體關系。譬如:“將孩子遇見的第一批人,特別是母親和父親作為對象,以達到里比多傾向的自由滿足,但這種滿足將導致一個后果,建立極小的自治集團,阻撓任何更加廣泛的社會的形成。”[3](p.103)因此,在戈德曼看來,要在單獨的個體層次上使諸結構具有功能,并且闡釋它們的意義和它們發生的因素,這是極不合適的。個體的建構只有與個體的社會化,與組成他不斷擴展的集體范疇相聯系時才能得到說明。

文化創造的真正主體是集體主體,而在主體與文化創造之間起核心作用的是世界觀。“所謂世界觀,乃是指一種聯系緊密、不可分割的、關于人與人以及人與宇宙之間的聯系的觀點。”[1](p.124)世界觀在戈德曼那兒并不是對某種現實的純粹被動的靜態反映,世界觀建構了人類的行動“人為了能生活下去和有所指向,他總是被迫將一種或多或少是有意識的秩序引入他們對世界總體的表象中;任何集團都企圖創造出一種我們提到過的同樣的表象,構成文化創造主體的特別集團則企圖創造出一種世界觀。”[3](p.51)一種有效的世界觀可以基于具體的環境而成功地使經驗現實得到闡釋并控制行為的方向。因此,沒有這樣的一次整理,任何有效的行動都是不可想像的。“這些精神范疇結構(包含思想行為和感情)也創造了各種社會現實:房屋、道路、誹謗、專制、生產關系、文學作品,以及人們用來研究這繁富多彩的事物的價值判斷和理論概念。”[1](p.96)在此意義上,戈德曼認為任何社會事實都滲透著意識事實,意識事實則組織構序一切社會世界。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概念并不是一個實體性概念,而是一個關系概念。每個階級在與其他階級相區別的對立關系中來確定自己的位置。當然,每一個階級所具有的世界觀也并不是自發生成的實體,它同樣是在與其他階級顯在的世界觀和現存的社會秩序對抗中來確定對自己、對世界、對超驗原則的看法。它是對他者的回答,而不是自言自語,是在與他者形成批判、區別的關系中的一種揚棄、一種超越,而不是一個已知的確定事實。“各個集團由于其自身的地位,總是依賴于其他集團,并且這種關系又處于經常變化之中;那么這些集團對處于整個社會過程中的集團間的關系,便很少到達一種高度連貫的自我理解,這就是為什么戈德曼把他們的理論實踐說成大多是潛意識的原因所在。一個集團諸精神范疇的結構過程,一般來說是潛在的。”[1](p.22)“它不屬于以相對穩定的價值等級為特征的日常的經驗世界。所以,人們在‘杰作’中發現的世界觀不是表現一個集團成員經驗的、現實的意識,而是表現理想的意識、最大可能的意識。這是一種潛在的意識。”[5](p.3)

借助于同構概念,戈德曼使藝術———社會歷史轉入了辯證關系之中。詹姆遜認為,形式是內容以及內容內部邏輯的投射,是一種顯在的內容;而內容則是隱蔽的形式。形式與內容無論哪個都可轉變成另一個,兩者是一而二而一的辯證關系。以同構為中介,我們就可以把作為形式的藝術與作為內容的社會歷史的關系納入上述的論述中。由于同構的作用,一方面我們可以使潛在的世界觀得以明晰,因而我們就可以對戈德曼作品的審美原則有深刻的理解。戈德曼認為審美價值的判斷標準來自于它是否完整地彰顯了社會的整體結構———一種統一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同構的原則就是要還原作品產生的具體語境,在對話語境中把握作品的形式和意義。詹姆遜還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批評而言的一個總體特點就是文化作品本身不是自足的,它往往是在特定語境中對對話者的一種回答、一種相區別的對抗。理解這種特定的境遇是我們了解文本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了解了經過同構的中介作用之后文化實踐在社會斗爭中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創造包含著有利于集體覺悟的統一性和一貫性。總的說來,除了別的功能之外,文學創造還有幫助社會集團認識問題和意識到自身愿望的功能。”[3](p.56)另一方面,在爭奪文化霸權的對抗性語境中,世界觀具有行動的功能,并且是建構社會事實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一旦作品所揭示的潛在狀態的世界觀與現存秩序發生沖突時,這意味著作品已經開始參與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事實的建構,開始了對社會成員新的精神范疇結構的塑造;因而便具有了偉大的批判功能,甚至是激進的革命性作用。

