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社作文教學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考試中占據著半壁江山的地位。但作文教學也一直是廣大語文老師的困惑,盡管使出渾身解數卻收效甚微。學生依然視寫作為洪水猛獸,每次布置作文時總是叫苦連天,絞盡腦汁,東湊西拼,敷衍了事。因此,探尋作文教學改革之路勢在必行,特別是對于語文基礎差卻要先于普高學生接受社會檢驗的中職生來說尤為迫切。
筆者擔任校園文學社指導工作四年,有感于作文教學步履維艱的局面,嘗試著以文學社為試驗田,播撒改革的種子,逐漸探索出一些符合職教特色的作文教學方法,雖不能說達到百花齊放,但也是春色可人。
一、打破樊籠,還學生自由寫作的空間
中職生不喜歡寫作文的原因很多,除了本身文字表達能力比較差之外,還在于學生缺乏寫作興趣和寫作氛圍,再加上僵硬、缺乏職教特色的作文教學,更是讓學生視寫作為精神負擔。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命題的限制、話題的陳舊與隨意,材料的束縛、主題的定位、文體的規定讓學生根本提不起寫作的興趣,他們也常質疑寫這些東西對以后就業究竟有什么用。
文學社打破了作文主題、題材、文體等對學生的限制,給學生一個獨立自主的寫作空間,鼓勵他們張揚個性,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生活中激發為情造文的興趣。他們可以自由抒寫生活中的感悟、青春的愁思,不必“為賦詩詞強說愁”,每一段文字都是他們用心在寫,用歡笑和淚水在寫。文字成為了他們情感的載體,表達變成了一種自主的需要。當學生的寫作意識被激發出來后,并且作文課堂上所謂的主題、選材、結構、語言等問題,都會在實際寫作中迎刃而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關鍵是先解決讓學生愿意拿起筆來寫這個問題,寫得好與否那還是其次。
當然文學社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只是處于一種從屬的地位,它所倡導的自由寫作也只是一種課外練筆,歸根到底,作文教學還是要要回歸課堂,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綜合的表達能力,所以要正確處理課內訓練和課外練筆的關系。對中職生來說,只有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書本知識向社會知識延伸,學生們才能在作文的天空下找到愉悅。
二、重視生活積累,我手寫我心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懼怕寫作文很大部分原因是找不到“下鍋的米”,對于教師布置的題目缺乏生活體驗,于是只好參考作文選上的范文或者杜撰一些材料無病呻吟地寫起來,寫出的文章自然毫無靈氣可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源頭活水才有鮮活作文。在文學社活動中,筆者重視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培養他們觀察的意識,讓他們形成多情善感的習性,從而做到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因事生議。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內容充實,構思奇巧,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來,簡而言之便是“我手寫我心”。
學生主要生活場所是校園,要有效地利用校園環境,訓練學生觀察事物和捕捉鏡頭的敏感,筆者經常要求學生去觀察操場、飯堂、教室、環湖路等,培養他們寫作的敏銳嗅覺,學會積累生活中的材料。此外文學社還通過拓展課外閱讀面,摘抄好文段和讀書交流活動來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懊恐芤徽摗备蔷o扣熱點話題,把握時代脈搏,囊括時事經濟、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文人風采等內容,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在觀點的碰撞中擴充了知識面,提升了思考的能力和深度。
教師不應再將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給的文章上,應不僅從課內更要從課外抽出一定量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有選擇地推薦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作品,不拘什么高雅俚俗,只要內容健康,就應讓學生雜取百家、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此外,還要把社會資源和作文教學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勤觀察、勤思考,學會閱讀社會、閱讀生活。學生眼界寬闊了,生活內容豐富了,寫出來的文章也就鮮活了。
三、循序漸進,夯實寫作基礎
根基不牢難以成就萬丈高樓,文學社倡導學生自由創作并不是放之任之,作為指導教師更應該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夯實寫作基礎,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筆者在活動中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練習,逐步講授寫作方法和技巧。
為了提高學生快速構思,快速寫作的能力,筆者在每一次文學社活動中都會利用前10分鐘進行片段作文訓練,提供話題,提出簡單的要求和訓練目標。寫完后進行相互傳閱交流和評改,并且把每次訓練的優秀片段張貼在文學社內或者在社刊中刊登,學生文中常有妙語靈感火花的迸發。這種訓練模式要求寫100~200字即可,較好地克服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循序漸進地教學生如何審題、擬題、立意、布局謀篇、組織材料、修飾語言,修改文章。能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寫的文章進行評析和講解,避免了紙上談兵,力求讓學生每一次訓練都有收獲和提高,在點滴中積累寫作知識,然后再由短及長,過渡到整篇文章的寫作。鼓勵學生活動后進一步修改所寫的文章,爭取發表在社刊上。
基礎扎實后,筆者便確定更高的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讓他們認識到唯有創新才能讓作文煥發與眾不同的魅力,不至于拾人牙慧,步入后塵。通過經典范文和獲獎佳作的講解著重培養了學生逆向思維、側向思維和多向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寫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學生在各級作文競賽中屢有不俗之作,并獲得了一些獎項。
