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亞魯王文化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種帶有原生態“巫”文化色彩的儀式化演繹是工業文明時代難得一見的族群記憶和寶貴遺產,其中所展現的人文美和歷史感正是紀錄片的基本價值維度和審美追求。另一方面,從史詩的內容上看,神話色彩中彰顯著民族發展的歷史,兩萬六千余行的宏大敘事體系中不僅有亞魯王與戚鞅部落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也有戚鞅的兒子與亞魯王的女兒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十四個王子和兩百多個王族后裔的遷徙故事,其中所蘊含的適應當代大眾文化的影視創作母題十分豐富,為廣大創作者提供了較大的二度創作空間,有利于創作出集民族性、藝術性、思想性的優秀影視作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其次,從信道角度說,新媒體時代下的亞魯王文化傳播需要影視藝術。新媒體是人們在交流信息過程中制作、傳播、接受、文化影響等可以用計算機技術實現的互動數字傳播平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影視制作和傳播的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視音頻信息的采集、編輯和加工的手段日漸成熟,以超高清和虛擬現實技術為潮流的制作模式讓受眾在觀影時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現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的結合,從自然生態、建筑風格、歷史文物、民族服飾、史詩故事、唱誦儀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亞魯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影視符號的世界通用性打破了語言文字隔閡和民族文化壁壘,使各地區交往呈現“地球村”的趨勢,成為新媒體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符號系統。與此同時傳統的影視藝術在web3.0時代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以“微電影”為代表的新媒體藝術憑借其投資小、效率高、片長短、易觀看的特點贏得了廣大創作者和受眾的認同。近年來以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為背景的微電影蓬勃發展,涌現出《緣分西江》《喊寨人》《繡花里的歌謠》等優秀的作品,為樹立民族形象、創立文化品牌發揮了較大作用。我們認為有必要運用微電影藝術傳播亞魯王文化,發掘其當代價值。第三,從信宿角度說,影視化傳播有利于亞魯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的旅游開發模式讓大量的商戶和游客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往往造成過度商業化及環境污染,更為令人擔憂的是民族文化存在被同化的危險。目前,亞魯王文化正逐漸受到外來道教文化的沖擊,歌師的社會地位下降,道士成為受尊敬的人,道場取代了“砍馬”儀式,史詩《亞魯王》的唱誦時間也被大幅度壓縮,麻山地區的約3000名歌師的生存狀況堪憂。我們需要將旅游傳播與影視傳播結合起來,傳播文化的同時減少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先進經驗,參觀莫高窟的游客必須首先在數字展示中心內觀看《千年莫高》和《夢幻佛宮》兩部時長各20分鐘的8K數字球幕電影,其中影片《夢幻佛宮》通過魚眼鏡頭拍攝的180度超視角逼真畫面,加上全方位立體聲音響效果使觀眾仿佛置身于洞窟之中。游客在真實洞窟內游覽時間壓縮到75分鐘,而獲取的信息量卻大大增加。如果將這種高度影視化的傳播方式運用到亞魯王文化的傳播當中將有效保護其文化內核。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大眾文化能夠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改變麻山地區貧窮落后的狀況,促使更多當地民眾自覺傳承亞魯王文化。
總之,影視藝術的介入能夠在亞魯王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運用現代數字傳播技術,通過現實與虛擬相融合的二度創作展現《亞魯王》史詩的原生本體和戲劇形態,將其引入新媒體傳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傳播障礙,實現有效傳播,提升文化影響力,培育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承。
作者:李大衛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