三、相對總體與作品的批判性

“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盧卡契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樣,戈德曼的研究是從這一觀念開始的:個別的現象只能在總體一致的范圍內才能被具體地理解。”[5](p.34)文學作品只有被放入總體性的宏觀分析模式中才可以得到幾近完全的解釋。

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如何處理文學作品中豐富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如何面對文本的多義性。正如奧地利著名的文學社會學理論家齊馬所置疑的:“‘意義結構’的概念不僅從分析本文的多樣性的語義學角度看,而且從探討幾個世紀以來對拉辛作品接受情況變化的閱讀理論的角度來看也是成問題的。如果把《安德羅瑪克》或《費德爾》視為冉森主義世界觀的表達,那么怎么說明拉辛在19世紀或20世紀的現實性呢?冉森主義既不能解釋拉辛的現實性,也不能解釋革新的閱讀使拉辛作品經受的變化。”[5](pp.66-67)

對此難題的解決,戈德曼認為關鍵還是來自對總體性的界定。戈德曼的總體性可以描述為“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內,組成社會的各個階級與各集團之間的動態的相互作用”[1](p.20)。它在各階級的具體實踐中反映出來。在此,我們完全可以將這個總體理解為各階級及其世界觀的一個對話語境。在這個語境中,各階級、各種世界觀通過相互對立、相互區別的關系建構著自己。當然,這不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語境,而是一個有著支配與被支配的語境,是一個爭奪文化的主導權,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建構現實世界主導權的場所。每一個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及其現實結構并不是孤立出現的,它一定是滿足特定環境的需要并實現某種功能而存在。一旦功能喪失,它也必將消亡,而滿足新要求的功能性整體也必將形成。因此,這不是一個永恒、先驗的總體,而是具體時空中相對的總體。歷史就是舊有結構的解體與新結構形成的不斷交替的過程。每一個集團構序社會現實的精神范疇和世界表征系統“都只能當它們基于一種具體環境而成功地使經驗的現實得到闡明并控制了行為方向時,才是有效的。這些范疇的整體構成只具有一種暫時的價值,它們只是在某種具體環境下對某種特定社會集團來說才是有價值的,當通過根據上述整體構成而行動的人的行動,或由于外界影響,宇宙變了,環境改變了時,精神范疇就不再是有效的,就喪失了其合理性,就應該改變了”[3](p.52)。

社會總體性結構改變了,構序社會現實的世界觀與功能改變了;那么,與世界觀同構的作品有意義結構的統一性也應發生改變。從中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看出,結構社會秩序的世界觀和社會現實之間與作品有意義結構統一性與豐富的作品世界之間所具有的相似的功能。“的確,僅僅在原則上肯定拉辛、帕斯卡是不夠的。應該走得更遠,去具體研究這種豐富性,將文學作品肯定為一種犧牲,無疑是它所表現的秩序所必需,并且是在承認其價值時,對那些仍然是一種犧牲和局限的東西加以闡明。歸根到底,這才是作品中與批判精神必要有關的東西,又正是通過這種東西,這種作品才能指出了將超越它今天所捍衛的秩序的可能性的希望。”[3](p.57)因此,戈德曼并不否認作品豐富世界中蘊含多義性的可能,正是這種多義性與豐富性是作品具有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永恒的批判性光芒的奧妙所在。這種豐富性使作品不斷地超越自身、超越時代。“批判功能對我來說顯現為所有重要文學作品的構成因素,通過這種因素,文學作品不僅指出一個特定社會階級現時的愿望,而且也指出有朝一日超越這些愿望走向更加廣闊和更加人道的秩序的希望。”[3](p.57)也正是出于這種思考,戈德曼特別強調在考查作品能否形成有意義結構的同時,更加關注作家對作品世界豐富性與獨創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法]呂西安·戈德曼.文學社會學方法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3][法]呂西安·戈德曼.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

[4][法]呂西安·戈德曼.隱蔽的上帝[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5][奧]彼埃爾·V·齊馬.社會學批評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午夜视频久久久久一区|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香蕉视频黄色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苏玥马强百文择|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8周岁女全身裸无遮挡|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中国人xxxxx69免费视频 | ntr出差上司灌醉女职员电影| 放荡女同老师和女同学生|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欧美性色19p|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五月婷婷六月天| 欧美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青青青国产依人精品视频| 国产普通话对白刺激| 窝窝女人体国产午夜视频|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高清 | 欧美怡红院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 福利视频你懂的|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国产剧情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少妇群交换BD高清国语版|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你懂的视频网站| 秋霞理论最新三级理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