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思想教程的險情與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宋堅單位:欽州學院中文與傳媒學院廣西欽州
中國“文論”存在的危機
說中國“文論”存在危機,是否有點危言聳聽呢?其實不然。新世紀之初,在暨南大學召開的一次文藝理論的學術會議,與會人員普遍認為當今的文論體系已陷入危機之中,具體表現為:文藝理論與現實生活和藝術創作之間脫離聯系,理論內容陳舊,已經不符合當今大眾審美的要求;文論形態需要調整,文學理論在學理內容上要轉向生態文藝學和文化詩學方面。這些年來,許多專家都已經意識到這種危機的存在,并提出了改革文藝理論體系的一些設想。如陶東風先生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一文中(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認為文學理論不能拘泥于抽象理論的條條框框,必須打破現成的僵化的理論學說,注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原則,并把它融入到文學理論的體系當中,使之成為重要的研究方法;王一川教授在其所著的《文學理論》一書中(王一川:《文學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盡量克服傳統的“意識形態”對文論的制約,擺脫了文學理論學科多年存在的“疲軟”狀態。他依照自己多年來對文學的深切體會,第一次用“感興修辭”來代替傳統的“意識形態”屬性,使得文學理論的審美屬性得以彰顯,全書的內容也因此煥然一新;后來,童慶炳、王一川先生在《文學理論教學的雙向拓展》一文中,提出了文學理論改革的新思路,這是他們在承擔教育部師范司的課程改革課題“在雙向拓展中更新文學理論課程”中獲得的成果。
該文認為,中國的文學理論教學內容明顯受到前蘇聯的教學模式影響,同時也受“僵化理論”干擾,致使多年來文學理論的改革走進了死胡同。如何面對21世紀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注重學生對現實突出問題的實際解決能力和對理論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是一個重大課題。為此他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具體表現為“雙向拓展”的一套思路:一是從宏觀上向文化詩學和文化人類學方向拓展,強化文學理論與東西方的詩學、文化人類學以及當代社會生活的關系;二是從微觀上向文本閱讀和文學批評方向拓展,加強文學理論與文藝欣賞、文學批評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學習分析和鑒賞、批評文學作品的能力。此項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它化解了多年來文學理論課的尷尬境地,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王一川先生主持的《文學概論》課程建設被打造成為國家級精品示范課程。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著文呼吁《文學理論》必須改革,并指出這門課程面臨的危機問題。筆者認為,危機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教材內容人文精神的缺失。在現行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的制約下,人文性最為豐富的文學在理論板塊中被切割成標準化測試下的一個個知識點,需要學生死記硬背才能拿到高分。加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導致人們對自身人文關懷責任的迷失,學者普遍缺失獨立的反思精神和審美精神。指出這方面問題的論文有:李世濤的《問題意識與文學理論的危機———危機中的文學理論之重建》(深圳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趙勇的《新世紀文學理論的生長點在哪里?》(文藝爭鳴2004年第3期);王金龍的《危機與突圍:從文學理論教學改革入手》(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二是工具理性代替了審美之思。其實,文學理論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工具理性來講授,從最初的“為政治服務”,到后來的“為現代化服務”,一直到現在的“為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服務”,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質。這些偏頗的觀點,影響了人們對文學性質的理解。文學首先是人學,它要表現的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愿望和理想,它以優美的形式,傳達人類的真情實感,從而展現生活之真,人性之善,藝術之美。因而文學成為一種本真的言說,詩意的言說,審美化的符號。但是工具理性的教學模式卻忽視這一點,致使文學理論教學陷入僵化的泥淖之中,成為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缺乏一種開放和務實的、人性化的內涵。唯有代之以審美之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學所關注的人類生存、環境生態、精神生態等現實問題,體現人的主體位置,張揚人的價值和尊嚴,為未來指出理想的生存之境。指出這方面問題的論文有:馮黎明的《論文學理論的知識學屬性》(《文藝研究》2008年第9期);黃發有的《文學教育的工具情結》(《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張曉舸的《文學教學:從“制器”到“育心”》(《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第3期);陳嘉映的《何為理論》(見張汀陽主編《年度學術200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三是生態批評在文學理論體系中的嚴重缺失。將生態觀引入文學理論學習內容,目的是引起學生對人類生存境況的關注,體現文學理論的綠色之思和審美之維。可惜的是,我們當今的文學理論體系還沒有真正接納這個內容,因此顯得滯后于現實。有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這方面的論文有:陳定家的《當代文論研究空間的新拓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周婭的《生態文化視野下的文學理論教學創新》(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第2期),等等。
