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從哲學范疇解讀譯文審美主體客體范文

從哲學范疇解讀譯文審美主體客體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哲學范疇解讀譯文審美主體客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哲學范疇解讀譯文審美主體客體

一、引言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美學在中西方譯論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傳統譯論還是現代譯論,從理論命題到方法論都與哲學-美學關系密切。事實上,翻譯同美學有著頗深的淵源。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賽羅就提出了翻譯需工于辭章之美的要求。20世紀的法國譯論家瓦勒力指出,翻譯的技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文學作品“真值”的審美感知。從嚴格意義上講,西方古典翻譯理論就是古典文藝學的一部分。而我國翻譯史上的譯論,大抵是對譯文的美學探索或評論。在古代佛經翻譯中,就有人提出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學美學命題。近代和現代的文藝理論界也一直存在著對形式美和內容美、意境、傳神等美學范疇的討論。一部優秀譯品的誕生,離不開譯者的苦心孤詣,也離不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其美學理念和各種思維的綜合運用。本文通過對審美客體與主體的分析,闡釋兩者在文學翻譯審美中的辯證關系,通過實例分析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兩者的關系,將美學理念和審美思維有機結合,使譯文最大程度地達到和諧統一的美。

二、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概念

審美客體指人的審美行為所及的客觀事物。在客觀世界中,并非一切事物都是審美客體。它必須是與審美主體相對,處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的客觀事物。翻譯的審美客體就是譯者所要翻譯加工的原文。同樣,并不是任何原文材料都可成為翻譯的審美客體,而是指具有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是引起審美心理產生的客觀基礎。通常指那些能夠喚起美的感受和美的體驗,滿足人們一定的審美需要的事物或現象。[1]

審美主體指對審美客體進行審美活動的人,翻譯的審美主體就是翻譯者。在一般的含義中,審美主體的審美活動始于審美意識系統中的審美要素,如情趣、意向、情感、意志、觀念等所形成的心理反應。對美的認識和鑒賞以及對美的再現和創造成為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活動的雙重任務。而翻譯的審美主體的任務也必須是雙重的:對原文本的理解和鑒賞以及對原文本的審美信息的再現或創造。[1]

翻譯屬于人類語言之間的轉換活動,這種高層次的轉換活動如果要保證水平和效率,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就翻譯而言,藝術靈感和藝術創作只有在符合科學規律的前提下才能稱其為“有意義的活動”,藝術價值只有在符合科學原則的美學分析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評估和認定。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的復制,而是一種藝術創造。翻譯再現原義藝術美,正是利用語言本身具有變異特性和語言可能轉化成藝術符號的可能性來實現的。然而,翻譯又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創造,藝術主體創造的客體是生活,翻譯創造的客體是源文文本。翻譯作為一種藝術創造活動,需要用直觀體驗和審美感受的方式,深入源文藝術世界內部,對其規律和本質進行經驗性的感悟,再用形象的語言方式進行表述。這里的“經驗”是包含技術因素的寬泛涵義,指譯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等等。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抽象思辨對經驗的滲透,乃至轉化。

人們之所以不滿足普通的相互對話,是因為藝術的對話活動是審美心理的交流活動,人們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桎梏,自由地從自己的心靈世界與藝術進行獨特的對話活動。在翻譯活動中,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不再被認為是一種認識性的反映關系,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建構關系。因此,翻譯活動形成一種主體—客體互動的新觀念,即既沒有純粹的主體,也沒有純粹的客體。因此,這種結構形成主體、客體之間的一種美學結構。

三、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辯證關系

從哲學上看,主體有兩個基本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依附存在,社會屬性表現在不能脫離其對社會的依附,主體總是以自己的意識、意向、目的為前提或指導而行事。作為主體的人具有能動性,這意味著譯者可以選擇源文,也可以選擇譯文讀者;在翻譯過程中他根據自己對客體的認識,根據一定的原則、標準進行翻譯。客體的特征是,它排斥主體對其隨意描寫或認定,表現為一種客觀實在性。

