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日籍教師社會文化適應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國際化正成為新的時代特征,國際間的政治對話與貿易往來、世界范圍的信息與技術傳播、資源與教育的共享都以外語為傳媒工具,外語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工具。日語作為小語種,在我國的政治和經濟貿易等領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日語學習者人數急劇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全國共有385所大學開設日語本科專業,另外還有200多所高等職業學院以及大專開設了日語專業。日語學習者多達68萬人,僅次于韓國的91萬人,而大學日語學習人數為40.8萬人,為世界之最。
2社會文化適應現狀
筆者同本小組的“科研創新”成員一同于2014年11-12月對長株潭地區高校的日籍教師進行“湖南省高校日籍教師社會文化適應狀況研究———以長株潭地區為中心”的問卷調查,并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形成了研究報告。
2.1湖南省長株潭地區日語教育現狀湖南省是中部地區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隨著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日語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株潭地區80所高校中已有12所高校聘用了17名日籍教師,其中湖南科技大學(湘潭)4名,湖南師范大學(長沙)2名,長沙大學(長沙)2名,其余9所高校各1名。
2.2日籍教師適應現狀隨著日語外教增多,其社會文化適應難點也日益明顯。筆者在長株潭地區高校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大部分日籍教師的社會文化適應狀況只停留在稍微適應及以下階段,且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難點。能否幫助日籍教師更好更快地實現社會文化適應,直接影響到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探索日籍教師在社會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已成為突破當下日籍教師社會文化適應難這一現狀的必要條件。
3日籍教師的適應難點
中國和日本在文化方面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有很多的不同。日本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形成了其特有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制度。盡管各高校管理部門在生活、工作上給予日籍教師高度關注,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日籍教師并沒有系統掌握當地文化,社會適應能力仍然不強。
3.1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主要靠語言來進行有效的反應和廣泛的傳播,沒有語言的文化不能稱為文化。語言和文化兩者關系密不可分。日籍教師對漢語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其在湘的社會文化適應情況。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湖南省長株潭地區高校的日籍教師普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15%的日籍教師完全不懂漢語,50%只會日常的問候。語言障礙因素就像一堵圍墻,阻礙著日籍教師社會文化適應的腳步。
3.2生活適應中國傳統文化以知覺思維為本位導致的結果就是整體本位觀念,而日本文化更加注重個體生存。兩國的文化差異給日籍教師在湖南省的社會文化適應增加了許多困難。日籍教師所在地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都會影響其在湘的社會文化適應狀況,生活適應越差,文化適應和教學工作中產生的困擾越多。地理氣候方面:湖南省位于內陸地區,屬于冬冷夏熱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而日本四面環海,屬于海洋性極強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調查結果顯示,5%的日籍教師完全不適應當地自然環境,55%稍微適應,遠不及社會適應所應達到的期望值。生活習慣方面: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是日籍教師社會文化適應的負擔。如在飲食方面,調查結果顯示,5%的日籍教師完全不適應,45%稍微適應。在宗教活動方面,40%的日籍教師完全不適應,35%稍微適應。日本民眾信奉神的道教,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各高校一般沒有給日籍教師提供開展宗教信仰的活動場所,這給日籍教師的在湘社會文化適應造成了很大困擾。生活環境方面:由于中日兩國國家性質的不同,日籍教師從公共服務完善的日本過渡到公共服務尚未完善的中國,在交通、衛生、行政、法律等生活環境上產生了諸多不適。調查結果表明,10%的日籍教師完全不適應當地的交通,45%的日籍教師稍微適應。20%的日籍教師完全不適應當地衛生、法律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此外,調查結果表明,日籍教師接觸對象局限于學生和同事,且十分注重個人隱私,即使是對同校的日籍教師也保持一定距離。在遇到社會適應難點時,無法及時找到傾訴對象,容易出現社會文化適應的心理問題,如經常想家、思鄉;感覺自己精力下降、活動減慢;感到孤獨和苦悶等。
3.3教學工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日籍教師來湘之前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入職培訓,有2/3的日籍教師并沒有從教的經驗,甚至有些日籍教師是大學畢業后直接入職的,連社會經驗都沒有。同時,日本強調個人的主動性和探索的重要性,主張建立以個人價值追求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念;而作為接受中國式教育成長的中國學生,無論是對于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是自身的學習方法,都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上的定式,中國學生甚至經常問一些日籍教師難以理解的問題。因此大部分日籍教師無法理解并接受中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態度。調查結果顯示,15%的日籍教師在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完全不適應。
4解決對策
以上是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分析出的日籍教師在社會文化適應過程中的難點,而這些困難的正確處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外教的教學效果。就如何解決日籍教師在社會文化適應中的難點,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進行思考。
4.1日籍教師的主動融合主動攻破語言障礙。日籍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須重視漢語學習。通過加強與學生及其他中國朋友的溝通交流,盡快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這一點對日籍教師能否更好、更快地實現社會文化適應至關重要。語言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文化的傳播過程。當日籍教師能流利地用漢語與中國學生及朋友溝通時,說明他對當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解決社會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也就更加得心應手。主動了解當地文化。日籍教師在來湘前、來湘后都要積極了解有關中國文化、當地傳統習俗和氣候特點等。這些信息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書籍報刊等途徑獲取,可以在親友的幫助下,掌握第一手信息。
4.2所在學校提供幫助日籍教師的社會文化適應過程不僅需要其自身積極主動融入,也需要學校在客觀條件上給予幫助。崗前培訓。對于新招收的日籍教師,學校不要急于讓其投入教學工作,可以開設日籍教師崗前培訓班,對其進行入學教育、教師技能培訓、心理輔導等,以便于日籍教師盡快了解學校的要求和熟悉環境。構建日籍教師與學生互助平臺。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的中國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聽”和“說”兩個方面,而日籍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其社會文化適應能力是必要前提。學校可以為日籍教師安排中國學生作為其助手。比如,安排中國學生教日籍教師漢語;日籍教師外出時,安排學生陪同。通過這樣一系列的互助方式,不僅為中國學生創造學習日語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日籍教師更好更快地實現社會文化適應。構建日籍教師與中國教師交流平臺。建立有效的交流平臺和機制,加強溝通,把交流看作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進相互了解,消弭誤解,傳遞信息,增進友誼,洞悉他們的思想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對外籍教師的社會文化適應可以起到促進作用。此外,中國教師應該以主人翁之態多給予日籍教師物質與精神上的幫助,營造日籍教師與高校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緩和其在湖南社會文化適應的尷尬局勢。構建長株潭地區高校日籍教師交流平臺。各學校之間應加強聯系,為日籍教師構建“老鄉”交流平臺,定期組織一些聚會或其他活動,豐富日籍教師的課余生活。
5結語
隨著日籍教師在日語教育事業中的貢獻日益突出,其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同時,也成為了日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效提高日籍教師的社會文化適應能力,對于改進日籍教師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解決日籍教師的適應難點,是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作者:徐慧平 顏新麗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