實踐證明,通過循序漸進的指導,學生的觀察、體驗、感受、思考、表達、創造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承認差異,分層指導
在中職學校創建像樣的文學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生興趣不大。為了吸納更多的同學加入文學社,筆者基于“寬松式”的理念,采取了自由報名的方式,只要是喜歡寫作或者是愿意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寫作興趣與動機的,經過簡單的面試,便可以成為文學社的一員。因此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各層次的學生都有,必須要針對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否則會出現一些學生吃不飽,另一部分人無法消化的現象。
對寫作功底好的要引導他們創新、藝術化地表達;對基礎稍差的則重在基礎指導,為他們一一指出寫作中的問題所在,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進步,鼓勵他們樹立寫作的信心。雖然開始花費的時間比較多,但一旦步入正軌后學生便能自我發現問題,其他寫作基礎比較好的也能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或“小老師”。文學社內“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良好寫作和文學氛圍,讓每一個成員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鑒賞和寫作水平。
五、品嘗成功愉悅,提升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弊魑慕虒W要想取得高成效,就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提高寫作的興趣,變“苦”為“樂”,克服畏懼心理。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品嘗寫作成果,在成功的愉悅中進行寫作。
1.善于肯定,發現閃光點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以挑剔的眼光來看待文章,常把作文批改得“滿目瘡痍”,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文章,心中的挫折感是不言而喻的,又怎能對寫作懷有興趣?所以作文的批改思路應該由發現問題轉變為挖掘優點,一個好的標題、詞語、句子、段落等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文學社的10分鐘快速作文訓練上,筆者對每一篇文章都會作適當的點評,盡可能把表揚的面擴大,爭取讓絕大多數同學的作文都能被提及,因人而異,避免千篇一律地籠統評價,這樣會讓學生有一種被關注的快樂與滿足感。
2.廣開交流渠道
屠格涅夫學寫作的時候經常會當眾大聲朗讀自己的作品以此來不斷修改,白居易也常把自己寫的詩讀給老百姓聽,終于使自己的詩作婦孺皆知,名揚天下。因此,筆者在文學社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將自己的作品拿來當眾朗讀,在訓練他們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有寫更好作品的沖勁,以獲得寫作上的成就感和認同感。
除了在文學社內進行相互的交流以及和外校文學社進行聯誼學習外,筆者還給文學社開了一個博客,把學生的習作和文學社每期的社刊內容放到上面,讓學生的作品接受更多的關注和大眾的評價,從而促使他們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
3.相互評改,共同促進
有人曾這樣描述作文教學現狀:作文批改一支筆,作文評講一言堂。新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批改要提倡互批互改,這樣可以避免教師將一人之見強加給學生。通過互評互改,在朱筆勾劃別人的文章過程中,樹起作文信心,從而也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及培養學生閱讀動腦動筆習慣的目的。這是教師一支筆所無法企及的,何樂而不為?
4.出版社刊,鼓勵投稿和發表
文學社社刊《蘭畹》從征稿、選稿、修改、錄入、排版、編輯、印刷、裝訂到分發,基本上是由學生一手操辦,教師只是從旁協助和給一些指導意見。通過親力親為的參與,看著社刊付梓,學生心中的喜悅和成就感是無法言表的。特別是看到自己的文章發表在社刊上,又成為激發他們寫作興趣的動力,許多學生在一期社刊上有2~3篇文章發表。雖然文學社社刊大部分只在校內流通,但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他們從中得到了成功感和認同感。此外,筆者還鼓勵學生向外面的報刊雜志投稿,并且把每期社刊中的精品文章統一寄到報刊雜志社。到目前為止,已有數篇文章刊登在各級刊物,文學社學生參加“新世紀”和“中職生文明風采”作文比賽也頻頻獲獎,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鼓勵。新晨
5.設立考評機制,獎勵表現優秀者
文學社作為一個社團,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必須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和考評機制,否則就會形同一盤散沙。筆者和文學社主要負責學生共同商定了每月優秀之星考評方案,從考勤、參加活動的態度、完成任務的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每月評比一次,表現最優秀者獎勵文學圖書一本。此外,還在每個學期末綜合學生的表現評出優秀編輯、文學社活動積極分子等獎項,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了文學社的凝聚力和學生對這個社團的歸屬感。
文學社,是校園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學生的精神家園。透過這扇窗,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乘著夢的筆飛翔!也許從這里不能走出詩人和作家,但卻可以讓他們寫作的沖動得到釋放!當學生跨越了對寫作的恐懼,發現文字能夠自由表達自我并逐漸對文字產生了一種親近之感時,這難道不是對文學社最好的肯定?文學社的實踐活動也許可以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從而激發更多的教師去探索作文教學的新思路和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