四是文學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揭示這方面問題并提出改革方案的論文有:孫仁歌的《走出文學理論教學誤區》(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張德禮的《架起從理論通向實踐的橋梁———加強文學理論實踐環節教學探索的回顧》(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8期)。因此,筆者認為,將生態觀與實踐性教學環節引入“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中,是為了先完成“理論重建”,激活文學理論體系的生機與活力,恢復文學的應有之義,體現應有的人文關懷思想,然后從實踐中引導學生進入理論,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理論修養、創作水平、鑒賞水平和文學批評能力。這是一條迅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
“文論”課程改革設想
為改變目前文學理論課程的尷尬境地,必須把這門課程的理論體系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進而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之適應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應該將文論課程的改革設想最終落實到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將生態觀和人文關懷精神有機地融入當今的文學理論體系中,改革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努力建構“生態文藝學”這一新的文學理論形態;二是加強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
(一)將生態批評觀引入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建構生態文藝理論形態
第一,教學理念上確立“天人合一”的深層生態文藝觀。生態文藝學是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這些年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加深,理論界中的生態批評十分普及。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它首先起源于西方的批評界,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90年代開始興盛,迅速成為遍及世界的文藝思潮,并于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被引進中國。威廉•呂克特在1978年發表的論文《文學與生態學》中指出,生態批評是“將生態及生態學的理念用于文學的研究”。生態批評的目的旨在對自然文學、環境文學等與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學作品進行述評與研究,同時又倡導從生態的角度來閱讀古往今來的作品,從而使人類建立強烈的生態觀念及憂患意識。深層生態學是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在1973年提出的關于生態平等與生態共生等重要生態哲學理念,后來運用于文藝觀中,要求人們承認物種的多樣性和萬物具有平等生存的權利,做到關愛萬物,尊重生命,從而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它構成了深層生態文藝觀的價值核心,也成為了教學理念中的重要資源。
第二,教學范式上提出以生態文藝觀開展探討型教學。如何通過轉識成智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是當今文學理論創新教育必須考慮的問題。生態文藝學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精神、充分關注人類生存境況的人文科學,在教學范式上以生態文藝觀開展探討型教學,可以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探討生態文藝觀,激發大家創造的積極性,讓學生關注當下人類的生存境況和生態問題,給文藝理論灌注生態的綠色,從而將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態整體文論觀和當前的環境危機和精神生態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將文藝理論的課堂教學、課堂討論和科學研究活動統一起來,既可以形成整體的生態文藝觀,又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充實文學理論的學理內涵。
第三,教學延伸環節上,倡導課前閱讀生態文學作品,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式的生態文藝批評。
課前安排學生閱讀美國作家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梭羅的《瓦爾登湖》和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進而解讀中國生態文學作家徐剛、哲夫等人的作品,并進行生態文藝理論方面的學習指導。
將生態觀引入文學理論學習內容,目的是引起學生對人類生存境況的關注,同時賦予文學理論以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文學本來是綠色的,文學理論也應該是綠色的,只要融進了人文關懷思想,它們便能恢復自我本色,共同彰顯文學天空的藍天白云。我們知道,生態理念、人文關懷是一種至真至善的文學追求,因為這是一種崇高的文學精神,它是一種崇尚天地萬物、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始終關注人與自然的全面發展、人的生存狀態和人類的未來命運,有了生態理念和人文關懷精神,文學和文學理論便會從冷漠的天空回歸溫暖的大地,成為人類精神尋求慰藉的棲居之所。
在當今社會,“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人是一切關系的總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悲歡離合,人的喜怒哀樂,人的盛衰榮辱,都應該成為文學關注的焦點,從而成為極具感性的文學藝術的永恒主題。文學是人學,文藝的宗旨就是逼近人類的生命狀態和生存意義。文學的本色應該是純凈的,它始終佇立在希望的田野守望著人類的生態家園,為人類守護著精神領域的最后一片凈土,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文學的永恒魅力,正是來自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來自它對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它激發人的生命情感以及對美的向往,同時彌補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而帶來的缺陷,從而溝通人性的兩極,給生態灌注生機與活力,更好地優化人類的生態環境。
