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理論互動空間課堂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按照文學理論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在文學理論教學設計中,提出建構圖文并茂,視、聽、讀、寫、做、演為一體的“空間互動”課堂。所謂文學理論的“空間互動”課堂是指借助多媒體教學,把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通過圖文并茂、視頻解讀、課堂互動、課下研習的學習方式呈現出來,同時營造教、學互動的學習氛圍。
多媒體課程帶給學生最大的沖擊就是視覺上的沖擊。對于文學理論中許多概念的闡釋,加以圖片的描述和視聽資源的介紹,更容易讓學生直觀地記憶和深刻地理解相關的知識點,而且文學理論的建構和發展與我們中西文學史的發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重現與解讀,有助于同學們從文學創作和批評方面進一步吸收文學理論的知識內容。例如:在第十章“文學樣式”的講解過程中,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地理解詩、小說、劇本、散文、影視這些文學產品存在的具體方式。為了體現詩歌的凝練性、韻律性、跳躍性、音樂性,筆者為同學們展示了配圖朗誦的《長恨歌》,同學們通過聽感受到了詩歌在韻律性、跳躍性、音樂性上的突出特點,同時也通過圖片內容的展示,立刻感受到了詩歌跨域歷史的凝練性。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辦法帶領同學實際體驗話劇這種文學樣式所表現出的藝術感染力,于是給同學們播放了由鄧超主演的話劇《翠花》,同學們在感受現代話劇藝術魅力的同時,深刻認識了話劇高度、濃縮地反映社會生活,強烈而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沖突以及動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語言等典型特征。同時結合理論分析的影視作品的短暫回顧,也同樣加強了同學們對于影視文學,在眾多文學樣式門類中顯著特點的辨識。
視聽:從經典名著出發,細讀文本,這一直是眾多文學批評家所遵循的批評方法。在“文學作品的審美存在”這一章的講解當中,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文本層次”,筆者利用PPT帶領同學們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從而幫助同學們從文學的語言層面、形象層面和意蘊層面直觀地理解了文學的文本層次。其中以解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蘇軾的《水調歌頭》,向同學們例證了文學語言獨特的內指性。而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一段關于“在煙霧中,太陽在斷崖的上空出現了,太陽的光線把葛利高里的光頭上濃密的白發,照得發光了,又沿著蒼白的、可怕的和一動不動的臉上滑著。他仿佛是從一個苦悶的夢中醒來,抬起了頭,看見自己頭頂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陽的、耀眼的黑色圓盤”的描寫,向同學們解釋了“文學言語的阻拒性”在文學創作中的獨特魅力。單純定義“文學意象層面”和“文學意蘊層面”的審美意義是非常枯燥且乏味的,為了更好地引導同學們去識記這一知識點,筆者利用《水滸傳》、《戰爭與和平》、《念奴嬌•赤壁懷古》、《樂游原》、《登幽州臺歌》等文學作品的研讀,幫助大家進行實例記憶,使同學們深刻掌握了文學文本的縱深層次。在講解文學典型的發展及意義的過程中,筆者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人間喜劇》、《浮士德》、《老人與海》等眾多世界文學畫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從而幫助同學們從文學理論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了這些文學典型的特征、藝術魅力和典型意義。
讀:我對文學理論課程作業的設定,就是要求同學們針對某一問題,撰寫小論文,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增強研究水平,為深入研究打下學術基礎,為寫作畢業論文做準備。在課堂上,也會布置一些隨堂小練筆,例如在講解文學樣式詩歌一節中,在課堂上要求同學們根據詩歌的特點,當堂作詩一首,之后我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這一成果,這不僅是一次很好的課堂互動,而且也是理論結合實踐的一次有益嘗試。因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在中國掀起了莫言文學熱,我也借此機會,讓同學們根據所學文學理論的內容,撰寫一篇關于研究莫言文學的論文。結果同學們從莫言論題的意境、莫言敘事的構成、莫言的敘述話語等方面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研究視角。
做:多媒體不僅是輔助老師的教學工具,還是可以提高學生信息收集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學以致用,人人動手,將課程內容用新媒體技術表現出來,制作多媒體教學作品,課堂展示,協作學習是筆者提倡的文學理論學習的又一種方式。“視角”也稱聚焦,即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針對這一概念,筆者要求同學們嘗試進行PPT的制作和講解。在換位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發散的思維和多元的例證,給了筆者很多的啟發。如:在講解第三人稱敘述時,同學們給我列舉了當下流行的《二號首長》的敘述方式。在講解“全聚焦敘事”時,同學們應用了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來向我們展示《皇帝的新裝》是標準的全聚焦敘事,而《井底之蛙》則是內聚焦敘事。在講解“敘事是話語的虛構”這一知識時,同學們更是例證了《青蛙王子》、《美女與野獸》、《灰姑娘》等童話故事的虛構性,這些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讓同學們在親切和熟悉的知識中,又獲得了別樣的知識體驗。
演:讓同學們進行文學理論中相關文學作品的演出,親歷創作過程,讓同學們與典型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參與演出,展示才藝,體驗角色,使文學理論課堂充滿現實生活感。視聽型的文學理論課堂,不可避免地要利用電影改編的視聽資源,讓同學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大量地了解世界文學名著,并根據其編排,深刻了解文學審美過程中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正如恩格斯所說:“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們本身而言,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著這些人物并促使他們行動的環境,也許就不是那樣典型了。”通過經典影視劇的再創造,是為了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中明白: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相互依存、密切相關,離開典型環境就失去了典型人物;沒有了典型人物,也就無所謂典型環境。人物是環境的產兒,環境制約和影響著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人物對他周圍的環境也不完全是消極、被動的,他也影響和改變著周圍的環境,整個作品表現了一定時代社會關系發展的總趨勢,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是組成這個社會關系發展總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這個總趨勢下某些本質方面的具體體現。比如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課堂劇演出中,我讓同學們無論以何種形式,都必須表現三個關鍵元素,那就是背叛、愛情、弒親。這三種關鍵元素不僅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本意,也是促使哈姆雷特成為延宕王子形象的關鍵因素。(本文作者:張璐燕單位:新疆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