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理論教學與學位論文寫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文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的寫作普遍存在質量低下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開設《學位論文寫作》課程,給學生以相應的理論知識,但同時要把論文寫作的知識和能力貫穿在基礎課程的教育教學當中,《文學理論》教學更應當自覺地擔負起這一任務。在文論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理論思維和寫作技能,提高他們實際寫作的能力。這要在本課程知識教學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從理念轉變、理論儲備、文學作品寫作、短文評析、長文試寫等方面作出教學設計。
關鍵詞:
文學理論;教學;學位論文;寫作實踐
一、學位論文寫作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對于本科畢業生是否需要學位論文寫作,一段時期以來一直是有爭議的,這些爭議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要求、學生能力、學生就業壓力等方面。要求廢止的意見認為,對學生的理論水平要求不應過高,只要學生把大學學習期間應修的課程學分修夠,就應當允許其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相對于停廢的呼吁,堅持繼續保留的呼聲更大,他們認為對本科生的教育是一種學歷教育,根據國家1982年學位制度的有關規定,凡申請學位者都要提交學位論文,學生必須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申請的學位應在提交學位論文并經過答辯通過后方可取得。這一看法在國內很多高校中被認可,因此,就目前而言,絕大部分高校仍然都有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但毋庸諱言,本科生在學位論文寫作上存在很多問題,這既表現在選題、論證以及結構等大的方面,也表現在題目名稱、敘述方式、語言表達乃至標點符號等細微方面。原因當然也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論,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是對畢業論文寫作(設計)的認識存在誤區。學校和教師未能深刻認識到畢業論文在本科教學中的地位,大部分學生和一些老師都認為畢業論文可有可無。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學生沒有盡心盡力去寫作,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也沒有足夠重視,有的教師只重視所帶的碩士生,而忽視對本科生的指導,有些學校的某些專業存在一個老師指導十多個學生的現象,自然也拿不出應有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負責地指導。二是隨著高校就業形勢的嚴峻,畢業生忙于考研或找工作,用于寫作畢業論文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三是寫作課教學內容缺失。中文專業的寫作課所講內容多為應用文,而應用文中缺少學位論文寫作這一內容,即使有這一內容,也是和其它公文寫作一樣僅僅是其中的一節,課堂上一筆帶過,不可能展開來認真細致地講解。更有甚者,一些學校在培養方案中沒有寫作課程,學生寫作理論更是無處可得。另外,在大學學習期間,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等給學生布置得較少甚至沒有,他們的社會實踐報告和畢業實習報告等大多都是在網上粘貼拼湊的,寫作訓練幾乎得不到實現。凡此種種導致了學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低下。
二、《文學理論》教學與論文寫作
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既往教學模式的影響,畢業論文寫作很少像專業基礎課一樣受到重視,教師也很少在基礎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寫作知識,即使是寫作課程亦如上文所述,也沒有加重學位論文寫作的教學內容。對于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學生只要了解作品,背背筆記,就基本可以保障考試及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畢業論文寫作和其它專業課程教學之間的內在銜接。我們認為,文科專業特別是中文專業,學位論文的寫作與專業基礎課之間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寫作》課程自不待說,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本身就是作家作品講析,而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也是語言方面的理論探討、語法講解和語感訓練,這些都完全可以與論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專業課知識的掌握與理論思維訓練和寫作實踐有效地統一起來,這就看授課教師有沒有這樣的意識。而在所有專業基礎課中,《文學理論》與學位論文寫作的關系更為切近。就中文類畢業論文的主要方向類別而言,學生寫作主要是文學類選題,如作家評介、作品評介、作家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作品與讀者、文體風格研究、人物命運研究、人物性格研究、語言風格研究、人物心理與作者心理、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性問題、作品所反映的種族和宗教問題、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問題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文論所包含的內容,必須以文學理論的相關知識來構思寫作的。因而依據文論課程所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地把寫作教學同步起來,把相關知識滲透在全部學習過程當中,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樣的教學設想呢?我們認為,應當采用如下基本方法。