當前,文學的生態及人文關懷精神作為終極目標,不僅表現在人類的精神生態方面,而且表現在環境生態方面,更表示了對人類的現狀與未來的極大關注。可是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往往被“金錢主義”所侵染,人性問題頻頻亮起紅燈,社會上經常刮起十二級的“沙塵暴”,那是由人的貪欲與無恥混合而成的黃色、黑色和灰色的“沙塵暴”,原來的青山秀水、綠意盎然的大自然一步步淪為沙漠荒洲。因此,重提文學的生態整體觀和人文關懷精神,進而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況,對于理論的學習是何等重要。
因此,在文論教學過程中,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文論的理論框架,認識它獨特的實踐品格,或者對文學的詩性言說、節奏變化、審美意境的欣賞和批評時,都要求學生關注自然萬物,理解人類的山水精神、胸襟氣魄,正確看待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追尋“詩意棲居”的理想生存方式,堅持“天地人神”四重組合的生態整體觀,培養一批關愛自然、關注社會人生的具有濃郁人文關懷精神的當代大學生。
(二)實施實踐型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理論
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學理論的產生,是建立在大量的文學活動的基礎上的,沒有大量的文學創作、文學鑒賞、文學批評活動,就產生不了完整的文學理論體系;同時文學理論也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文學活動,才體現它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多年來,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嚴重脫節,以致當下的文學活動處于“失語”狀態,不能有效地指導文學實踐活動。文學理論的教學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由于文學理論在教學內容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所以在大學本科中文系講授文學理論課面臨尷尬境地,許多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是感到困惑的,這直接影響到文學理論的傳播和文藝學后備人才的培養。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筆者提出了實施實踐型教學的設想。
實踐型教學包含了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活動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活動。在整個文學理論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學實踐活動和文學經驗,并有將文學實踐經驗總結升華為理論認識的能力,從而把它傳授給學習者。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實踐,不斷提高理論認識,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活生生的文學實踐活動總結出文學理論的基本性質、原理、特點和價值意義,最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感悟并概括總結,追尋文學對現實人生的價值內涵,自覺踐行詩意生存的理念,逐漸培養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愛好。
在學習方面,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善于運用理論知識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最終解決問題。我們所開設的文學理論課程在總體上包括五個方面的理論版塊:即本質論、作品論、創作論、接受論和批評論五大方面。其中的創作論、接受論和批評論是最具有實踐意義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必須通過大量的實例教學、實踐訓練,讓學生大量地接觸文學經典,指導他們進行文學鑒賞實踐活動、文學批評活動和文學創作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對文學藝術的感性認識,并逐漸上升為理論認識。有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最終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文學實踐能力。
第一,從文學創作理論出發,指導學生分析作家的創作過程,進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學創作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在文論教材中,當講到創作問題時,特別強調了文學創作的目的,是以真、善、美為文學創作的審美價值追求原則,那么,文學創作如何經由真、善達到對藝術之美的終極追求?從理論上來說,要對學生說明“生活真實”容易,對學生講清楚什么是“藝術真實”卻很困難。因為生活真實是具象和感性的,而藝術真實卻是理性和抽象的,它具有超越生活真實的審美創造性因素。因此,在指導學生參加創作實踐時,就要指導他們如何認識生活真實,如何創造藝術真實,正確處理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之間的關系。其實,許多文學理論的觀點,都要經過實踐活動來加以印證。因此,在講解“文學創作過程”中,適時指導學生投身于生活的海洋之中,擷取生活的浪花,善于觀察和思考,收集豐富的創作素材,善于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并及時捕捉,并以詩意的筆墨表達出來,從而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為偉大,將普通的日常生活表現得搖曳多姿。同時,認識到靈感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及對藝術獨創性形成的重要意義;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的作用,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把廣闊的社會畫面和歷史畫面濃縮為尺幅之內的藝術畫面,創造出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情景,并把它上升為激動人心的經典畫面。經過實際練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又強化了學生對文學理論基本原理的理性認識。
