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主體地位及高水平心理健康者個性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我們周圍某些人自然比大多數同胞優越的四點原因,這四點原因包括:1個人資質的優越,這里的資質即包括容貌、體力等身體生理方面的內容,也包括智慧、德行、正義、才能等精神方面的內容,此外亞當.斯密進一步指出精神層面的資質的對個體所起的作用從整體和長遠看要重要于外在層面的內容。2年齡的優勢。3財產的優越,社會總財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對固定的,這就使得一部分人的富裕必然要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貧窮這么一個基礎之上。那么這部分財產不足者,為了維持生計或者滿足某些基本需要,也就必然要依附那部分富人,這種依附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這種依附關系的實質則不外乎領導與被領導,命令與服從。因此對于擁有財富的人來說,擁有財富也就意味著擁有了相應的權力與權威。4門第的優越,“世家”“門第”意味著權力與影響力,正如常識一般,權力與財富自古似乎就是相輔相成的。這種門第的優越一方面也就產生于其所帶來的財富,另一方面就來自門第本身了,就像亞當.斯密指出的那樣:無論在哪里,暴發戶的名聲遠不如世家的名聲的那樣好,人民對于篡位著的憎恨及對王族的愛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們的自然心理,人們會很容易的服從自己以及祖先服從過的家族,而如果讓一個從前認為比自己優越的家族來支配自己,則會激起他們的憤怒。
以上四點原因在使得某個個體具有優越于他人的條件上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齊觀的,亞當.斯密認為財產和門第是其中兩大主要原因。那么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幾百年前的一個觀點呢,不可否認,放在今天,用這四點回答同樣的問題仍然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經典的局限性,我認為門第和財產的作用相較過去已經大為降低,畢竟亞當.斯密已經離我們有幾百年的歷史,幾百年的時間從社會到人的觀念都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人本身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順理成章,那個被亞當.斯密放到相對次要位置的“個人資質”這一條在當今無疑變得尤為重要,這種重要性的獲得也是歷史的必然:
由亞當.斯密所處的封建社會到當今社會,從政治上來看,整個政治社會經歷了君權神授到主權在民的轉變,治理方式由專制到民主的轉變。尤其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使得廣大民眾獲得了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力,政府與人民的關系從單純的管理與被管理,命令與服從已經轉變到服務與被服務,一定程度上國家機器要服從人民意志。
從經濟角度來看,隨著人類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尤其是一次工業革命,二次工業革命以后人們在和自然界共處的過程中的被動地位被改變,人類不在靠天吃飯,不在一味任由自然擺布。人們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各種機器有計劃有目的去改造、利用自然,讓自然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我們“燒香拜佛,去祈求風調雨順”。再者,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各種資源更加開放化,社會各種資源不再是單純被某些外在力量所支配,在這種競爭充分、資源流通自由的經濟體制之下,以及隨著知識經濟,知本論的提出,以往的權力本位逐漸被能力本位所代替。這也使得人們很自然的對那些依靠自己才能積累財富的人給以贊賞支持的態度,而對那些依靠權力、背景攫取財富的人給以輕視。當下,無論從經濟體制還是從經濟觀念上我們都更加肯定與提倡人本身才能的積極運用。
從文化觀念角度看,文化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人的主體地位不斷確立的歷程,在古代我們推崇的主流文化是“君權神授”、“三綱五常”,是“存天理,滅人欲”。在西方,是宗教神學,是神創論,是在宗教束縛下人們思想的麻木,不過這一切隨著十四十五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與發展,資產階級的興起而一步步的走向毀滅,同時也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的興起與傳播,自由,民主,平等,科學的思想深入人內心打破了等級觀念,宗教神學對人們的束縛,人類的主體地位被一步一步的確立起來,人類開始更加多的贊美自身的行為,更加重視與肯定自身需求的滿足。
從管理思想理論的發展來看,從以泰羅、法約爾、韋伯學說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將人看作純粹的物質利益追求者,認為人類天性好逸惡勞、逃避責任主張對員工實行嚴厲的懲罰制度,和嚴密的監督(隨著這種管理理論是大面積應用其弊端也日益顯現,在這樣管理論指導下造成了嚴重的勞資雙方的對立與矛盾,用人單位與工人的**時有發生)到在這種勞資矛盾激化背景下以梅奧、馬斯洛、麥格雷格等學說為代表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應運而生(開始注重研究人類的社會心理需求與人際關系對工作效率的影響,他們認為人工作并非是單純追逐物質利益,天性就好逸惡勞,膽小以及害怕承擔責任,他們也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尊重,自我價值得到體現以及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再到現代管理理論,目標管理,全員管理,人本論等管理理論與手段的興起與盛行,使員工的地位與利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與重視。
以上幾個方面無不體現了人類發展的一個基本的共同的趨勢與脈絡:以人為本。具體一些就是以人具有的積極性,才能等素質為本。