(一)更新理念:
改變學生學習習慣在教授這一課程之初,要用至少兩節課時的時間給學生灌輸一種與高中時期不同的學習理念,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樹立大學學習的新習慣———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做到三個轉移:從教材轉移到課外閱讀,從應試轉移到應用,從死記硬背轉移到理解領悟。文論課程的開設一般是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這期間,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從中學應試教育的軌道上走出來,而一些大學里的獎學金制度的設置也使得唯分是圖的學習目標不能及時改變。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理念進行一次變革,盡管這種變革是不可能徹底的,但卻是必須的。中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應付各種各類的考試,尤其是應付升學考試,這就養成了一種應試學習習慣,只注意要考試的內容,在學習方法上多是死記硬背。對于這樣的學生,革除應試教育的不假思索、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學習習慣,提倡自主研究性學習就是一項非常重要、非常及時的任務。我贊成我的老師張玉能先生的觀點,他認為,如果大學教師不去改變初入大學的學生的學習習慣,那么中小學所養成的應試教育的學習習慣會以極大的慣性力量把這些中文系大學生保留在舊有的應試教育學習的軌道上,對學過的知識只是死記硬背,自己不思考、不質疑、不辨析,那么,研究型、創新型的人才是難以產生的。[1]同樣,以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評論寫作能力為旨歸的學習習慣也是培養不起來的。因此,必須通過教育教導,讓學生從教材轉移到課外閱讀,從應試轉移到應用,從死記硬背轉移到理解領悟。
(二)同步教學:
實行的基本思路與步驟文學理論課程的基本內容是文學本質論、文學起源論、文學作品論、文學創作論、文學技巧論、文學接受論、文學批評論、文學風格與思潮等。[2]根據這些內容,在兩個學期的時間內,在教授全部知識內容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論文寫作。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1.理論儲備。
按照一學期十六周計算,拿出來九周時間教授文學本質論、文學起源論、文學作品論這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有關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懂得文學基本規律,正確認識和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學現象,樹立科學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在這些理論當中,有些是學生在中學時略知一二的,如文學形態體裁等;有些是學生所不知道的,像文學藝術的起源、文本的層次劃分等。這些理論的儲備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構建學生的文學理論系統,在理論自覺的層面上接受和解讀具體作品。如文本層次理論,過去在中學時期,語文老師在講解課文時也會從藝術特色、中心思想等方面來描述,但這是籠統而不明晰的,在文論課程中深入了解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之后,學生就有了剖析任何一種文本的理論指導,有了實際操作的可能性。但僅僅課本理論是不夠的,理論儲備還要在課外同時進行,主要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指定書目,閱讀中西方文論原著,每周做出讀書筆記。第二,課堂前講述與課堂外討論相結合。即前一節課下課時布置任務,指定學生在下一節課上課前講述自己的見解。第三,組織課外學習小組、舉辦小型學術講座等。學術講座主要邀請院系其他文學理論教師和現當代文學老師,每周一次。
2.文學創作。
用至少四周時間來講授“文學創作論”、“文學技巧論”這兩個章節,該章節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深刻系統地了解作家的創作過程。在講授課程中,要對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逐一細致講解,對素材準備、藝術構思以及物化階段都要講述較多的作家案例,讓學生在具體案例中去除對于創作的神秘感,意識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學的創作者。在講授完這些理論知識后,給學生布置作業,每人寫一篇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等均可,然后在下一節課堂上展示,好的作品給予表揚,并推薦到學校文學社團的雜志、校報的副刊或者其它高一級的刊物上,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并以此為契機在班級建立“文學創作者”小組,以他們為核心把活動持久地開展下去。