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馬意象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馬意象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意象文化比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意象文化比較論文

一、《萬葉集》中“馬”意象的內涵

(一)理想男子的形象化身

戀歌在《萬葉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馬”意象也常常出現在戀歌中,如《萬葉集》中的第1271首和歌。(遠在云居地,吾能望妹家,黑駒應早到,快馬把鞭加。上一首,《柿本朝臣人麻呂之歌集》出。)[3]這首和歌出自萬葉集代表詩人柿本人麻呂編著的《柿本朝臣人麻呂之歌集》。該歌集本就以抒情著稱,而這首和歌風格樸素,感情表達直率,體現了萬葉集的風格。和歌并沒有過多地著墨于馬的骨質、眼睛及形體,也沒有正面描寫“妹”的身姿神采,僅通過揚鞭催馬的動作就表達了男子望眼欲穿、渴望盡早與戀人相聚的心情。“黑駒”則成為該男子的形象化身。可以說,雖正面“不著一字”,但又“盡得風流”。此外,還有《萬葉集》中的第3313首和歌:(河川流漱處,踏石渡河來、黑馬前來夜,經常豈少哉。)[3]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創造的反歌,與前一首相比,表現方法更為含蓄而細膩。這首歌的前半句描寫了潺潺流水及渡河時所踩的石頭,傳遞出浪漫的意境,為后半句做鋪墊。而后半句則感嘆“黑馬前來夜,經常豈少哉”,“黑馬”成了那名男子的化身,癡情的女子如盼戀人到來一般盼望見到黑馬的身影,表達了女子的閨怨。因此,它不僅僅是男子的坐騎,也成為寄托相思的對象。黑馬的外形陽光、剛健、瀟灑,而黑色則給人以穩重成熟的感覺。與其說以馬喻人,一語雙關,不如說在馬中原本就蘊含有人的影子。

(二)表達離別的情緒

古時人們的遠行離不開馬匹。在日本和歌中,歌人為了渲染或表達離別的情緒,往往運用馬匹這一意象為和歌的抒懷寫意服務。如《萬葉集》中的第365首和歌:(笠朝臣金村,鹽津山作歌二首)(行越鹽津山,我乘吾馬駛,家人戀我乎,我馬失蹄矣。[3]這首和歌為奈良時期宮廷歌人笠金村所作。眾所周知,馬匹是古代交通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工具,承載著人們出行的任務,因此,歌人在創作遠行、送別題材的和歌時,常常會加入馬匹的形象,這首和歌就是其中代表。和歌的上半部分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我”將要騎著馬翻山越嶺,穿越鹽津山;后半句則感嘆道:家人一定很不舍吧,我的馬都失蹄了。此處的“馬失蹄”這一行為未必是真實發生過,在日本古典和歌中,認為馬是由于不舍才造成失蹄,因此常常以“馬失前蹄”喻家人思念遠行的離人,已形成固定模式。中國也有“馬失前蹄”這一成語,其中的“失“字與“失手”的“失”意思相似,用于比喻偶然發生差錯而受挫。相同的動作在兩國文學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三)表達緬懷天子的心情

《萬葉集》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呂曾是當時著名的宮廷歌人,其創造的和歌也常常與皇家的行幸游宴、狩獵祭祀等活動有關,而柿本人麻呂本人也與天皇、皇后、皇子們關系密切。在《萬葉集》收錄的其八十四首和歌中,有這樣一首:](日并古皇子,名駒并轡馳,驅馳來狩獵,此已是其時。)[3]這幅浮現在作者腦海中的畫面,是他幻覺的假象。因為此時草壁皇子已經去世。在作者的腦海里,已故的草壁皇子與其子輕皇子(文武天皇)并駕馳騁、一起狩獵的日子終于到來。[5]已經死去的皇子怎么可能死而復生、與兒子一起騎馬狩獵呢?為何作者要描寫出如此荒誕的場面?這首和歌可以說是一首草壁皇子的挽歌,并且反映出了當時的政治背景。柿本人麻呂為草壁皇子寫的挽歌之所以如此出色,不僅僅是因為其宮廷歌人的身份職責,[5]還因為他對于草壁皇子帶有真摯的崇敬與緬懷的心情。而且對于當時的輕皇子(即已故草壁皇子的兒子)及其身邊的追隨者則帶有不滿的情緒,[5]因此格外懷念草壁皇子當政的時期。他將草壁皇子視為神明,希望這樣的明君能再次出現,哪怕只在幻想中出現,也能帶給他莫大的安慰與鼓舞。這樣一位令作者魂牽夢繞的可與日爭輝的明君,他出現時的形象正是在名駒上馳騁,說明騎馬與皇子英明神武的形象有著莫大的關聯,名駒不僅是賢君的坐騎,更成了賢君的代稱。

