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傲慢與偏見帶來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資料匯總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
摘要: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是以日常生活為素材,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簡·奧斯丁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本文以小說中人物婚姻的發展過程為主線,闡述了資產階級婚姻的實質,探究了簡·奧斯丁理想的婚姻觀,并指出了小說的現實意義所在。
關鍵詞:評析;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婚姻觀
一、引言
簡·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中,描寫了各種不同的婚姻關系,用最透辟的眼光向人們表明,資產階級婚姻的實質無非是金錢交易、利益的結合。是經濟、數字決定人們的生活和命運,決定者婚姻關系。本文即是在分析資產階級婚姻觀本質的基礎上探究簡·奧斯丁的理想婚姻觀。
二、小說中人物婚姻關系的發展過程
全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在擁有五個千金女兒的班耐特一家人,雖然他們一家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也無任何顯赫的社會地位,但班耐特太太卻處心積慮想替五個女兒尋找到和上流社會的貴族聯婚的機會。故事主要說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發生在女主角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是個勇于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為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際關系,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沖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達西代表著“傲慢”,伊麗莎白代表著“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著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著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么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么樣的偽裝,我都痛恨?!盵1](P132)達西沒有為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后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三、資產階級婚姻關系的實質
《傲慢與偏見》是這樣開始的“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一條真理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1]這里所說的婚姻,顯然不涉及感情,純粹是個經濟問題、生存問題。對于那些待嫁的女孩子,彬格萊只是個抽象所在,她們遠遠看見他“身穿藍上衣,騎著一匹黑馬”就夠了,關鍵是有“財產”。[2](P16)簡·奧斯丁所描寫的婚姻,不是作為愛情結果的婚姻,而是作為經濟需要的婚姻。因此,我們可以說,與作者聲稱的相反,所謂“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舉世公認的真理”,而是班納特太太的一廂情愿。我們可以說,在《傲慢與偏見》中,真正的“舉世公認的真理”,不是“有財產的單身漢需要娶位太太”,而是“沒有財產的婦女需要嫁有財產的丈夫!”從《傲慢與偏見》的整個描寫來看,作者不是探索婦女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社會,既占有欲泛濫成災的社會條件下的婚姻關系,推而廣之,也是考察經濟關系在婚姻、在人們生活中的決定作用。[3](P25)在《傲慢與偏見》中,看到的圍繞婚姻關系的描寫,浮在最表面的是會客、喝茶、跳舞、聊天兒等一個談笑風生的社交世界??墒?另一方面,這里又是一個由經濟基礎決定一切的生存競爭的世界。我們看到,充斥全書的是數字,數字,數字。當然,除了具體的金錢數字,還有由經濟地位決定的社會地位。是經濟、數字決定人們的生活與命運,決定著婚姻關系。由此可見,資產階級婚姻的實質無非是金交易、利益的結合。
四、簡·奧斯丁理想的婚姻觀
簡·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庭。
五、小說的現實意義
《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雖是一出閃爍著斗智意味的愛情輕喜劇,但實際卻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牢固的愛情是婚姻的奠基石。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簡·奧斯丁通過小說告訴人們必須行動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嚴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行動和自省中獲得,透過理性的行動,把人類的王國建立得具有一個心靈價值的模式,以與物質世俗有別。
六、小結
總之,簡·奧斯丁對婚姻關系、乃至人的一切關系的物質原因可謂揭露得深刻,但這種揭露,在這部喜劇性的世態小說中,不是兇狠的,不是傷感的,不是道德義憤的,也不是玩世不恭的,而是嘲諷的。
參考文獻
論《傲慢與偏見》中婚姻三重境界-愛情與金錢
一、引言
簡·奧斯丁(Jane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長壽的作家,在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體日漸衰弱,不幸于1817年7月18日死在姐姐的懷抱里;奧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產的作家,盡管年僅21歲就寫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說《最初的印象》(19年后重新改寫,即《傲慢與偏見》)。但在她的創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蛇@絲毫沒有減弱奧斯丁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讀者也是有增無減。她的作品被屢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批評家托.巴.麥考萊就曾贊揚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亞)這位大師的,無疑就要算簡·奧斯丁了,這位女性堪稱是英國之驕傲。她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二、鐘情婚姻愛情描寫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著英國文壇,而奧斯丁創作的小說則是一反常規地展現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顯示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的自我發現過程,這種著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會之間緊張關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說擺脫十八世紀的傳統而接近于現代的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加上她的機智和風趣,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盵1]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奧斯丁的小說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簡·奧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師為主,觀察的環境也以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到有對重大社會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盡管奧斯丁終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有關婚姻與愛情的描寫。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對細膩情感的把握,生動真實地描繪了簡.奧斯丁周圍世界的小天地,特別是紳士淑女之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