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培養未來的作家,而是讓學生多練筆,熟悉寫作的路數,從敢寫到會寫,再到想寫、愛寫,一步步建樹他們寫作的信心和興趣。3.短文評析。這一步驟是在第二學期進行。與“文學接受論”教學內容同步,在經歷了上一學期的學習和寫作實踐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儲備和文學作品的寫作經驗,在此前提下,講授“文學作品的接受”,指導他們欣賞和品評文學作品,打好小論文寫作的理論基礎。小論文寫作應當從詩歌、散文、短篇小說和熱播電影等文學體裁開始,選取小的角度,從某一方面切入評析。如清人李調元《詠麻雀》詩歌的生命不平等意識、劉慶邦短篇小說《小小的船》的人性美、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等,要求在1000字左右。在寫作之前,教師要首先選擇一些好的賞析文章,復印后分發給學生,讓他們認真閱讀,結合所學理論,熟悉掌握寫作格式,使用合適的文學理論術語,盡量學術化。這一階段應在本學期第三周后進行,時間約為兩周。
4.長文寫作實踐。
這一階段一般放在第二學期的第六到十一周。首先詳細講授“文學批評論、文學風格與文學思潮論”這些章節的內容,把形式主義批評、道德批評、新歷史批評、性別觀批評、心理分析批評、社會學批評、神話批評、讀者反應批評以及馬克思主義批評、解釋學、文化批評等具體內容講解詳細,著重教授批評的基本操作方式。如道德批評就是要闡釋和評價文學文本的道德內容、考察作家與文本創作的道德關系、考察文本對讀者的道德影響等。這些理論知識講述完后,在第十二周讓學生嘗試寫作長文。所謂長文,是與前期進行的短文評析相對而言的。這一階段的寫作要求學生在業已掌握短小評論文章寫作的基礎上,在觀點提煉、題目審定、結構安排等方面作出突破,這也就要求文章字數要達到三到五千甚至更多。實際上就是學位論文寫作的小型排練,寫的好的話就是他們畢業論文的雛形。除了掌握以上的理論批評的基本原理外,每一種批評模式都要給出批評案例,讓學生認真閱讀體會,搞清楚其論證的內在邏輯思路,了解掌握基本架構,然后還要在寫作上進行專門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寫作的步驟:了解對象———選點切入———確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創見等。剛開始可以用命題作文的形式來啟發學生,如《論席慕蓉詩歌的陌生化表達》《劉慶邦小說的兒童視角》《論路遙小說的苦難意識》《儒家思想在周大新小說中的體現》《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模式》《論“本事”與“情節”的關系》《論昆德拉的小說理論》《論赫什的“意義”與“意味”》等等,但不強制要求一定是本題目,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自己命題,自由寫作。這一時間約為三周,通過三周的練習,學生要寫出一至兩篇文章。
(三)必要的延伸措施:
及時反饋評論必須說明,無論在文學作品寫作,還是短文評析、長文寫作期間,反饋評價機制要一直跟上。在學生寫作后,教師要及時批閱學生文章,開始之時,應全部閱讀,逐一寫出評語,并在課堂上講評,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給出解決的方法。這當然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作,但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不可敷衍,否則會傷害學生的積極性,使課程改革試驗起不到預設的效果。一段時間后,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而這里,學生互評的效果會更好。
三、不足之處與應對措施
毫無疑問,光靠專業課教學來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是不夠的,這只是一種輔助方式,要真正解決好這個問題,還是要開設學位寫作課程。這一課程可以在三年級第二學期進行,應由寫作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來授課。那么,包括中文專業在內的文科本科學生的學位論文寫作指導應當教授什么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步驟呢?根據筆者的經驗,課程內容應在查閱過去畢業學生的學位論文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并向學生做出調查詢問的基礎上設置。一般來說,主要是:(一)理論知識的講解。這包括1.對畢業論文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2.了解論文類型和題目類別。3.選題的原則和方法。4.材料的搜集與整合。5.大綱與開題報告的寫作。6.具體論文的寫作與修改。7.格式規范。8.答辯準備等。(二)學位論文范文講析。(三)實際練習。以訓練學生列提綱為主要方法。
(四)討論反饋等內容。
但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所刪減,有所突出。總之,針對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現狀,要把論文寫作的知識和能力貫穿在基礎課程的教育教學當中。《文學理論》教學更應當自覺地擔負起這一任務,在文論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理論思維和寫作技能,提高他們實際寫作的能力,進而整體性地提高畢業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玉能.中文系學生研究型課外學習指導[J].文學教育,2008(4):46-49.
[2]胡山林,石長平主編.文學概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石長平 單位:許昌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