客體與主體相對立,兩者共同構成了認識活動的兩極,而對象為認識活動所反映的內容。在認知活動中,認知內容就在客體中,認知活動的對象和客體同一;在評價活動中,評價內容不在客體中,而在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中,客體與對象就不同一了。在翻譯的審美活動中,審美客體與審美對象同樣是不同一的。

主體和客體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作為主體的翻譯者離不開作為客體的源文作者、源文、譯文讀者,因為他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沒有源文作者、沒有源文,翻譯就成為無源之本;同樣,沒有譯文讀者,翻譯就沒有必要。客體的外在實在性意味著譯者不能隨心所欲地翻譯源文,不能隨心所欲地認知源文作者、源文、譯文讀者。既然主體與客體是辯證統一體,那么作為主體的翻譯者就必須關注客體,而不能對它置之不理。

從哲學基本問題的角度來看,認識活動就是在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中反映現實世界的意識活動。審美活動有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又有客觀根據的審美對象,美作為認識成果雖然在客觀世界中沒有原型,但反映著與客體形象相聯系的主體本質力量。因此,審美活動就是一種認識活動。

四、實例分析:文學翻譯中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完美結合

文學翻譯是藝術化的翻譯,是譯者對原作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的審美把握,它要求主體反映客體的現象和本質。譯者作為審美主體對整個意象即審美客體的把握意味著對文本各個局部語言意義之外美感因素的體驗,這種體驗有助于源語文本意義的有效轉換。試看下面一例中國古典修辭學的著名聯珠,取自《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聯珠”可以構成特殊的文字形式美。英語中既然沒有“聯珠”,也就不能構成漢語式的聯珠。翻譯中審美主體要反映出審美客體的本質,既要考慮翻譯的準確與真實性,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感知及英語中的文字美形式,反映與審美客體形象相聯系的審美主體本質力量,在直觀自身的本質力量中感受著由主客體之間的和諧所激起的愉悅。以下是林語堂的匠心英譯:

Butwhenyouknow

Whateternallyisso,

Youhavestature

Andstaturemeansrighteousness

Andrighteousnessiskingly

Andkinglinessdivine

AnddivinityistheWay

Whichisfinal.

Thenthoughyoudie,

Youshallnotperish.

這就是人類語言的互補性。在這個翻譯認識過程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要素進行分析、綜合、轉化加工,完成的審美再現活動,其結果就是譯文。它反映了譯者的審美素養和審美體驗。該體驗是跨文化、跨時空的,它既要盡可能如實地反映原作的審美要素,又要跨越因文化與時空的差異形成的審美障礙。在審美再現過程中將美的信息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使譯文讀者盡可能獲得與源語讀者相近似的審美感受。

再看兩組生動的例子:

原文:Somewherealongtheway,shehaddevelopedawillowygrace———slenderandtallwithfull,firmbeastsandaperfectlyflatabdomen.

譯文:這些年來,蘇珊出落成一個裊裊婷婷、楊柳細腰的婀娜女子———苗條的身材,高高的個頭兒,挺實的乳房,還有其平無比的腹部。

原文:Beckerwasdark———arugged,youthfulthirty-fivewithsharpgreeneyesandawittomatch.

譯文:貝克年方35歲,精力充沛,皮膚黝黑,結結實實,有一雙敏銳的藍眼睛和一個機警的頭腦。

從上面這兩組生動、完整的畫面可以看出,譯者在理解源文各個詞語的同時,對源文藝術畫面進行了意象再造。因此,譯者應通過現有的知識結構和審美能力認知文本的意義,盡可能感知客體,用目標語進行創造性的轉換。

要想使譯文在內容和風格上貼近源文,翻譯思維就是必須的,因為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輻射于翻譯的全過程,直接影響到譯品的質量。當然,譯品的成功與否與譯者本人的翻譯總體指導也是密不可分的。再看下面這個簡明的例子:

IcouldnotlookonDeath,whichbeingknown,Menledmetohim,blindfoldandalone.