簡·奧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說都是以婚姻為主題的婚姻小說,雖然她的婚姻觀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時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統的。而比較清晰得展現作家婚姻愛情觀念的作品,無疑要算《傲慢與偏見》了,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最喜歡的作品,同時也是她最受歡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書日”上,《傲慢與偏見》被英國讀者評選為“十大不可或缺的書”之首。整部作品通過貝內特幾個女兒的婚姻經歷為基點,以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經歷為情節主線,展示了18世紀中后期英國社會貴族階層的婚姻狀況。從某中程度上,也探討了婚姻的內涵,因此此書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文學批評家馬克肖爾這樣評價《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及奧斯丁后期的小說會令愚頓者震撼。如她的見解能被認同,這個由愚頓者構成的社會必將脫胎換骨。”[2]
三、三段婚姻展現三重境界
人們的擇偶動機決定人們的擇偶標準。擇偶動機不同,人們的擇偶標準也不會相同。自古以來,人們的擇偶標準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屬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會屬性的影響。婚姻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們擇偶時要考慮對方的身體、經濟、宗教、道德等因素。人們在選擇婚姻伴侶時不可能只有單一的動機,而是幾種動機同時存在,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而這種側重點的差異表現出來便是人們擇無憂偶標準的差異。
根據擇偶標準的差異,歷史學家勞倫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國家庭、性和婚姻》中將當時英國人的擇偶動機分為四類:為了鞏固家庭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地位;為了個人的感情、友愛和情誼;性的吸引;激情之愛。[3]在《傲慢與偏見》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幾種婚姻關系,大都可以從中找到相符合的類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結合,就符合“為了鞏固家庭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地位”這一類型。
簡·奧斯丁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對《傲慢與偏見》里的婚姻與婚姻相關的一系列活動進行了詼諧的描述。男士們如何挑選妻子,年輕的女子以及她們的母親如何為其挑選未來的夫君,構成了這部小說許多精彩的場景。在這部探討婚姻關系的作品中,作者著力刻畫了幾種不同的婚姻和愛情關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還有幾對比較重要的婚姻:莉迪亞和威克姆;伊麗莎白和達西等等。盡管他們都走進了婚姻的圍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卻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奧斯丁筆下的婚姻,不僅涉及到感情,而且還和經濟緊密相關?!胺彩怯胸敭a的單身漢必定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為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4]本書的第一句話就點出了影響婚姻的一個重要因素—金錢,然而果真是一條真理嗎?我們對小說進行分析,可以將書中的婚姻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境界,通過比較,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一)莉迪亞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樂
在《傲慢與偏見》中,如果要選出一樁最荒誕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無疑就是莉迪亞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沒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繼而出走的。只是簡單的通過簡和M·加德納舅媽寫給伊麗莎白的信,讓讀者了解情況的大概。兩個人之間很難說有什么愛情,即使勉強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愛”產生的盲目激情。簡·奧斯丁對他們的婚姻持一種批判的態度,莉迪亞的輕浮、鹵莽和無知即使在小說的結尾也沒有改變,威克姆的狡詐、野心和膚淺也使我們感到厭惡。理智、感情與道德可以說是婚姻精神層面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這對婚姻不具備其中的任何一項,他們婚姻的失敗早已注定。
婚姻的基礎是婚姻最終成立的根據,決定著婚姻的特性。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們看來男女的結合“主要報償是性關系的滿足?!遍L久以來,西方人有這樣的觀念,婚姻是為了愛情和尋求伴侶,還有的是為了性的和諧,避免孤獨。莉迪亞習慣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專,“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對誰都會上鉤。”她對人的好惡,選擇男人的標準,只是看對方的臉蛋漂不漂亮。當有漂亮的男人出現時,她的注意力馬上就會集中過去。至于自己是不是愛上對方,她一點也不在乎,也更不會在乎對方是否真的愛她。
這種以為基礎的帶有鮮明個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穩定性的?;橐鍪莻€人的事,與別人沒有直接關系,這樣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就比較容易,沒有什么牽制和掛礙。愛情本身是不穩定的,是人類情感中最難以捉摸的部分。[5]韋政通說:“在所有的愛中,最強烈,最令人困惑,也是最缺乏穩定性的就是。”所以建立在基礎上的婚姻總是包含著“隱伏的危機?!盵6]而人的本性中又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因而更加重了建立在上的婚姻的不穩定性。莉迪亞和威克姆的婚姻既是個人的,又是根植于的,它的不穩定性就成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比較受限。在這種環境下夫妻間的沖突所產生的情緒障礙很難獲得疏導,日積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會出現創傷、裂縫。這種情感上的傷痕便無法彌合而全面崩潰,當做為婚姻基礎的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栋谅c偏見》中莉迪亞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作者在最后