第二,文學的鑒賞和接受理論要求對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和鑒賞的實踐訓練,在情感融入和興味感悟的過程中,迅速提高學生的鑒賞和解讀能力。文學鑒賞和接受活動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一種披文入情、動情觀照的審美活動。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心境,做到萬念放下,若心一致,進入最理想的“虛靜”心境。這是一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境。它要求閱讀者在欣賞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時,必須放下一切的繁雜事務,拋棄一切世俗的利害觀念,凝神貫注,專心致志,用虛靜之心去感受文學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這樣才有可能對文學作品融會貫通,準確把握,達到理想的接受之境。蘇東坡詩曰:“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能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說明了從事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人,都必須做到心境空明,純凈如水,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奧妙,創造理想的藝術境界。其次就是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對文學作品的感悟是指文學作品的一種心領神會,不用過多的理性分析,就能進入到文學作品的內蘊之中,領悟作品的境界,洞悉宇宙的奧妙,了解人生的真諦,直接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我國古代文論家往往借鑒佛家的“禪悟”之道,主張文學閱讀重在感悟,通過直接感知來把握文學作品的內涵。
美學家朱光潛說:“世間有許多奧妙,人心有許多靈悟,都非語言可以表達。”的確,有許多意境深遠的詩歌,我們很難用語言去解釋,只能用心靈去領會它的奧妙之處。就像李商隱詩歌所說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情此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會就是有所領悟,它是靠悟性來理解的。文學欣賞的實踐活動必須通過解讀文本來進行,比如指導學生欣賞經典詩歌《鄉愁》、《再別康橋》、《紅葉賦》、《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要讓學生慢慢去感悟,這些詩如何體現了古人所說的“詩者,志之所至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緣情而綺靡”。這些詩之所以經典,就在于它是一種情感的言說,性靈的言說,詩意的言說。這樣學生就會慢慢了解詩歌是什么,如何去欣賞詩歌。第三,以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指導學生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分析評價,對一些代表作品撰寫專題性的批評文章,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基礎。
文學批評的中心任務是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文學評論是一項科研活動,是學術論文中的專業論文,是一個融合了藝術思維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在學生進行文學批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求他們把握的是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方法論,即文學批評的方式方法;二是思潮論,即對一個時期的文學發展共同的傾向性的問題、思想潮流等進行評述;三是作家論,即對一個作家某一時期的全部作品進行評述;四是文本細讀,我們稱之為微觀批評,是對某一或幾篇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詳盡的解讀和闡釋,大都是即時性的,是批評者在文學現場發現和打撈出來的具體的文學作品。
從批評的方式上來說,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心理批評方法,對作品人物的心理結構作深層挖掘。教師可以從“俄狄浦斯情結”講起,為什么他的命運結局是以“弒父娶母”而終結?從而引導學生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從一開頭對人的理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他是宇宙的精英,萬物的靈長”,證明了他是一個開明君王的代表,又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文主義者。但是在報父仇的過程中卻猶豫不決,其性格的復雜性,可以借用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來進行解釋,并結合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加以說明,得出對人物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
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對阿Q代表的“國民性格”,宋江的復雜性格,林黛玉讓人爭議的復雜個性,等等,都可以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得出合乎科學的結論。
從對藝術形象的評價上來說,某種文體是以表現一定的形象和情景來體現它的藝術價值的,因此,對藝術作品形象和情景的評價是把握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關鍵。如何把握藝術作品的形象和情景?在文學理論教材中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方法。首先,要看形象情景是否做到“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其次,看它是否做到生動活潑,即所謂“呼吸吹動,生氣灌注”;再次是看它是否具有獨創性,即所謂“獨辟蹊徑,卓然自立”;最后是看它是否具有典型概括性,即所謂的“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像對《紅與黑》中的于連形象進行分析,主要看這個形象是否塑造得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典型突出,在藝術創作上達到了什么樣的審美高度。在訓練學生的文學批評實踐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善于發現他們的特長,并引導他們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當今的文學理論改革如果能夠落實在“生態文論建構”和“課堂實踐改革”兩個方面,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便會成為源頭活水,永遠保持它的新鮮活潑并為廣大的師生和專業研究者所喜愛,作為一個學科的生機與活力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