本詩按英詩中一種最基本的格律形式寫成:兩行詩的長度均為十音節,構成五個大多含一輕一重兩個音節的節奏單位———音步,且相互押尾韻。此詩是吉卜林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士兵寫的一組墓志銘,其中一條是獻給一個因臨死時畏懼死亡而被戰友槍殺的士兵的。現在來看幾個譯文:

(1)我認識死,我不能面對死,人們領著我去死,盲目的,孤獨的。

(2)恕我未能正視死亡,盡管當時驚險備嘗,只因把我雙眼蒙住,人們讓我孤身前往。

(3)我未能正視死神;人們一覺察,就蒙住我眼睛,單送我去見他。

(4)我不敢直面正視死神,不料被人察覺,伙伴帶我到跟前,蒙著眼單獨處決。

(5)我不能清醒地面對死神,而且人們把我一個人蒙住眼睛引向了死神。

(6)未能詹死神,此情人為悉,遂被蒙雙眼,孤身往見渠。

審美活動具有認知活動和評價活動的雙重功能。為使人們在情感上產生愉悅,美必須在內容上反映人的本質力量,必須在形式上表現為關于客觀事物形象的感性顯現。沒有前者,客體形象的感性顯現就沒有“生命和靈魂”;沒有后者,主體的本質力量就無以所載。

基于此,譯文(1)和(2)的翻譯主體并沒有真正體會“which”這個先行詞不是指代它前面的擬人化名詞“Death”,而是前面的整個句子。因為原詩作者采用了自述的方式,讓士兵自己來講此事的前因后果。對軍人來說,因貪生怕死而被軍法處決畢竟不光彩,于是他就閃爍其詞,采用避實就虛、輕描淡寫的方法,把怯戰行為虛化為“IcouldnotlookonDeath”(因為怕死是人之本能)……從而把一樁難以啟齒的事淡化到仿佛是有關生死的談論。在譯文(3)中,以押尾韻的十二字五屯行反映原作的十音節五音步行,可說是連內容帶形式譯出了該詩。

譯文(4)、(5)都沒能實現審美主體和客體的最佳結合,第五個譯文為三行自由詩,原作中的“whichbeingknown”已干脆被丟掉,容易造成讀者的誤解。

譯文(6)中,原作中“被領去”這一細節被忽略了。但更要緊的是,詩很難脫離節奏,而這首詩的節奏卻很難與內容吻合。我們不妨閉目想象身著英國軍裝的士兵被押赴刑場時,是否能以這樣的節奏念他的“絕命詩”。可以想象,他以這樣的步調走向刑場的情與景是極不和諧的。這說明只考慮到翻譯客體的審美因素即形式的美,而沒有真正結合內容,就達不到翻譯審美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從而產生失真的譯作。

五、結束語

在一般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是一對矛盾;在翻譯審美中也一樣,譯者和作品也是一對矛盾。矛盾的產生和解決,是審美主體通過審美活動發掘客體的審美信息,使客體的藝術構成成為審美對象。可見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自然地處在矛盾中,而是可以相互吸引或者相互融合,自然地解決矛盾,從而達到統一。

在美學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不可分離的兩個概念,它們之間存在一種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在翻譯美學中,譯者和源文、翻譯者與翻譯實踐活動是不可分離的。讓譯入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審美體驗式文學是翻譯的最終追求。作為原作的讀者和譯品的作者都具有審美主體性,譯家應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盡其所能將源語文本準確而完美地解讀并翻譯成目標語,使目標語讀者像譯者一樣從客體中得到最大的審美體驗。只有將主客體置于統一的、相互依存的審美辯證關系中,翻譯審美再現過程才能圓滿,而文學翻譯才能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一91区免费国产91| 4hu四虎永久地址| 67194成人手机在线|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入口| 男人j桶进女人j的视频|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免费a级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99re在线视频精品| 老子影院伦不卡欧美|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韩国伦理电影年轻的妈妈| 法国性经典xxxxhd| 成年无码av片完整版| 国产精品91在线播放|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欧美|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肉柳高嫁03集在线播放| 最近高清日本免费| 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久久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91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草草影院地址ccyycom浮力影院37|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3D | 黑人太粗太深了太硬受不了了| 波多野结衣导航| 尤物网在线视频|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4480新热播影院| 欧美野性肉体狂欢大派对| 天天澡天天碰天天狠伊人五月|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三级伦理电影网|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内射少妇一区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