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愛弛,莉迪亞對他稍許持久一些?!?/p>
威克姆選擇莉迪亞的原因,書中并沒有詳細指出,不過他之所以同意與莉迪亞結婚,金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是個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與莉迪亞私奔前,曾經追求過金小姐和達西小姐,不是因為性,而是為了金錢。威克姆懷有這樣的心態,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不無關系。在18世紀時財富仍是社會中上層擇偶時的重點,正如1727年丹尼爾迪福所抱怨的那樣,“金錢和處女膜仍是人們考慮的目標?!蓖瑫r威克姆做為地位稍底的中等階級(lowermiddleclasses),并沒有大量的財產傳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對金錢的貪婪。最終還是達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償還了債務,并在莉迪亞名下的錢之外,又給了她一千英鎊,并給威克姆買了個官職,最終換來了威克姆和莉迪亞的婚姻?!懊烂才c相貌平常的人一樣,也得有飯吃,有衣穿?!笨梢娫谶@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錢也扮演了“關鍵先生”的角色。
(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現實妥協
在《傲慢與偏見》中,金錢和愛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離,難分難舍的。小說里人們談婚論嫁時總少不了金錢的影子,而闡述金錢對于婚姻的選擇,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師和夏洛特·盧卡斯的結合了。
柯林斯選擇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顯然不是因為愛上她,在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就已經詳細闡述了他要結婚的理由:“第一,我認為每個生活寬裕的牧師(像我本人),理當給教區在婚姻方面樹立一個榜樣;第二,我相信結婚會大大增進我的幸福;第三—這一點或許應該早一點提出來,我有幸奉為恩主的那位貴婦人特別勸囑我要結婚。”因而當柯林斯像伊麗莎白求婚遭到拒絕后,他毫不猶豫的把結婚對象轉向了夏洛特小姐??铝炙辜敝Y婚,并不是出于個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爾夫人(達西的姑媽)布置的一項任務,只要結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務。至于結婚對象是誰,對她是不是有感情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還算是貴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門當戶對,這就已經足夠了。
柯林斯這個人并不懂得如何去愛和經營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漢氣概但又很自負。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為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夏洛特·盧卡斯可以說是《傲慢與偏見》里有頭腦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達西對伊麗莎白有意,并且向伊麗莎白表達她對簡和賓利感情發展的擔憂(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夏洛特的聰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讓人感嘆的是她對自己婚姻選擇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認識到了當時英國社會中上層階級婚姻的普遍本質:物質因素是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社會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盧卡斯家族也算是屬于貴族階級,在16至18世紀期間,英國貴族“婚姻并不是為了滿足個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結合,而是一種確保家庭和其財產永存的制度性策略?!盵7]貴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從家庭的利益,他們非常注重婚姻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對于許多處于經濟困難的貴族來說,尤其如此。因而,屬于破落貴族家庭的夏洛特沒有多少可觀的嫁妝,也無法攀高求貴,被迫嫁給柯林斯實際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且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這也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時代,男女不平等,婦女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規定,女性不擁有財產繼承權,家庭生活被認為是最適合婦女的天地。婦女要生存,要獲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財政保證”,婚姻是捷徑也是唯一的途徑。這就導致了當時的婚姻不僅僅是作為愛情的歸宿,還會是“謀生”的手段,也就難免出現一些看似荒唐的事。“并且,馬克思(和無憂論文【】貝爾)曾說,婦女在和男人的關系中的地位使我們可以判斷出一定特定社會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8]
夏洛特是何等聰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達理,又不討人喜歡,同他相處實在令人厭煩,而且他對她的愛也一定是“鏡花水月”。但是她還是選擇了他做丈夫,因為夏洛特選擇的這種婚姻,總歸是女人最適意的保險箱,能確保她不至于挨凍受饑,也不用擔心丈夫變心,至于婚姻幸福與否則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所以在伊麗莎白拜訪朋友的時,發現“柯林斯先生有時說些讓夏洛特實在難為情的話”“夏洛特一般總是明智地裝作沒聽見。”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單獨帶妹妹和伊麗莎白參觀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興。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種舒適的氣氛。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顯然成就這段婚姻的關鍵就是金錢。對柯林斯來說,這樣的生活讓他很滿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經實現。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駕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認,事情處理得相當不錯?!边@樣的一種靠金錢財富維持的婚姻雖然并不完美,但畢竟也是一種婚姻。
在這樁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間是沒有溫暖和幸福的感覺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著。也許只有當他們孕育出下一代時,彼此才會產生一種愛—對下一代的愛,對孩子的關心呵護,到那時他們的婚姻也許便不這么乏味。奧斯丁并不欣賞這樣的婚姻,透過文字可以感覺到她對這種婚姻的嘲諷之意。但以我們現代的視角來看,夏洛特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迫于現實的無奈呵。歲月不留人,對她這樣一位老姑娘來說,有一個歸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當然不會贊賞夏洛特的選擇,但能否試著對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寬容呢?