二、白居易詩歌中的馬意象

白居易所處的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馬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白居易所作的詠馬詩自然也不在少數。使用北京大學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的專業版進行搜索,可查得在白居易詩歌中,僅僅詩題中含有“馬”字的就有35項匹配。[5]此外,還有很多詩歌在內容上與馬有緊密的關聯。在此,對白居易詩歌中馬意象的含義做大致的分類與歸納,其筆下的“馬詩”主要與以下主題有關:

(一)戰事的象征

唐朝時期對外軍事交鋒頻繁,而對于在廣闊的沙漠、草原地區開拓疆土防衛外敵,馬是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因此,在構建馬意象、詠嘆馬時,往往與戰爭、邊塞及文人的功業情節有關,如白居易的《戲和微之答竇七行軍之作》(出自《全唐詩》卷451-31):旌鉞從櫜鞬,賓僚禮數全。夔龍來要地,鹓鷺下遼天。赭汗騎驕馬,青娥舞醉仙。合成江上作,散到洛中傳。陋巷能無酒,貧池亦有船。春裝秋未寄,謾道有閑錢。由詩歌標題可知,這首詩是為了答竇七行軍而作。詩歌開頭便營造出一種排云馭氣的氣勢,“旌鉞”象征著權杖,已體現出要建功立業、效命疆場的豪情;而“夔龍”“鹓鷺”都是神話中非同一般的動物,在此稱贊對方的身份尊貴與能力出眾;“赭汗”則指駿馬的汗水,常借指駿馬,在此與“騎驕馬”搭配,比喻對方身姿矯健如駿馬,與座下的驕馬十分相稱。而在《想東游五十韻》(出自《全唐詩》卷450-3)中,馬的意象也具有典型性:海內時無事,江南歲有秋。生民皆樂業,地主盡賢侯。郊靜銷戎馬,城高逼斗牛。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節選)在這幾句詩歌中,白居易以其慣有的樸實淺顯的筆調描繪出國泰民安的場景,是其對于國家及人民生活的美好設想。詩歌中以“銷馬”暗指“消戰”。若國家無戰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自然也就不需要大量的戰馬,因此便出現了“郊靜銷戎馬”這樣不合常理的現象。從中可以看出“馬”在作者心中已與戰爭密不可分。

(二)表達離別的情緒

幅員遼闊的中國,運輸、狩獵、旅行,都離不開馬。因此,在“遠行”“送別”這樣題材的詩歌里,都少不了馬這一意象。白居易的《離別難》(出自《全唐詩》卷27-101)就具有代表性:楊柳陌上送行人,馬去東回一望塵,不覺別時紅淚盡,歸來無可更沾巾。詩歌題目已經點明這是有關離別的詩歌,但作者沒有正面描寫如何“送”行人、如何“離別”,短短四字“馬去東回”就精簡要約地概括了送別的過程,令人仿佛聽見嗒嗒的馬蹄聲,看到馬匹飛奔而去后揚起的黃沙。詩人不忍寫人的離去,只能落筆在馬的奔跑上,反而烘托出了離別時凝重傷感的氣氛。類似的典型詩歌還有《送客歸京》(出自《全唐詩》卷441-43):水陸四千里,何時歸到秦?舟辭三峽雨,馬入九衢塵。有酒留行客,無書寄貴人。唯憑遠傳語,好在曲江春。從首句“水陸四千里”,我們可以推測出詩人送的客人歸京的路途遙遠,千里迢迢,既有水路又有陸路,句末還使用一個疑問句以加強語氣,突出歸京路途艱辛不易。從詩人對“舟”與“馬”的對仗手法來看,舟與馬在當時都是可以承擔長途重負的主要交通工具,“四千里”的漫長路途中,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表達有才之士不得志的情懷