談到這里就有了第二個問題,既然人本身的能力、才能等資質的重要性已變得如此重要,那么我們需要怎樣的個性特征體現它們,因為承載這些資質的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個性特征,一個生性好逸惡勞的人,我們怎么能期望他在生活,工作以及學習中會獲得豐碩的成果,一個性格真正積極樂觀的人,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受挫,失敗而去輕生或郁郁不樂。所以說同樣的客觀環境下,具有優秀個性的人無疑會創造更大的價值——無論對己,對人,還是對社會。一些心理學家上將這類具有非常完善個性特征的人,稱為“高水平心理健康者”,下面是一些著名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這類人所做的個性格特征概括:
哈佛大學教授奧爾波特將這類高水平心理健康者稱為“成熟者”為此,他提出了七個衡量指標: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活動中。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優勢劣勢優點缺點亦是如此。4能夠準確、客觀知覺現實,并高度接受這樣的現實。5自我形象的客觀、現實,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6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的勝任自己的工作。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計劃和目標。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馬斯洛,將這類人稱為“自我實現的人”他總結了“自我實現者”模式的十四項特征:1對現實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適宜的關系。2對自我、他人以及人性的客觀、現實的高度接受。3思想、感情以及行為具有個大的自發性。4以問題為中心。5高度的自主性。6離群獨處的需要。7欣賞的時時常新。8更多的神秘體驗。9寬厚的社會感情。10真摯而精粹的私人感情。11民主的性格。12富有哲理的善意幽默。13強烈且自發的道德感。14更富有創造性。
期望值理論的提出者弗魯姆,認為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能產生巨大影響,變革的社會可以造就大量高水平心理健者,他們能夠充分使用自己的能力、潛能和優勢,他則將此類人稱為“創發者”。他們主要有四個特征:1創發性的愛情,相愛的雙方能保持個自的個性,在愛情之中不會為追求“和諧”而泯滅個性,而是使個性得到進一步發展,這種愛涉及關懷、責任、尊重、理解四個方面的內容。2創發性的思維,對思維對象有強烈的興趣,并能以客觀,尊重與關心的方式來考察對待思維對象,3幸福,這種幸福是一種生機盎然,充滿活力,身體健康以及各種潛能得到實現的狀態,而不僅僅是一種愉快的體驗。4良心,即強烈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是出自內心,而不是來自各種形式的外力量的壓迫。
以上三種模式主要基于高度心理健康者,這類人在我們周圍并不多見,就想馬斯洛所說,他們是多數人的楷模,也應成為大多數人努力的榜樣。
此外,馬斯洛與米特曼提出針對大多數人的心理十一項衡量指標(這種指標從考察角度上與對高水平心理健康者的考察角度基本上相同,無非是從個體對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動,個體對周圍人群,以及個體對社會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來考察。不同的是對兩者在具體衡量指標上所要求達到的程度高低不同)這十一項包括: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與他人成就有“有價值”之感。2適度的自我批評,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與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4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打擊,無過度幻想。5適度的接受個人需要,并具有滿足這些需要的能力,特別不應對個人在性方面的需要與滿足產生恐懼或歉疚。6有自知之名,了解自己的動機與目的,并能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計,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對違背社會規范、道德標準的欲望不作過分的否認與壓抑,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作相應的調整。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事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以及個人的生活的目的包含利己和利他兩種成分。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視環境的需要而對自己做出相應的調整。10在團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重視團體的需要,接受團體的傳統,并能控制為團體所不容的個人欲望或動機。11在不違背團體意愿的原則下能保持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作過分的阿諛,不過分追求社會贊許。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我們希望對人的個性特征有一些客觀的衡量標準。如今,各種針對人員能力,性格等個性特征的心理測試在企業**新員工時被越來越多的應用,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對于個人來講,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努力做一個發明家,創造者,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不是拿這樣或那樣的的專家觀點、權威當真理來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