(三)伊麗莎白和達西:情投意合,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結合
16至18世紀英國上層階層的擇偶標準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注重婚姻的物質基礎,強調門當戶對,但是并不否認愛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歷史學家埃里克卡·爾森考察了英國都澤時代城市及鄉村民間的婚姻狀況,肯定地認為:“愛是至高無上的?!丙溈朔▊惖难芯恳脖砻鳎辽購?6世紀以來,愛或感情在人們的婚姻生活中占比較重要的位置。[9]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是《傲慢與偏見》中最美滿、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結合是真正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的。
伊麗莎白在貝內特家中排行老二,她雖然沒有簡那么嬌好的面容,卻也出落的亭亭玉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不但聰明伶俐,活潑可愛,而且還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著豐富的個性和內涵。伊麗莎白認識到了當時社會上以財富和社會地位來談婚論嫁的風氣,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但她并沒有迷失自己,而是選擇繼續勇敢地追尋自己的愛情。正是伊麗莎白的這種不凡的談吐和高貴的情操吸引了達西,讓達西對她漸生愛意。這也體現出英國的傳統的擇偶觀念,因為在美貌、血統和財富之外,社會上層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一直以來,英國的行為指導書和民俗都強調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婚姻中的重要性。
按理說伊麗莎白和達西結合是郎才女貌,天作地設的一對姻緣,不應該有太多的曲折才對。但兩個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弱點:伊麗莎白是一位中產階級的小姐,受過中等教育,是一名紳士的女兒。但同貴族階級相比家庭地位還是低下,親友又是沒有教養,常常在公共場合丑態百出,使她自慚自愧,在這樣的環境中就為她性格中的偏見奠定了基礎;而達西性格偏內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再加上他出身豪門,擁有巨額財富,難免會給人以傲慢的印象。兩人剛開始接觸時,對彼此的印象都不好。但隨著接觸的增多,漸漸地被伊麗莎白的美麗和可愛所打動,尤其是她機靈的頭腦和詼諧更是深深吸引了他,盡管他覺得伊麗莎白出身
不算高貴,看不起她的家庭并認定自己向伊麗莎白求婚,已經是降低了要求,違背了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是違背人格來做的。他認為身份低微而又缺少金錢財富的伊麗莎白一定會對他這樣身份的貴公子表達愛意而欣喜若狂的接受。但是當他“自以為肯定會得到個滿意的答案,…臉上卻流露出一副穩操勝券的神氣時,卻激起了伊麗莎白的怨恨,并斷然拒絕了他的求婚,還毫不留情地指責他的傲慢無禮。這里表現了愛情對于婚姻的崇高意義:哪怕再富有、再英俊,如果以一種居高臨下甚至“傲慢”的姿態對待另一方時,那兩者是很難產生愛情,沒有愛情就不會再有婚姻。后來達西漸漸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接受了伊麗莎白的指責,并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負的缺點。而且在達西挺身而出,解決了莉迪亞和威克姆的“婚姻危機”后,也贏得了伊麗莎白的尊重,并逐漸接受了“悔過”的達西,兩人之間終于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并最終結成了美滿的姻緣。
培根就認為人們在選擇妻子時不要太注重財富、美貌、利益、高貴等,而應該考慮“思想上的虔誠品質,她父母誠信、她的美德、她的持家能力,她的善良的性情?!币聋惿妆M管不具備“她的父母誠信”這個客觀條件,但其他幾個要求伊麗莎白都具備了。也是因為如此,達西才會努力克服自己的“傲慢”,真正得對待愛情。“即使自戀一開始真的是自高自大,它也能夠變成一種健康的且值得稱道的生命態度。這種情況,在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中達西這個人物上就曾發生過。這個自負的男人,雖然看起來自命不凡,顧景自憐,但他還是能夠通過別人的眼睛來觀察他自己?!盵10]伊麗莎白最終與達西結成美滿的婚姻,是她對改過的達西產生了真摯的愛情,而不是達西早就擁有的金錢和地位。其實在這個時候,即使達西沒有巨額的家產,伊麗莎白還是會嫁給達西,就像恩格斯所說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p>
金錢在《傲慢與偏見》中無處不在,即使在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愛情中也不免摻雜著一點金錢的因素。在外人看來,伊麗莎白如同撿了一個金元寶,就像貝內特太太喊道的:“每年有一萬鎊的收入,可能還要更多!闊得向王公一般!”先前對達西先生的不滿與憤怒,早已經拋到九霄云外了。對自己二女兒的這樁婚姻舉雙手贊成,假如可以,這位可愛的太太恐怕連雙腳都會舉起來。但是,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之所以超脫于書中描寫的其他幾樁婚姻,就是因為兩人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是真心相愛。
四、永恒的話題:追求美好婚姻