馬的品德與際遇格外能引起士人的共鳴,唐人常常以良馬比人才,文人墨客也往往以良驥賢才自居。而當才華得不到知遇,壯志得不到舒展時,則常以年老、衰弱、羸弱的良馬自比,寫馬實為寫人。[5]白居易的詩歌中,老馬瘦馬的形象不在少數,如經典諷喻詩《羸駿》(出自《全唐詩》卷424-8):驊騮失其主,羸餓無人牧。向風嘶一聲,莽蒼黃河曲。踏冰水畔立,臥雪冢間宿。歲暮田野空,寒草不滿腹。豈無市駿者,盡是凡人目。相馬失于瘦,遂遺千里足。村中何擾擾,有吏征芻粟。輸彼軍廄中,化作駑駘肉。詩中的“驊騮”為赤色的駿馬,這樣從外形到品質都算得上上乘的良駒,卻落得無人飼養,以至于“踏冰”“臥雪”,無容身之所;吃的是“寒草”,尚不足以果腹,可謂飽受凍餒之苦。獨自立在黃河邊,向著風中嘶吼的這番景象,其意境和氣氛,都稱得上“凄婉激烈,風骨情景”。詩歌中不僅記敘了駿馬的悲慘命運,還塑造了一個階級對立的形象:駑駘(劣馬)。由于得不到相馬人的賞識,千里馬最終竟被官吏運進軍隊的馬廄,化為了飼料,供劣馬食用。兩種產生如此強烈反差的結局,令詩歌更加切直刻露,諷刺效果無可復加。通過“瘦馬”這一意象,鞭撻了統治階級用人時見識淺陋,品學優良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受人迫害,平庸無才的小人當道,嫉賢害能的社會現實。

三、小結

通過上文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萬葉集》與白居易詩歌中的“馬詩”既有相似的一面,又存在著一定差異。相同的“馬”意象在中日兩國的詩人眼里有共同的欣賞點,但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傳統特征與不同的審美情趣。《萬葉集》中的“馬詩”大致有以下創作特征:(1)在主題方面,重視個人的悲歡離合。從題材上看,《萬葉集》的“馬詩”中,感懷詠物、離別憂旅、閑適抒情的作品較多,與詩人個人的處境、情感關系更為密切,如“行越鹽津山”“河川流漱處”等詩句。(2)在選材方面,寄情四季景物。《萬葉集》的馬詩中含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意象,如山葉、溪水、青山、荻花、秋風等,歌人的審美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自然景物本身美的特征上,并竭力令自身融入大自然,如“馨香茲信土”“呼犬來聞獵”等。(3)故事的情理較為朦朧。《萬葉集》中的“馬詩”常常僅僅借馬寫出一個場景,描繪出一個情境,傳遞出某種感情。但并不描寫出事件的梗概、前因后果、人物關系等,從時間到空間都較為模糊。與《萬葉集》相比,白居易的“馬詩”有以下創作特征:(1)作品的內容、風格深受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或體現功業情節,抒發報國之志,或影射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其進行批判、諷刺。(2)氣魄宏偉、風格凌厲。白居易的馬意象常常使用于御寇、戍邊、報國等題材中,詩人運用“賦比興”等各種寫作手法,寫出磅礴的場面,塑造出昂然的形象,達到鼓蕩人心的藝術效果。(3)把馬身上的特征與人的特性巧妙結合,將良馬樹立為人世追求的倫理楷模。與《萬葉集》相比,白居易詩歌關注點已超越了意象本身,擴展到了人的社會道德上。中日兩國詩歌中的“馬意象”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與兩國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社會發展階段、風俗習慣等具體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作者:陶曷因黃曉星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卡无卡视频|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男人女人边摸边吃奶边做| 国产免费小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天天久久综合网站| 中国明星16xxxxhd|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法国性经典xxxxhd| 免费激情视频网站| 美女被吸屁股免费网站| 国产午夜福利短视频| 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18禁止午夜福利体验区| 在线观看日本www| らだ天堂√在线中文www|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电影| 波多野结衣中文丝袜字幕| 免费一级特黄视频|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都市春色校园另类|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麻豆麻豆必出精品入口|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91麻豆国产免费观看| 大尺度无遮挡h彩漫| www.成年人| 好妈妈5高清中字在线观看|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成年午夜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一区不卡中文字幕|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