“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這樣的開頭設計,簡·奧斯丁是有深刻寓意的。錢財和婚姻密不可分,這點作者并不否認。要保證一家人幸福安康,最根本的還是需要財富做基礎的。而對于金錢主導婚姻這一觀念,奧斯丁是持批判態度的,但是她沒有以社會批評家的身份揭露社會的本質,也沒有采用激進藝術家的極端手法。她的諷刺既辛辣又輕松詼諧,既深刻又流暢自然。通過幾樁婚姻的描寫,她揭露了當時社會中金錢利益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的感情會受到它的控制。莉迪亞和威克姆的婚姻,不僅完全是受金錢的左右,而且兩人的結合,最初也只是因為低俗的肉欲的吸引。這樣的婚姻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幸,更會給各自的家庭造成傷害,簡.奧斯丁最為反對這樣的結合。對于夏洛特和柯林斯充滿了現實色彩的婚姻,作者也是不贊成的。不過通過描寫,我們也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的感情不得不服從于金錢的無奈(其實在當今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正如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大衛.馬柯斯在談到人類行為的經濟性時曾說:“簡·奧斯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比馬克思更早的馬克思主義者?!?/p>
那是否婚姻就是以經濟因素做為衡量的標準呢?有人問蘇格拉底是否要結婚,得到的回答是“無論你怎樣做,你都會后悔。”[11]簡·奧斯丁以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為例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金錢固然重要,“沒有金錢的婚姻是愚蠢的?!比绻麤]有一定的金錢做基礎,再真摯的感情也會在漫長的時間中受到考驗,甚至會走向破裂。但是作者也同時指出“沒有愛情千萬不能結婚,”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無疑是“奧斯丁推崇的婚姻模式?!痹跁凶髡卟粌H給了兩人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并強調了通過這樁婚姻,使許多人都發生了改變,如貝內特太太,后半輩居然變成了一個通情達理,和藹可親,見多識廣的女人。盡管奧斯丁塑造的這樁婚姻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過她正是以此來表明了她對金錢和愛情在婚姻中孰輕孰重的看法—愛情更為重要。
奧斯丁的時代已經遠去了,但人們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訴求卻沒有任何改變,而且還愈加強烈?!栋谅c偏見》中詮釋的婚姻觀念也沒有完全脫離我們的實際,還給現代人帶來某種啟迪。在2005年初,英國BBC4臺在讀者中開展的一項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在英國社會對女性影響最大、曾改變女性世界觀(主要是愛情婚姻觀)的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位列第一。與小說塑造的情節相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在談婚論嫁時,何嘗又不是進行著愛情與金錢的權衡呢?在面對婚姻的時候,人們總是有自己的選擇,做出自己的判斷,為以后的人生做出打算。現代社會的人們是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時的快樂呢;還是安于現狀,過著夏洛特般枯燥生活呢;還是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為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奮斗,成為“伊麗莎白”和“達西”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也許都會有自己的理由。這也許是奧斯丁通過《傲慢與偏見》為我們留下的永恒的話題吧。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合作編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986:45
[2]BloomHarod.JoneAusten’sPrideandPrejudice[J].Oxford:Oxforduniversity2001,7:5
[3]LawrenceStone,TheFamily,sexandMarriageinEngland1500-1800[M].PenguinBooks,1979:181~183
[4]AustenJane.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1
[5]李桂梅.略論現代中西婚姻基礎[J].倫理學研究,2006,7:8
[6]韋政通.中國的智慧[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50
[7]KeithWrightson,EnglishSociety1580-1680[M].RutrersUnivereity,1982:80
[8]路易·阿爾都塞.[M].唐正東,吳靜,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4
[9]AlanMacfarlane,MarriageandLoveinEngland:ModesofReprdaction1300-1800[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156~158
[10]艾溫·辛格.[M]郜元寶,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0
[11]克爾凱·郭爾.[M]閻嘉等,譯.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